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大模型涌現、CentOS停服,服務器OS“何去何從”?

大模型涌現、CentOS停服,服務器OS“何去何從”?

新火種    2024-01-05

當下,數據已經成為企業的重要資產,而服務器操作系統(服務器Operating System,簡稱:服務器OS)作為管理和處理數據的“關鍵組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距離CentOS宣布停服已經過去近三年時間,在此之前,國內幾乎所有企業在選擇服務器OS時都會選擇CentOS,脫離CentOS體系后,企業面臨系統遷移的難題,這其中,資金與時間成為眾多中國企業服務器OS遷移過程中的痛。

不僅于此,服務器操作系統是“十四五”期間國家重點關注、要求實現自主研發和自主演進的基礎軟件。國家頒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等多項政策亦強調操作系統國產化的重要性,關鍵技術國產化、自主創新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已越發凸顯。

而在大模型“誕生”火熱的當下,各行業對于算力的需求也愈發旺盛,甚至GPU芯片一度成為了“硬通貨”,而作為承接底層硬件與上層應用的服務器OS,在全民AI時代如何發展才能起到更好的連接作用,這點對于中國服務器OS而言,是挑戰,更是機遇。

大模型時代,服務器OS新需求

隨著大模型時代的到來,服務器從傳統的CPU,向著CPU+GPU,甚至疊加DPU、FPGA等多元芯片轉變,由此也產生多元異構算力,對于這些多元異構算力的管理和調用,已成為當下企業如何用好算力的關鍵。

除此之外,在算力產業的快速發展下,數據中心也由傳統的存儲中心,向著計算中心轉轉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也曾指出,數據中心已經從簡單的存儲能力供給向著算力供給轉變。無獨有偶,龍蜥社區副理事長張東表示,現階段對于服務器而言,除了傳統的內存,非易失性內存、存算一體的算力不斷出現。多種算力也給整個算力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按照物理服務器出貨量核算,2022年中國服務器操作系統行業裝機量達到 401.2萬套,商業版裝機量達到 189.6萬套。根據 IDC等機構預測,2024年全球服務器復合增長率為 23%。中國服務器市場增速更加迅猛,預計擁有41%的增長,在2024 年將達到全球服務器總額的 33%,增長速率和市場份額都將位居全球市場前列。

在上述種種的驅動下,服務器OS也進入了革新的時代,對此,浪潮信息系統軟件部總經理蘇志遠對鈦媒體表示,原先提到服務器OS,人們總是提出“AI For System”的概念,“但是現在我們需要更多的考慮‘System For AI’。”蘇志遠指出。

而如何讓這些異構的芯片在服務器中“跑起來”,是服務器OS首先需要滿足的條件,也是一切應用的前提。

當異構芯片能“跑起來”以后,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能跑得更好。隨著算力需求的增加,所產生的數據自然隨之增長,在蘇志遠看來,接下來大模型時代,如何做好CXL分層內存管理和優化是很關鍵的一步,“如何讓內存用得更高效將成為未來服務器OS很重要的一項‘工作’。”蘇志遠強調。

在算力發展的過程中,算力網絡的建設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聯網的能力也對新的服務器OS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服務器OS還需要在高吞吐、低時延的前提下,滿足新的網絡協議,實現更好的聯機能力,“關于網絡系統的優化,I/O讀寫優化,甚至最新的SMC-RDMA技術的優化能力將是接下來服務器OS的新的需求及挑戰。”蘇志遠表示。不僅于此,在蘇志遠看來,面向智算開發的場景,除了服務器OS以外,更多還需要服務器軟件能力的提升,“將數據、調優,以及敏捷開發的能力融合起來,已成為當下的一大挑戰。”蘇志遠強調。

而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能更好地、更充分地利用計算資源,服務器操作系統需要支持分布式系統,具備將多個計算節點組成一個虛擬超級計算機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計算效率,虛擬化能力也從單機時代,向著聯機時代邁進。

而在張東看來,上述用戶的種種需求可以總結為:“算力如何為應用提供支撐”——這才是用戶最核心的問題,而操作系統作為這其中的關鍵環節,如何發揮好作用,需要產業上下游共同努力。

中國開源服務器OS社區涌現

一方面是算力產業高速發展下,用戶對于服務器OS越來越高的要求;另一面是CentOS停服導致了中國多數企業無服務器OS可用,亟需平穩遷移的尷尬局面。

據開放數據中心委員會(ODCC)發布的《國產服務器操作系統發展報告》顯示,愿意留在 CentOS 體系下的用戶僅占8%;而72%的用戶,有意愿、且正在計劃和試點轉投國內服務器 OS,其中半數以上,都希望在1年內完成這個過渡。

在上述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下,中國服務器OS進入了新階段,以開源為核心理念的生態化、社區化模式在中國逐漸發展開來。對此,張東表示,隨著數字產業的發展,中國涌現出了很多新興的芯片和應用廠商,用戶對于操作系統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但是“各自為戰”最終將導致發展緩慢,“這時候就需要大家‘抱團取暖’,”張東指出,“通過打造一個社區,大家共同努力解決面臨的問題,同時還能促進開源社區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為數不多的服務器OS開源社區中,當屬龍蜥操作系統開源社區(OpenAnolis)與歐拉操作系統開源社區(OpenEuler)生態建設得較為完善。

龍蜥社區理事長、阿里云基礎軟件部副總裁馬濤對鈦媒體表示,中國開源社區形式上具備國外開源社區的治理架構,但在運營模式上又不斷創新,與國外社區有很大差異,“如在社區貢獻上中國開源社區主要來源于項目的發起方,開源項目也更多地以商業利益為導向,”馬濤指出,“中國的模式更注重效率,可大大縮短項目從發起到商業化落地的時間,在社區內眾多龍頭企業和擁有開源情懷的個人開發者的帶領下社區氛圍也更具活力和創新力。”

當前在市場、技術、生態上,龍蜥開源社區和歐拉開源社區形成齊頭并進的發展態勢,各自擁有非常明確的商業生態模式,龍蜥開源社區的“繼承+創新”路徑與歐拉開源社區的“革命+重建”路徑,二者互為補充,合力應對 CentOS 停服沖擊,緊跟技術浪潮的更新迭代,踐行服務器操作系統開源生態的多路線發展方向。

同時,鈦媒體注意到,多元化也是中國服務器OS開源社區的一大優勢。國外的諸如Red Hat、Fedora、CentOS Stream等社區多是一家廠商牽頭主導建立的,一旦該廠商“不玩了”,社區運營將面臨很大難題。與之相比,中國的開源社區更多元化,社區內部涉及產業上下游眾多廠商,以“貢獻度”決定在社區中的“地位”,即便有一家廠商退出社區,社區依舊可以穩定運行,“這種模式是對社區的負責,也是對廣大用戶及開發者負責。”馬濤如是說。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當然,服務器OS開源社區在中國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與國際上服務器操作市場還存在一定差距。據了解,現階段中國服務器操作系統市場還是以海外廠商為主,不過各個行業對于中國服務器操作系統的關注度逐年上升,選擇度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態勢,據統計,截至目前,歐拉累計裝機量超過610萬套,而目前龍蜥社區的伙伴也已有800多家,裝機量也已超過600萬。

《國產服務器操作系統發展報告》中顯示,近年來,國內操作系統性能水平穩步提升,現階段已經能滿足75%左右的場景需求,國內產品的競爭力越來越高。

談及中國操作系統時,馬濤和張東均表示,當下用戶對于穩定可靠還是存在些許顧慮,“長期的穩定性對于用戶來說是目前遷移到國內操作系統過程中最關注的問題。”張東指出,“操作系統對于各類不同廠商的板卡、機器等硬件是否兼容,以及能否長期安全穩定地運作,其實在這方面OpenAnolis在服務器OS開源社區中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確實,正如張東所說,我們一起看看龍蜥社區中的成員就不難看出,中國服務器OS開源社區在這方面優勢明顯。

龍蜥社區當中重要成員包括了阿里云、浪潮信息、英特爾等在內的眾多相關產業龍頭企業。英特爾自不用多贅述,而阿里云作為國內云計算領域的龍頭企業,應用場景豐富,在對國內操作系統的“調教”過程中,可以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進而再來看浪潮信息,作為全球AI服務器出貨量第一的服務器供應商,在硬件層面的調優有著豐富的經驗,尤其是AI領域,這種云+AI的模式,讓龍蜥社區具備了當下對于操作系統需求近乎所有的要素。

另一方面,與龍蜥社區相似的openEuler社區也通過資源的整合,匯聚了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數字技術頂尖企業,兩大開源社區已經足以支撐中國企業選擇服務器OS方面的諸多需求。

伴隨著服務器OS開源社區的發展,中國操作系統已經開始慢慢被國內的企業所接受,據近期信通院面向用戶群體的調研顯示,龍蜥操作系統以53%的占比成為用戶意愿遷移的首位,與此同時,據調查,目前包括互聯網、政府、金融、醫療、電信、制造等在內的多個行業對遷移至中國操作系統持積極態度。

不過目前中國操作系統距離國際頂尖水平還確實存在一些差距,馬濤表示,真正優秀的操作系統需要滿足三大條件,分別是:穩定性更高、生態圈更大,以及應用范圍更廣,“目前,中國操作系統還需要通過技術創新、聯合更多產業上下游企業,以及更多的應用推廣等手段,讓中國操作系統更好、更優秀,”馬濤強調。

隨著以大模型為代表的AI產業的快速發展,未來對上承應用,下接硬件基礎設施的服務器操作系統將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面向未來,唯有產業上下游“抱團取暖”,共同推進中國操作系統開源化發展,才能更好地釋放算力價值,賦能AI產業發展。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張申宇)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