特斯拉帶火一體化壓鑄技術一批中國產業鏈公司“站”起來了
《科創板日報》9月19日訊(記者 陳美)一體化壓鑄技術火了。
當特斯拉宣布一體化壓鑄技術取得新突破后,這項技術就在上市公司互動平臺上被廣泛提問。作為造車新一代技術,《科創板日報》記者了解到,一體化壓鑄背后有四大關鍵詞,分別是設備、模具、材料和工藝。
湖南一家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產業鏈企業負責人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這實際上是主機廠和設備公司之間的磨合。“力勁科技作為設備供應公司,愿意與特斯拉一起去測試、合作,慢慢推出了一體化壓鑄生產工藝,讓汽車工藝上的幾百個零部件減少到幾個,大大節約制造成本。”
不過一級市場中,近年來與一體化壓鑄相關的模具、壓鑄件制造商融資事件并不多見。
哪些行業公司在融資?
上文提到的力勁科技,今年9月過發生過一筆融資,金額是數十億元。
9月14日,力勁科技公告稱,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二期(有限合伙)與公司、深圳力勁、深圳領威等訂立增資協議,對深圳力勁增資11.5億元-15億元,擴大注冊資本約9.47%-12%。
力勁科技的核心業務是壓鑄機,近三年來收入復合增速達32.81%。成為特斯拉一體化壓鑄工藝技術的首個供應商后,國內多家車企亦開始直接或者間接采購其壓鑄機產品。與此相對應,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二期以高于力勁科技整體估值的價格進行增資,估值PE約23倍,PB為5倍。
此前的今年4月,重慶美利信與廣東堅朗五金亦先后完成上市和定向增發,融資金額分別為17.1億元和19.82億元,前者為精密壓鑄生產商,方向是5G領域;后者定增的目的,旨在實施一體化五金系統及配套件戰略。
再往前看,金屬3D打印模具設備公司寧波匠心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草稚星基金,此前寧波知識產權基金對其進行過天使輪投資;2月,合金壓鑄件制造商舜富精密完成A輪融資,這是一家壓鑄模具公司……
此外,今年年初還發生一筆海天國際等擬增資海天智勝。1月3日,海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01882.HK)旗下全資子公司海天塑機集團有限公司、Ascension Tech Holding Limited、VNTR IX HK Holdings Limited等,擬增資海天智勝金屬成型設備有限公司34300萬元,占增資后總注冊資本的17.15%。
總體來說,今年壓鑄模具、壓鑄機領域融資事件中,早期階段有2筆,上市和非控制權收購事件達到4筆。2022年,上市、Buyout、非控制權收購等也為主流。
上述企業負責人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該領域屬于裝備制造業,要取得技術突破難度不小,不僅需要豐富的工廠管理和實地生產經驗,還要不斷進行研發投入。
在這位企業實控人看來,一體化壓鑄技術可以減少工藝流程、降低成本,但其本身工藝技術難度不低,良品率容易參差不齊。“有了3D打印數學建模技術后,也不是百分之百就能保證壓鑄件達到良品要求。受溫度、材料、環境等影響,一體化壓鑄技術在生產工藝上可能出現偏差,進而導致單件壓鑄成本高昂。”
“特斯拉既然宣布一體化壓鑄技術取得新突破,說明在設備、模具、材料和工藝上特斯拉都取得了進展,并在國內找到強大供應商,能提供創新式造車服務。”該企業家說。
設備與材料是關鍵,一批裝備公司“站”起來了
回到一體化壓鑄技術,設備、模具、材料和工藝是四大關鍵詞。
上述企業負責人表示,要實現一體化壓鑄技術,首先是設備。“產業鏈上,特斯拉是主機廠,需要大量設備在工廠運行,實現工藝流程的運轉。其中,3D打印是設備裝備環節。”
3D打印并不是新鮮概念,幾年前就已出現,但一直沒有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這主要是3D打印成本高昂。跟傳統生產工藝沖壓相比,3D打印在數據模型下確實可以一次性打印鑄件,但壓鑄通常使用鋁合金、鎂合金、鋅合金等,材料費用高企。”
這位企業負責人表示,3D打印確實是先進技術,難度在于材料選擇。“此次特斯拉取得突破,原因之一就是使用工業砂制作測試模具,成本只有金屬原型的3%。”
“材料突破后,就是工藝。3D打印可以精密地在電腦上畫出模具,包括模具精度、尺寸以及重量,之后設備開始打印。在這個環節中,壓鑄件精度越高,3D打印的一體化壓鑄成本優勢越能體現。”
“因為與傳統沖壓工藝相比,沖壓的設備更加便宜,具備規模優勢。3D打印勝在高精度,當汽車模具最后只需要幾個零部件后,一體化壓鑄技術反而降低了中間成本,讓3D打印有了用武之地。”
該企業負責人認為,在生產理念上,特斯拉完全跳出了傳統造車思維,顛覆了這一行業。最重要的是,特斯拉在中國找到了好的供應鏈,實現了成本優勢。“這種工藝生產上的極致體驗,是中國裝備產業高科技的體現,也是特斯拉在中國發展,實現雙贏的結果。”
有研究顯示,截至目前,有關一體化壓鑄技術,在中國已有一批材料、壓鑄機、工藝與模具公司成長起來。材料公司中立中集團、帥翼馳、華人運通與上海交大、廣東鴻圖;壓鑄機設備公司中力勁科技、伊之密;工藝與模具中文燦股份、廣東鴻圖、拓普集團、泉峰汽車、旭升股份、愛柯迪等,均在行業中具有了一定的技術壁壘。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