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首屆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挑戰賽總決賽開幕“決戰”東莞松山湖

首屆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挑戰賽總決賽開幕“決戰”東莞松山湖

新火種    2024-01-07

12月29日,2023首屆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挑戰賽總決賽暨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峰會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正式開幕。戴瓊海、李國杰等近20位院士在內的120多位學術界、產業界專家齊聚一堂,就大模型范式的人工智能應用向全場景滲透的路徑,制造業等實體產業在無人駕駛、智能裝備、網絡安全、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應用場景開放發展等前沿話題進行探討。

首屆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挑戰賽總決賽開幕 “決戰”東莞松山湖

東莞是人工智能研究成果轉化的理想之地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溢出帶動性強,正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2023年AIGC的涌現,更是開啟全球人工智能新一輪產業爆發。

為期3天的大會以“場景驅動·數智強國”為主題,圍繞“以賽助研、以賽促評、以賽定標、以賽引才、以賽創業、以賽招商、以賽辦展”的使命任務,采用“1+1+8+6+N”模式,設有1場120支總決賽項目展覽展示、1場開幕式暨主論壇、8場總決賽項目路演、6場專題論壇(智能醫療與生物醫藥專題論壇、智能機器人與高端裝備專題論壇、網絡空間安全創新應用論壇、智能遙感與衛星應用專題論壇、智能交通與自動駕駛專題論壇、智能能源專題論壇)和N場特色活動(創新人才培養與產業化論壇、項目對接會、走讀松山湖等),還舉行了項目對接會,加速優質項目落地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戴瓊海院士在致辭時指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雖然駛入快車道,數據、算力資源日漸豐富,但存在應用場景系統設計不足,重大場景開放程度不高,場景創新生態不完善等問題。

戴瓊海院士表示,松山湖科學城是首個舉辦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挑戰賽總決賽承辦地,彰顯東莞“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城市特色,擁有覆蓋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的科創體系和高度發達的制造業,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創新生態、應用場景。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楊軍表示,廣東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先后印發了多個政策指導文件,制定了《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同步帶動重點地市陸續出臺相關政策,體系化布局人工智能發展,搶抓人工智能發展先機。

東莞市委副書記、松山湖黨工委書記劉煒表示,今天的東莞,今天的松山湖,依托完備的產業鏈和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形成了雄厚的制造業基礎,為人工智能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是人工智能研究成果轉化的理想之地。同時,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市場前景、日益完善的創新生態,也將反過來推動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的進步。

加速人工智能產業發展,11個優質項目松山湖科學城尋“姻緣”

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何友、羅錫文、陳學東、張建偉,日本工程院院士任福繼、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蔣田仔、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田奇,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楊軍,東莞市委副書記、松山湖黨工委書記劉煒,東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黎軍共同啟動首屆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挑戰賽總決賽。

記者從大賽組委會獲悉,本屆大賽設立高端高效智能經濟、構建安全便捷智能社會、實現綠色健康智能生活、推進國家智能科創需求和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等五大專題賽道、28項應用場景,采用“開放專題”和“揭榜掛帥”兩類競賽模式,共分為選拔賽、晉級賽和總決賽三級賽制,由網絡選拔、重點推薦、區域晉級、路演比拼、賽獎嘉年華等五個環節組成。

自2023年2月14日啟動大賽以來,大賽評審委員會堅持公平、公正和公開的評審原則,先后吸引全先后吸引全國重點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2432支隊伍報名參賽、挑戰角逐,最終從各專項晉級賽推薦評選出120個項目入圍全國總決賽。獲得全國總決賽特等獎、一等獎的項目將優先提名“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

東莞松山湖科學城作為首個全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挑戰賽總決賽的承辦地,擁有中國首臺、全球第四臺脈沖式散裂中子源,布局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等大裝置、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大平臺,推進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東莞理工學院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研支撐及良好的創新生態。

在28日的項目對接會上,松山湖科學城集團、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光大We谷產業園、中集智谷產業園、清大創投、東莞科創資本等東莞松山湖的產業載體、投資機構與大賽組委會精選的11個總決賽項目代表展開對接交流。同步,120個參賽項目在松山湖科學城展覽館亮相,展現人工智能在多領域的最新探索。

杭州宇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副總經理李朝參加了本次對接會。李朝表示,在松山湖,感受到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和營商環境,特別關注人才引進政策,產業扶持政策。“希望借助本次大賽的舉辦,能夠結識更多同行。希望和松山湖科學城有更多合作機會?!?/p>

為助推優秀項目落地發展,在大賽開幕式上,發起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科創基金聯盟,通過聯盟的平臺作用和協作機制,以基金投資、項目孵化、產業協作等方式,致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圈,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院士專家共論人工智能發展前景

在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陳學東帶來了題為《全電驅重載仿生四足機器人研究進展》的報告,從電驅機器人當前面臨的問題、挑戰和技術進展,以及基于運動-發力-能量綜合優化的運動規劃與控制等方面予以分享。

“從液壓驅動到電動驅動,從輕型到重載,電動驅動機器人面臨尺度效應、驅動能力、運動控制三大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标悓W東表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廣東院士聯合會副會長羅錫文以《無人農場的探索與實踐》為題,圍繞智慧農業和無人農場的認識和實踐,全面展示了無人農場的發展路徑、技術進展、實踐成效等精彩內容。

羅錫文表示,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無人農場是實現智慧農業的重要途徑。當前無人農場的關鍵技術包括數字化感知、智能化決策、精準化作業、智慧化管理5大方面。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國漢堡大學信息學科學系教授張建偉分享了《數據與模型協同驅動,創新物理世界智能系統》的專題報告,講解在人工智能迎來爆發之際,機器人從非具身智能走向具身智能過程中技術創新的多種可能性,探討未來物理世界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推動智能系統的創新發展路徑。

張建偉表示,現在非具身智能發展迅速,然而在制造、未來出行、大健康、農業、家庭和教育方面,還需將人工智能算法落地真實物理世界,形成多學科綜合的解決方案,從非具身智能走向應用更為廣闊的具身智能。

在人工智能大爆發時代,未來的人類還需要工作嗎?日本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名譽副理事長、電子科技大學特聘教授任福繼帶來題為《具有靈氣的數字人是未來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主角》的報告,為與會者展現未來世界自然人、機器人、數字人三人共舞時代的種種可能性和具體實踐。

“未來的生產模式是‘自然人+機器人+數字人’三類平行員工一起分工協作。自然人勞動力只占5%—10%,機器人占15%—20%,剩下80%—70%的工作由數字人完成?!比胃@^表示,當前,數字人的動態生成挑戰面臨情感準確性、實時性、表情和動作的連貫性,以及個性化和多樣性等挑戰。

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腦科學專委會主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主任蔣田仔以《腦疾病精準神經調控新方法、新設備及其產業化》為題做報告,詳細講解腦圖譜的繪制,以及在腦認知、腦疾病等多領域的廣泛應用,為學術界探討腦科學提供重要參考。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李國杰為大家帶來《神經網絡模型的潛力和局限》專題報告,系統回顧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指出從事人工智能應用開發的科技人員既需要仰望天空,也要抬頭看路。

李國杰表示,近年來人工智能取得重大突破,得益于大數據、大模型和大算力,三者缺一不可。大模型的重要標志是機器“涌現”智能。但也應該看到,單純提高算力不是“萬能藥”。數據不但要多,而且要更高質量,要追求更高質量的數據。

國際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張元亭為大家介紹了《心腦血管健康工程:動脈血壓圖(TAG)與應用》,介紹了健康工程的基本概念、社會重大需求意義,以及結合生物標志物檢測、醫學成像和機器學習,分享了預測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

華大基因解讀平臺產品總監熊云為大家分享了《智能化基因解讀平臺》專題報告,為與會者解讀了基因庫構建的重要性,以及人工智能如何全面助力基因數據的解讀,輔助臨床邁向產前診斷精準化、智能化。

熊云表示,人工智能基因應用數據越大,解讀越精準。為此,華大基因構建了智能臨床表型助手、文獻智能循證、基因/變異智能排序、知識庫智能構建等全棧自研人工智能工具,為基因數據解讀賦能。其中,文獻智能循證對超3000萬文獻進行智能化循證,訓練出基因行業領先的NER模型,解讀效率提升6倍。

億智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態副總裁李強以《應用場景要創新,AI必須下凡塵》為題做報告,針對當前人工智能發展在未來發展的多種場景,人工智能的短板等內容發表看法。

“人工智能并不是萬能的,應該理性看待,在道德責任、知情同意、倫理決策等領域更應該交給人類來決斷。同時在藝術、文學、設計、情感等領域并不會被替代?!崩顝姳硎?,憑借優秀的技術產品化和商業化落地能力,億智電子在2020年已實現百萬量級的AI芯片出貨,在國內端側AI芯片企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蘇州知至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余崇圣帶來題為《面向物理空間數字化應用的激光雷達成像關鍵技術與系統》的報告,介紹了激光雷達成像這一關鍵技術的重要性和技術手段。余崇圣表示,GPS丟失下的高精度定位導航、實時3D空間成像具有極其大的挑戰和困難! 被列入我國二十項重點難題之一。

本次峰會云集院士專家共同展望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挑戰和AGI生態的商業模式,具身智能、腦機接口等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趨勢,搭建全棧人工智能場景應用落地、創新創業、招商引資、成果轉化的產業化合作交流平臺。

編輯:徐臻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