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生成式AI火爆的B面:著作權爭議頻現監管積極應對

生成式AI火爆的B面:著作權爭議頻現監管積極應對

中國經營網    2024-01-03

  最近一年,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全球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推動生產力躍進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與挑戰。著名傳媒出版機構O'Reilly最新發布的《2023年企業應用生成式AI》報告,其對2800多名技術專業人員調研的結果顯示:38%受訪者指出,企業應用生成式AI的主要障礙涉及法律、風險和合規問題。代碼管理公司GitLab對超過1000名從業者開展的調查發現,95%的高級技術主管認為知識產權和隱私保護是使用生成式AI的首要考慮因素,79%的受訪者提到擔憂AI工具會獲取知識產權或私人數據。另外,德國AI內容治理公司Acrolinx在2023年8月對86家財富500公司的調查,近1/3受訪者表示,使用生成式AI的最大擔憂是知識產權。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2023年,無論是國內,還是全球市場,在生成式AI領域已出現數起知識產權相關的糾紛案件。據記者了解,國內部分律師事務所、咨詢機構最近半年里已收到有關生成式AI合規的法律及業務咨詢需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識產權與創新發展中心發布的《人工智能知識產權法律問題研究報告(2023)》指出,產業界關注的核心問題聚焦于著作權,從輸入端需要界定合理范圍和侵權責任承擔,從輸出端需要明確AI創作物的保護范圍。在這種情形下,全球各個國家及地區的監管機構也在積極應對挑戰,法律法規及政策方面祭出相關舉措。

  案件頻出爭議點集中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整理國外出現的10起典型知識產權爭議和案例,比如,2023年2月,蓋蒂圖片(Getty Images)聲稱AI公司Stability AI未經許可自動爬取其多達1200萬張圖片,構成了著作權侵權;6月,微軟及旗下代碼托管平臺GitHub、OpenAI被一位程序員兼律師聯合某律師事務所起訴,被指控大模型未經原創作者許可使用代碼,構成侵犯著作權;9月,多位作家訴稱OpenAI未經許可批量復制原告作品,并將受著作權保護的材料輸入大語言模型,輸出結果侵蝕了相關作者的市場權益。對于這些典型案例,《人工智能知識產權法律問題研究報告(2023)》觀察總結指出,在輸入端合理使用的爭議主體主要為著作權作者和大模型公司,爭議的原因包括權利人海量但授權機制不明晰,另外各方對于AI輸入端構成合理使用的法律依據不同;而在輸出端爭議的主體為AI用戶和著作權登記機構,發生爭議的原因在于,現行法律的著作權中對于獨創性的標準、對人類主體地位的保障,成為AI創作物獲得著作權保護的理論及制度障礙。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2023年火爆全球的“大模型”實際是人工智能“大力出奇跡”的成果。簡單來說,大模型就是參數量巨大、計算量巨大的深度學習模型,通過海量數據的訓練,學到更加復雜的特征和規律,實現智能“涌現”——對人類自然語言下達的“指令”,生成更加智能的反饋結果。基于此,生成式AI的廣泛應用,對知識產權來說首當其沖的就是輸入端數據的使用和輸出端生成內容的版權。

  同樣在國內市場,2023年11月27日,北京互聯網法院人工智能生成圖片著作侵權糾紛作出一審判決,被業界稱為我國AI生成圖片領域的第一案。12月12日,北京互聯網法院公開審理全球首例“AI聲音侵權案”,目前仍在繼續審理中。

  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創始人張延來律師向記者透露,該律師事務所近期也收到數件生成式AI的訴訟及非訴需求,涉及類型包括版權侵權和數據來源合法性,同時還有因AIGC(AI智能生成內容)技術濫用導致的不正當競爭。

  正如《人工智能知識產權法律問題研究報告(2023)》所提出,大模型訓練全流程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識產權侵權,適應AI產業未來發展的知識產權制度如何構建,成為數字經濟時代需要回答的重要問題之一。

  大模型企業主動承擔成本

  AI大模型作為2023年最為火熱的技術突破,引發了科技巨頭從大模型參數、算力到應用、生態等全方位的AI競賽。為了快速搶占市場、構建生態,應對生成式AI在知識產權方面的風險,包括OpenAI、微軟、谷歌、亞馬遜等大模型供應企業紛紛主動向用戶提供版權風險應對措施,主要表現是承擔相應訴訟的成本,以及投資支持有關AI“超級對齊”、安全治理方面的研究實踐。

  在2023年11月7日舉行的OpenAI首屆開發者大會上,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宣布推出“版權盾”(Copyright Shield),承諾用戶如果使用旗下產品ChatGPT面臨版權侵權的法律索賠,OpenAI將介入辯護流程,并承擔法律費用。之后在2023年12月14日,OpenAI官方博客更新,稱啟動一項1000萬美元的資助計劃,以支持超人類AI系統的一致性和安全性的技術研究,學術實驗室、非營利組織和個人可于2024年2月18日之前申請。

  無獨有偶,2023年9月,微軟向商業客戶做出新的Copilot大模型著作權承諾,內容是商業用戶在使用微軟Copilot生成內容時,開啟了Copilot內置的著作權審查和防護機制,在發現侵權行為時,微軟將采取措施并向原創作者支付賠償。如果第三方起訴商業客戶使用的Copilot或其生成的輸出侵犯著作權,微軟將為客戶辯護并支付訴訟導致的任何不利判決或和解金額。微軟方面表示,該承諾是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著作權問題的積極回應,旨在保護原創作者的權益,并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健康發展。此外,2023年10月12日,谷歌表示將為使用其Duet AI和Vertex AI產品的商業用戶提供法律保護,以防他們因侵權著作權而面臨訴訟。這一承諾旨在消除對生成式AI可能侵犯著作權規定的擔憂。

  監管框架趨同:以人為本

  《人工智能知識產權法律問題研究報告(2023)》梳理了包括日本、歐盟、美國、中國等國家和地區針對AI知識產權爭議及風險方面的舉措,認為各方都在積極應對挑戰,治理路徑逐漸清晰。在輸入端數據的合理使用方面,各方普遍認為應保障作者所享有的著作權,并探索賦予作者一定的主動權,使其能夠選擇作品不被機器學習;在輸出端內容的保護方面,各方普遍認為現有的著作權法能夠合理地保護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由于AI目前仍處于發展階段,考慮到當前的人工智能發展水平和世界各方的審查和保護條件,目前還沒有給予人工智能生成物獨立的著作權保護手段。

  美國在2023年舉辦了多場聽證會,聽取AI知識產權立法建議,加強意見征詢。美國總統頒布的行政令要求商務部制定內容認征和水印技術指南,以方便標記原創內容,并檢測人工智能的合成內容;歐洲議會在2023年已通過《人工智能法案》,從保護權利人自由決定權與利益角度,要求徹底記錄任何用于訓練AI系統如何生成類似于人類作品的文本、圖像、視頻和音樂的著作權材料。而在我國,自2023年8月15日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施行,要求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過程中必須尊重知識產權、不得侵害他人依法享有的知識產權。

  就在2023年11月1日,包括中國在內多國參與的首屆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會發表了《布萊切利AI宣言》,同意通過國際合作建立AI監管方法,這是全球第一份針對AI這一新興技術的國際性聲明,呼吁和倡導以人為本,希望AI科研機構、企業等以負責任的方式設計、開發和使用AI。

  在北京高勤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源律師看來,目前不管從中國還是美國來看,法律監管的態度“偏保守”,在一定程度上暫時還沒有賦予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知識產權。其背后的邏輯有兩個,一方面是國家及國際組織,都在講人工智能以人為本,所以本著人工智能為人類服務、以人為本的思路,更多地還是想把人工智能納在人的控制之下。另一方面,知識產權有一個最根本的理論根基就是獨創性,著作權作為知識產權的一種,也要符合獨創性的要求,而機器究竟有沒有獨創性存在較大的爭議。

  “展望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知識產權的賦予和界定上或仍趨于保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認為,生成式AI領域的監管還是會依靠反不正當競爭相關法律法規來進行,知識產權難以界定,但勞動成果是受法律認可的,這也是之前處理互聯網領域類似糾紛的思路。”王源如是表示。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