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屆工博會開幕全球“智造”集結拿出看家本領
9月19日上午,以“碳循新工業數聚新經濟”為主題的第23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下稱“工博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
工博會是觀察國內外工業經濟趨勢的窗口。當前,制造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舞臺,其發展狀況備受關注。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今年,相關參展企業對工博會投入了極高的期待和重視。
九項工博會CIIF大獎出爐
時隔三年,工博會再次回到上海“四葉草”展館,制造業領域許多新老朋友早就摩拳擦掌,希望借助這個國家級平臺一展身手。
國家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汪宏在評價今年工博會意義時表示,這將是一屆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工業經濟穩增長、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展會,對于提振全球工業經濟信心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開幕式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與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未來5年,雙方將通過產業鏈金融、“一鏈一策一服務”、“股貸債保”聯動、與國家產融合作平臺實時交互等創新模式,新增信貸投放3000億元,顯著提升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比重,支持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此外,中國工商銀行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開展金融支持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專項計劃。未來3年,雙方將圍繞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企業融資需求深化合作。中國工商銀行創新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新增不低于3000億元的意向性融資,中長期貸款比例不低于30%。
開幕式上,9項工博會CIIF大獎同時出爐?!疤靻栆惶枴杯h繞器獲CIIF特別大獎。這是我國首個行星際飛行平臺,首次實現行星際飛行、首次實現地外行星捕獲、首次實現四億公里距離的測控通信、首次獲取第一手的探測數據,實現了我國航天器由地月系向行星際的跨越式發展,極大推動了中國深空探測技術的發展。
其余大獎包括: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的“SiePA:西門子預測性分析系統”,已成功應用落地不同行業(包括石化、化工、水泥、冶金、水、設備制造等),賦能用戶實現預測性維護與優化,有效提升生產時間、減少緊急維修、提升設備壽命、保障生產安全;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核工業第八研究所、東華大學;云路復合材料(上海)有限公司及庫貝化學(上海)有限公司合作的“碳纖維冬奧火炬首創應用及集成技術”,解決了北京冬奧會所需火炬耐高溫耐火材料的開發、成型,以及微小氫燃料系統量產等多項技術難題。
機器人巨頭帶來新技術、新應用
今年工博會,機器人展區讓人“大開眼界”,展出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也是全球范圍內規模最大、工業機器人領域企業參與數最多的機器人全產業鏈平臺,匯聚了機器人“四大家族”——發那科、ABB、庫卡、安川,以及埃斯頓、新時達、節卡、新松等國內比較知名的機器人整機領軍企業。
在節卡機器人展臺上,記者看到,16個舞動的機械手臂組成了一個方陣,一塊大顯示屏正立在前方。公司相關負責人王蕾介紹,節卡機器人推出的OTA智慧服務平臺,可以為參展觀眾實時展示機器人的運行數據,如溫度、速度、轉速等,計算出機器人群組的總體能耗數據,幫助用戶進行更加精準的生產調度,從而減少碳排放。
此外,在節卡機器人展臺,體驗者還可以觀看機器人群舞、澆花、玩魔方,體驗機器人拍照、咖啡拉花,參與人機協作趣味互動賽......
不管你把魔方打亂到什么程度,戴著墨鏡、穿著紅馬甲的“節小卡”雙臂機器人都能將魔方還原到原始狀態。節卡機器人展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雙臂魔方機器人是協作機器人的一種,得益于運動控制、高性能伺服驅動、高精密減速器等關鍵技術和部件的加快突破,它能實現人機共融協同作業,由此在多元化的場景應用中大展身手。
今年,節卡機器人還帶來了“首發首展”自研的JAKA 2.5D定位技術,該技術通過特定JAKA Lens Alignmark標志板,達到2.5D視覺定位效果,快速追蹤臺上空間中或旋轉或傾斜變幻的特征碼,實現工件空間位姿的計算,可進行0.5mm的軸孔間隙裝配。精定位模式下,可達到0.2mm的精度。
負載25公斤的協作機器人,是中科新松此次帶來的重磅產品,它邁過了國內協作機器人一旦負載變大就性能變差的門檻,再度成為“國內首家”。
2018年,中科新松的多可協作機器人率先在國內攻下20公斤負載,繼而又向25公斤挺進。此次在工博會上展示的多可協作機器人25公斤碼垛工作站,其中的主角多可GCR25-1800,臂展達1.8米,可靈活運用于狹窄空間,滿足最大棧板尺寸1.2米×1.1米箱體的碼垛場景要求。
數字化、低碳化“雙向聯動”
今年工博會牢牢抓住了制造業低碳化、數字化的趨勢。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分析,隨著當前數字化和低碳化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數字化、低碳化正呈現出“雙化疊加、雙向聯動”的特點。從這個意義出發,今年工博會有望開啟一個新制造時代。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應用展”展區內,上海儀電以數字化內容和硬件產品相結合的方式呈現了集團數字化轉型的發展主線。
“此次工博會,我們展示的全自動滴定機器人作為國內技術領先產品,可實現三通道、高達80個樣品的快速滴定?!睋F場工作人員介紹,上海儀電正面向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強化核心能力提升,提供基于數字化轉型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今年工博會,羅克韋爾自動化集中展示賦能各行各業的創新解決方案和實踐用例,例如利用實體模型和數字化技術設計搭建的智能“小世界”、廣泛應用于汽車輪胎、食品飲料、生命科學等多個行業的獨立小車技術等,詮釋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如何融入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羅克韋爾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總裁石安直言,在工博會這一引領全球產業技術發展的重要平臺,希望能向大家展示羅克韋爾自動化的最新成果,以及致力于賦能中國智能制造、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愿景與決心。
今年工博會,施耐德電氣帶來了在“數字化加速”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諸多創新成果和全生命周期軟硬件組合,比如:最新的EcoStruxure開放自動化平臺V23.0版。迭代后的新平臺集離散、混合和流程工業運營操作于一體,與AVEVA系統平臺深度融合,兼容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統,針對需要高可用性的行業和應用場景配備高可用性控制,通過統一平臺和統一來源的資產數據,助力不同工業領域實現從設計到運維的全流程數字連續性。
此外,Cobot協作機器人也成為展臺亮點,其集成了新一代自動化和先進工業機器人技術,具有編程簡單、安裝快捷、易使用和易培訓等特性,僅需細微改動現有生產布局便可落地安裝,并能便捷安裝和集成至一個完整的機器人系統中,以幫助企業最大限度提升效率,降低持有成本,快速收回投資成本。
展會期間,西門子面向未來的增強自動化產品組合Industrial Operations X正式落地中國,這一開放且具有互操作性的產品組合將工廠和產線的靈活性和模塊化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通過電池生產加工全流程的展示,觀眾可在現場體驗到西門子數字化企業解決方案如何助力制造業實現端到端的數字化生產運營。
今年,西門子還發布新一代伺服驅動系統SINAMICS S200 PN系列。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數字化工業集團副總裁兼運動控制部總經理李雷表示,以SINAMICS S200為代表的新一代伺服驅動系統應發展之需而生。據其介紹,該系統采用數字化設計理念,將虛擬與現實驅動鏈無縫結合,助力客戶實現成本、生產力和生產效率之間的平衡。
“讓尖端技術走進大眾生活”。此次參展,三菱電機將先進技術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帶來了多項有趣好玩的互動體驗,其中高爾夫繪圖包裝最為吸睛。
展示區內,半徑為21.3mm的高爾夫球在夾球的控制下來回翻轉,同高爾夫球上方的四軸模組與畫筆默契配合,不到2分鐘即可完成高爾夫球上繪畫與制盒包裝。
五軸聯動運行,是這一互動的關鍵。背后離不開三菱電機的硬核科技:基于iQ Platform智能平臺下的可編程控制器、運動控制模塊,高速高精度的MR-J5系列伺服,以及開放式整合網絡CC-Link IE TSN;最快31.25μs的運算周期,更是促成了不同畫筆在高爾夫球上的精細繪畫,圖案包括機器人、電機、表情等十余種。
在三菱電機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戰略執行官杉山素看來,中國制造的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需求,正是工博會展覽面積不斷創新高、“展王”競相涌現的原因。今年工博會,三菱電機400平方米展臺將著重推出E-JIT綠色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方案中包含了能源可視化,即通過實時的數據采集與交叉分析,實現耗能點的捕捉與原因查找,解決了中國工廠既要節能又要高效生產的核心問題。
“上天入地”展示科技創新
今年工博會,中國造“電動飛機”也十分搶眼。
在“智造金山”展區,記者見到御風未來展出的國產電動垂直起降載人飛行器M1的二分之一縮比模型機。目前我們的M1首架機在金山試制工廠正在進行地面測試工作,很快將飛起來。
這款飛行器使用純電能源,可飛行250公里,共有5個座位數,未來將主要用于城市通勤和中短途城際間出行,可以有效緩解目前地面交通擁堵、尾氣污染等問題?!艾F場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道,”我們希望,未來可以用打車差不多或略微高一點點的價格,讓大家乘坐這款飛機高效通勤,實現真正的‘人人可享有的空中出行’。
“對于一個新工具、新場景、新技術而言,我們認為面向適航的核心系統自主研發是一條‘難而正確’的路。”御風未來創始人兼CEO謝陵表示,“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在核心系統國產化方面已經具備基礎條件,另一方面是因為只有實現自主可控,才能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不受制于人。”
今年工博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攜50多項展品亮相。上海航天展出的井下綜采及掘進設備導航系統,將慣性導航系統與采煤機結合,實現完美的“天地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井下工作人數,增大了安全系數;AR智能云檢測機器人則填補了國內工業領域“智能檢測裝備+云服務”工程化應用的空白,助推高端制造業轉型升級。
今年是振華重工連續第22屆參加工博會,今年獲獎展品——天鯤號是上海振華重工建造的新一代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是中國大陸首艘從設計到建造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自航絞吸船,也是亞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絞吸船。
據介紹,天鯤號全船長140米,寬27.8米,最大挖深35米,滿載排水量約17000t,設計航速12kn,裝機總功率25843kW,設計每小時挖泥6000立方米,絞刀額定功率6600千瓦。船上配有智能疏??刂葡到y,包含了實時潮位推算、能效管理、大數據分析技術和智能自動挖泥控制等創新研發成果,能夠極大地提高挖泥作業效率,適用于國家港口航道疏浚、島礁建造和圍海吹填造地等工程。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