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教育大模型迎來新玩家:十年深耕劍指智適應,25道題能測1000個知識點

教育大模型迎來新玩家:十年深耕劍指智適應,25道題能測1000個知識點

新火種    2024-01-11

新的一年,教育領域大模型,迎來新玩家。

來自松鼠Ai,十年教育領域躬身者,剛剛發布首個智適應教育大模型。

教育大模型迎來新玩家:十年深耕劍指智適應,25道題能測1000個知識點

據介紹,它可以實現純文本外的更多任務支持,在知識獲取、信息輸入及傳達信息等方面都具備更好的性能,同傳統的大語言模型有著本質的不同。按計劃,這一大模型將搭載在松鼠Ai已有學習機產品中。

與此同時,還有松鼠Ai牽頭的IEEE AI教育大模型標準組(P3428)成立。第一批專家工作組包括北京師范大學黃榮懷教授、清華大學許斌教授、華東師范大學顧小清教授。

并且是松鼠Ai創始人兼董事長栗浩洋任該工作組主席,足以見其在行業的代表性。我們知道,行業標準一旦設立,大模型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進一步得到規范,行業發展水平將提升到全新的水平。

過去一年,可以看到大模型在教育領域落地百花齊放。如今隨著落地的深入,松鼠Ai的進展或許值得關注。

松鼠Ai智適應教育大模型

據介紹,整個松鼠Ai智適應教育大模型主要分為三層:底層的數據層、模型層、應用層,并由此體現了它的三大特點。

教育大模型迎來新玩家:十年深耕劍指智適應,25道題能測1000個知識點

首先是數據層面。

松鼠Ai在教育場景的多年積累,構成了豐富的底層數據層。包括全學科納米級知識圖譜、海量學習資料、視頻講解以及測評和題庫,以及學生學習歷史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此處學生學習歷史數據是松鼠Ai過去積累的2400萬學生100億學習行為全流程,比如學習進度、學習效果、學習路徑,甚至學習過程中發呆的時間都有記錄。

有了個人學習數據,一方面可以對每個學生用戶畫像精準把握,另一方面了解了同齡學生學習的情況,也有助于對學科整體知識點的規劃和安排。

這也就決定了松鼠Ai大模型同其他傳統大語言模型,比如GPT系列,有著本質的不同,他們將更加個性化,針對學生學習情況對癥下藥。

然后在模型層,以往談到大模型,無非有多模態、LLM、Agent這些技術和應用,但松鼠Ai此處結合大模型的知識圖譜(KG)&檢索增強生成 (RAG),卻值得說道說道。

簡單來說,結合大模型的KG和RAG增強技術能快速找到知識點和知識點之間,知識點和題目之間,題目和孩子能力之間的關系。

若給孩子練習的題目,其與知識點的關聯更高,孩子學習效率也會更高。而不同的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也有所不同,那么具體到哪一個知識點,就需要推送與該知識點強關聯的題目。

栗浩洋給出了一個具象化的形容,目前他們能實現25道題測1000個知識點,而市面上最高也只能實現25道題100個知識點,并且還能具體拆解到每個解題步驟當中去進行逐步講解。

教育大模型迎來新玩家:十年深耕劍指智適應,25道題能測1000個知識點

此外,栗浩洋還強調,但松鼠Ai的LAM(Large Adaptive Model)智適應大模型應用了MoE(Mixture of Experts)混合專家系統,通過將多個模型結合在一起,以獲得更好的預測性能,同時降低模型的推理成本。

而在應用層,覆蓋學習推薦、學習興趣啟發、習慣培養、情感干預、學習路徑規劃等多個場景。

比如在給學生提供輔導時,能夠覆蓋預習、復習、備考、作業輔導等多場景,并給予學生更多準確的回應與激勵。

此外,還可以根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反應,給予其正面的反饋與激勵改善學生的情緒,幫助解決孩子的一些心理問題

可以說,其他大模型產品有的它有,沒有的它也有。

如何評價?

總結來看,從數據到應用層,其實都圍繞一個共同點:個性化。

再看產品功能上,松鼠Ai智適應教育大模型該有的功能都有,并且相較于大語言大模型,技術實現更為復雜。在應用場景上面,也更能把握學生個人的學習情況實現個性化應用。

至于為何能實現這樣的效果,松鼠Ai的三大布局和選擇值得關注:

納米級知識拆分、MCM系統、大模型吞吐數據類型。

首先是納米級知識點拆分。比如在數學場景中,單獨針對「求加減法中的未知項」這一大知識點,就能拆分出「同分母分數兩步方程-未知數為減數」、「異分母分數兩步方程-未知數為加數」這種程度的知識點。

這就相當于在整個學習系統構建一個龐大的知識網絡,這樣能更精準地幫助學生定位學習情況,更精細的規劃學習路經。

第二是MCM系統。第一個M是Model of thinking,就是思維模式,第二個C是Capacity,是學習能力,第三個M是Methodology,是學習方法論。MCM系統針對學習思維、能力、方法構建模型,這樣能更科學地實時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能力水平。

而負載了大模型能力之后,就能預測學生在未學過知識點上的能力水平、所花時間等,以推出個性化解決方案。

第三則是大模型吞吐數據類型不同。正如前文所述,數據類型更為復雜,大模型所能提供的能力更為多樣。

說了那么多,其實不論是技術融合還是數據的選擇,背后還有更為底層原因。

那就是智適應教育的選擇,這也是整場發布會談及最多的關鍵詞。

什么是智適應教育?簡單來說就是基于AI、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結合大量用戶數據,針對個體學習過程差異提供適合的教育形式,以此實現個性化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當前包括培生教育、麥格勞希爾、Wiley、HMH這樣的傳統巨頭也都在布局。

作為國內較早推行這一概念的企業,松鼠Ai早已開發出核心的智適應學習引擎架構。

據此前松鼠Ai聯合創始人兼CEO周偉介紹,松鼠Ai智適應教育是用了三層式的架構,去構建知識地圖、學習策略架構、內容地圖、教學流程,進行數據的分析、推薦、算法,到最后形成完整的教學閉環。

隨著大模型到來,實現個性化教育本身就是難得的契機,那么同智適應技術的融合也就成了應時之義。

按照松鼠Ai的理解,智適應技術全自動標準能按照自動駕駛那一套評價體系進行拆分。

教育大模型迎來新玩家:十年深耕劍指智適應,25道題能測1000個知識點

△智適應教育按智能化水平L1-L5分級圖

栗浩洋認為,目前業內大多數主流玩家仍處于L2發展階段。即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實現題目數據量智適應、題目難度智適應,也就是輔助駕駛。而他們在L5即完全自動駕駛階段,已經實現40%的水平。

在談及AI變革教育最終形態,他們最終目標是實現虛擬老師,有助于生成更多視頻講解,助力社會需求的創新人才培養。這樣一來,在個性化教育追求的同時,真正實現了教育普惠。

至少現在來看,也并非那么遙不可及。

發布會上松鼠Ai介紹,2023年松鼠Ai已經完成2000家線下智能學習機門店業務布局,是全國零售店規模最大的AI學習機品牌之一。

而隨著大模型進一步部署,上線在他們的學習機產品上,就能快速帶來產業價值。

大模型給教育帶來怎樣的變革?

過去一年,大模型技術快速迭代,AI應用可能性不斷拓寬。尤其教育領域,被認為是大模型最應該落地的場景之一。

教育大模型迎來新玩家:十年深耕劍指智適應,25道題能測1000個知識點

不少企業圍繞著該場景進行布局,代表的有「可汗學院」推出的人工智能助教Khanmigo;多鄰國推出的內嵌GPT-4的Duolingo Max。

總結來看,大模型落地教育主要有這樣幾條路徑。

一種是類ChatGPT,在網頁端/APP側解決學生或老師的問題。大模型通過自然語言交互充當學習助手的角色。這在語言學習場景中最為常見,比如Duolingo、以及最近備受關注初創公司Speak。

另一種則是大模型部署在原有學習硬件之上。這種自帶天然交互場景,也有用戶和數據基礎,應用迭代速度可能更快,但對技術要求更高,已有形態包括學習機、教育機器人、詞典筆等。

百花齊放的發展現狀之下,不難看出,硬件形態和軟件功能容易千篇一律,并逐漸趨于同質化。

企業的創新本質還是得在于AI的賦能。這也是新一波技術浪潮企業保持競爭力的核心所在。一旦完成大模型部署,可以實現更多創新應用,用戶數據帶來的迭代速度更快,邊際成本會逐漸降低。

不過在用戶側,除了對話這種顯性功能外,大模型更多核心能力內嵌于產品中,比如根據用戶習慣、學習進度制定學習計劃等等,但用戶往往在短時間內感知不到。

這也是當前教育場景一個主要挑戰。

這就需要企業,一方面進行消費者教育,另一方面則是堅持長期且持續的技術投入,構筑企業壁壘,才能抵擋外界風云詭譎。等新技術來時結合已有場景快速利用,服務于用戶。

有著近十年技術部署的松鼠Ai,就是一個范例。

不過最后不管大模型在教育怎么應用,總的方向已經確定。

那就是個性化教育、因材施教。

事實上這本身也是教育行業被廣泛接受且一直以來想要實現的目標,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Benjamin Bloom在其教育實驗中提出”two sigma”理論證明了其正確性——

接受一對一輔導的教學組平均表現要明顯優于傳統的1:30教學方式。

教育大模型迎來新玩家:十年深耕劍指智適應,25道題能測1000個知識點

如今大模型本身個性化的技術特性,也就給教育行業變革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

毫無疑問的是,隨著大模型布局的深入,更多細分標準的確立,教育行業發展已經來到了關鍵的歷史節點。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