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成了“房間里的大象”如何化解“相互踩踏”風險?
2023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預計突破55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41.5%。業界認為,數字經濟發展已呈現“房間里的大象”態勢。為了防止陷入“盲人摸象”的誤區,也為了化解“相互踩踏”的風險,急需協調各方力量攜手共進。
日前,數字中國論壇成立大會暨數字化發展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全國數字經濟及相關領域的頭部企業、科創獨角獸企業以及長三角地區相關政府部門代表、專家學者等500余人齊聚一堂,共議步伐協同,以共享新機遇、共創新動力、共促新發展。
當前,數字化浪潮席卷而來:以GPT大模型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持續創新,推動加速進入以數字化生產力為標志的新階段,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無限的機遇;數據要素成為數字化轉型的動力引擎,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各個環節,推動行業的智能重構和范式變革;數字化應用滲入經濟社會各個方面,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和豐富多彩。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黨委書記程鵬在致辭中表示,數字中國論壇可以集眾人之智、成眾人之勢,為數字中國建設探索新引擎、新模式,為世界數字經濟開放合作提供中國樣本、傳播中國方案。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上海長三角商業創新研究院院長陸雄文認為,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為教育、研究帶來新的機會和機遇,為社會治理帶來新的方式和方法。希望數字中國論壇聚集更多智慧大腦,在切磋交流、學習研討中共創數字中國新未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協會理事長梅宏以《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探索與實踐》為主題展開演講,具體講述了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構建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技術路徑等內容。
國家信息中心數據管理與開放處處長劉枝分享了團隊在數據、算力領域所做的研究,指出數據基礎制度的關鍵要點在于確權。同時,圍繞區域間算力協同、算力算法數據應用、算力發展和一體化保障安全路徑等,介紹了國家算力基礎設施框架。
“以GPT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正在越來越多的行業落地生根。企業希望快速、低成本地用上大模型的能力。”平安集團首席科學家肖京認為,對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而言,GPT大模型在風險管控、市場營銷、運營服務、投資研究、企業經營治理等場景大有可為。
“數字化的終局是智能化。在海量數據面前,唯有人工智能才能發掘更大的數據價值。”科大訊飛執行總裁吳曉如在以《通用人工智能助力數字中國發展》為主題的演講中提出,人工智能等技術是數字底座的重要支撐。在萬物智聯時代,要堅持用源頭核心技術助力數字經濟發展、賦能千行百業,打造大眾感受最直接、最真切的數字紅利。
本次活動由上海長三角商業創新研究院、數字中國論壇組委會主辦,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提供學術支持。
(文章來源:上觀新聞)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