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2023年度教育十大熱點”公布:ChatGPT、教師非教學負擔重等引發討論

“2023年度教育十大熱點”公布:ChatGPT、教師非教學負擔重等引發討論

新火種    2024-01-05

2023年接近尾聲,這一年關于教育的討論層出不窮。人們對于教育的焦慮并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減輕,反而由于更多錯綜復雜的因素變得愈發嚴重:人口變局對中國的教育發展究竟是挑戰還是機遇?原本就已困境重重的鄉村教育如何破局?在一個全員“內卷”的社會中,無論是兒童青少年,還是成年人,從身體到心理,都承擔著日趨沉重的壓力。教育是否能繼續為受教育者有活力地成長保駕護航?教育是否能幫助受教育者從容應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各種挑戰?教育公益人、研究學者、基層教育管理者、教育創新實踐者,大家都期望能溫故知新,尋求出口,嘗試突圍。

12月23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主辦了21世紀教育論壇(2023),主題為“增強教育活力 構建韌性未來”,向公眾呈現教育難題背后的深層邏輯,共同探討解決教育難題的途徑與實踐。

論壇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現場揭曉了經公眾投票產生的2023年度十大教育熱點話題,并逐一進行了解讀。

一、ChatGPT的出現、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給教育帶來全新的挑戰

教育會被ChatGPT逼到墻角嗎?怎樣應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挑戰?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做好了準備?

年初時,針對Chat GPT的出現,有一位教育官員提出“Chat GPT把我們的教育逼向墻角”。熊丙奇認為,應對這一挑戰,教育要從以前的重視知識教育轉向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關心創造能力的培養,讓孩子們從學會知識轉向學會學習。只有知識很難應對未來的挑戰,要培養創新的能力,才能應對未來時代的挑戰。未來十年,這都是我們要重點關注的話題。

二、人口變化對中國未來教育發展的影響

2023年出生人口可能降至800萬以下,未來中小學將迎來優化調整。人口變化在去年已經顯現出來了,我國在2016—2017年出現過短暫的出生人口高峰,隨后出生人口斷崖式下跌,2021年出生人口下降到1020萬,2022年為956萬,2023年數據暫未出,有人說可能會降至800萬以下,具體多少要看最后公布的數據。2022年,全國幼兒園數量減少了5610所,按照出生人口的變化,明年在園幼兒數比2022年在園幼兒數還會下降900萬左右。

怎樣布局發展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必須做出前瞻性的教育發展規劃。采取哪種戰略,這對孩子的入學,以及未來構建生育友好社會都是至關重要的。

三、中小學教師的非教學負擔沉重

中小學教師的非教學負擔沉重,這一問題正困惑著我國教育的發展。“我們從2019年開始給教師減負,并把2019年列為教師減負年。各地出臺了給教師減負的清單,但2023年教師負擔沉重,尤其是非教學負擔沉重,依舊是所有中小學老師重點關注的話題。”熊丙奇坦言,研究院方面在進行終評時,對網友打分進行了調整,這個話題其實是網友投票的第一名。

有些教師反映能夠用在教學的時間只有三成,這怎么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各地都希望減輕教師的非教學負擔,但是各種各樣的行政任務進校園、“小手拉大手”等導致現在的學校和教師的負擔都非常沉重,如果學校的負擔和教師的負擔不能減輕,學生的負擔也無法有效減輕。

四、消失的課間十分鐘

讓孩子們在課間十分鐘自由地活動,這是法律的規定,讓教育回歸教育本身成為重點。

熊丙奇稱,自己近日受邀寫了關于2024開年的十大猜想,其中一個是消失的課間十分鐘能否回來?他直言,自己對此并不樂觀,“之前我們呼吁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孩子,而且《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明確提到,把課間十分鐘交給學生,讓孩子們在課間十分鐘能自由地活動,這是法律的規定。但是在有法律規定的背景之下,有的學校還是采取圈養的方式對待孩子,不僅課間不能去走廊、教學樓下自由運動,還有一些學校連正規的體育課也取消。這實際上就導致了學生的體質下降,導致孩子的近視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消失的課間十分鐘這個話題的背后,是要讓教育回歸教育本身,關注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基本的教育訴求。”

五、孩子的心理問題

“教育的本質是以學生為本,但是現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了大問題。我們說要培養造就創新拔尖人才,但是如果連基本的身心健康都做不到,怎么培養創新拔尖人才?”熊丙奇反問道。

據其介紹,有調查顯示,50%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初中階段很多孩子由于升學壓力、學業壓力、親子矛盾、青春期問題等原因,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容易走極端。現在高中入學把抑郁篩查作為學生體檢的一項指標,可見問題的嚴重。雖然教育部門要求學校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有的學校配備的心理健康教師不足。另外,一方面我們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不斷地強化學習競爭。在升學壓力下,孩子的心理負擔沉重,心理問題的根源問題沒有解決,也就是說,一方面說要重視孩子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我們天天在給孩子制造心理問題。

六、家校社共育形成協同的氛圍

“雙減”之后出現了一些非常不理性的聲音,隨著學校推出課后服務,有不少家長希望延長課后服務,還有社會輿論呼吁取消老師的寒暑假,恨不得讓孩子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放學后在學校里,甚至節假日也都在校園里,要求學校推出暑托班。如果只強調學校教育,不關注孩子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孩子接受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因此要營造家校社共育的環境,做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各司其職,不要把學生“寄養”在學校。

七、雙減政策

2021年是雙減的第一年,到今年是第三個年頭,圍繞雙減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針對隱形、變異的學科培訓,怎樣疏導學生家長的培訓需求,是下一步雙減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一方面要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另一方面要推進學校提質增效,引導家庭教育回歸理性。

八、“山河大學”

“這是網友‘設計’出來的大學。”熊丙奇指著屏幕中的圖說道,在四個高考大省交界的地方創辦這所大學。假設這四個省的考生每一個人捐1000塊錢建設這個大學,可以獲得資金30億元。

“我算了下,30億元的資金連清華大學的1/10都不到,怎么可能建設成高水平的‘山河大學’?這背后反映的是高等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怎樣讓高等教育資源的布局更加均衡?這也是進一步發展高等教育,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必須解決的問題。”熊丙奇說。

九、中考改革、職普融合和高中多樣化

過去幾年來,有很多人大代表,包括一些專家學者提議取消中考、取消中職、普及普高、縮短學制、發展十年義務教育,受到很多網友的追捧。但熊丙奇認為這些提議治標不治本,不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

他指出,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職業教育“低人一等”,沒有真正地讓職業教育按照“類型教育”的要求來發展。職業教育地位低、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不高,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國整體的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就會與社會需求脫節。要推進職普融通、推動高中多樣化發展,來緩解中考后的“分流”焦慮,讓分流不再是分層,而是實現人才的多樣發展,給受教育者多元的選擇。

十、教師退出機制

2019年,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教師“區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教師可降低崗位等級或調整崗位聘用;2022年,寧波市教育局發布公告征求《寧波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退出機制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2023年,《貴陽貴安教育三年攻堅行動方案》提出“末位退出機制”。

熊丙奇對此并不認同,他認為,教師退出機制,打破的是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

人口出生率下降給教育布局帶來影響,其中也關系到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因為如果學校關停,隨之會面臨教師的辭退。現在有一些網友說,未來我們可能會多出100萬的教師,于是要求各地不要招聘新的教師。也有一些地方推出了新的政策,打破教師的鐵飯碗,實行教師合同聘用制。

如果采取這種方式,教育部門、學校可能會隨著生源減少、學校關閉,靈活地辭退教師,但是這會影響到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影響教師隊伍的長期建設,難以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應該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地位,而不是通過讓教師靈活退出的方式,讓教師缺乏長期的職業發展規劃。因此,這是需要謹慎對待的。但現在很多社會輿論在呼吁盡快建立教師合同制,教師如果多了,就少聘用,退出一部分。這是非常短視的做法。

在生源減少的背景下,不能減少對教育的投入,而是要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通過學校的小班化建設,實行小班化教學,來提升教育質量,改善教師工作的環境,這才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應該有的作為。

解讀的最后,熊丙奇指出,這十大熱點問題中,有不少是老大難問題,比如中小學教師的非教學負擔沉重問題,又如被“圈養”的學生們。再比如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問題,如何打破“唯分數論”的教育,實現多類型化中等教育的問題等等。面對適齡人口減少、老齡化、人口流動等結構性變化,人工智能等技術革新的沖擊,解決這些“老大難”問題顯得更加迫切。

同時,他代表研究院發出呼吁,“讓我們的教育回歸教育本身,讓學校真正是學校,讓教師能夠聚焦教書育人,讓我們的學生身心健康,真正能夠得到關注,這是我們期待在2024年能夠發生的教育的變化”。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文梅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