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新興”,將傳統產業與人工智能結合編織現代化未來產業體系
傳統產業是當地長久以來留存下來的本土根基產業,是鞏固民生穩定就業的重要渠道,并且仍然具有較大的升級空間,這個升級空間就是數智技術帶來的,數智技術與“江西省1269重點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結合,進而催生新產品和新服務供給,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力量。在這個過程中,數字化產業的發展即為“新興”,數字化產業主要以數字信息技術、先進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為主體,在當前技術逐漸成熟的階段,需要傳統產業作為數智技術落地生根的發展土壤,因此在這種相互需要、相互促進發展的的辯證關系之下,將融合形成新質生產力。今時今日,在江西贛州這片紅色熱土,有一個團隊正在走在探索傳統產業與人工智能結合的“固本新興”道路上。
贛州市智能產業創新研究院作為扎根縣域產業的集群促進機構,從始至終相信著傳統產業不是低價、低端產業。長期反復思索如何才能推動傳統產業發展,提出了“1+3”技術創新體系(鏈群配+智能制造、鏈群配+人工智能、鏈群配+元宇宙)的發展思路,并以之篤行。如今,贛州智研院已經在贛州市南康區促進了現代家具產業集群;在贛州市會昌縣促進了氟鹽新材料產業集群;在瑞金市促進了銅基新材產業集群;在崇義縣促進了竹木新材產業集群;在興國促進了醫藥化工……傳統產業與人工智能結合共同編織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未來正逐漸顯現。
固本培元,數實融合迸發新質生產力贛州智研院以實例證明數實融合正在創造新的產業增長點。在贛州南康區,贛州智研院瞄準家具生產中的原材料、噴涂、銷售等共性環節,建設亞洲最大的實木家具零部件共享備料中心、共享噴涂中心、共享銷售物流中心和共享木材集采中心,通過“木材色選模型”“木材紋理識別模型”等系列木材加工模型,實現了家具部件標準化生產和個性化定制,顯著提升企業產品質量,提高產品銷售附加值;通過“所見即所得模型”、“設計即制造模型”指導企業彈性生產或調整設計風格,實現企業以銷定產,顯著提升產品銷售靶向;建設了家具產業標識解析節點應用平臺,推動企業“上云”,打造數字車間,連通產業鏈內部各個環節之間的協同工作,助推產業集群突破2500億元,實現了從手工作坊到智能制造的華麗蝶變。
▲南康家具群智智能中心運行模式
▲南康實木家具零部件共享備料中心
▲深入南康家具企業生產車間研究生產工藝
在江西省會昌縣,贛州智研院瞄準當地園區產業內部的氟氯平衡與協同安全生產環節,建設“三位一體園區AI數智大腦”,實時采集園區內企業的能耗、原材料銷售、產品產量、產品供給量等生產運行數據,并訓練形成七個人工智能大模型,完成以“氯平衡和氟平衡”的產業協作關系的智能調度,引導企業之間達成生產匹配和發展共識;協助園區管委會安全生產管理,實時采集空氣質量、有毒有害氣體、污水處理等公共數據,實時采集企業罐內溫度壓力液位等生產數據,訓練形成了“安環管控模型”、“雨污排放模型”等大模型,助力園區實現對整個園區的安全環保全流程管理,支撐產業園區內高效生產與綠色低碳循環,實現了“一泓咸泉到千億含氟鋰電產業的蝶變”。
▲實地了解會昌化工企業工藝流程及廠區布置
▲會昌氟鹽新材料產業園區內實景圖
▲會昌“三位一體園區AI數智大腦”
▲會昌“三位一體園區AI數智大腦”
在江西省瑞金市,贛州智研院以信息交易服務重塑供應鏈,倒逼銅基新材產業工藝提升。為推動當地銅基新材產業發展,贛州智研院協助龍頭企業金拉銅箔擴大供應渠道,跨省尋找到產業鏈下游企業比亞迪、寧德時代電池連接片的全國唯一供應商河南洛陽銅一。同時部署“工業AI智控終端”,實時采集瑞金金拉銅箔的擠壓、預精軋、酸洗等關鍵設備制造數據,訓推成“成分配制模型”“拉伸性能制造模型”等銅基產業垂直大模型,協助金拉銅箔提升工藝、升級產品,從而滿足洛陽銅一銅基原材料需要,突破瑞金市銅基產業向高端化邁進的品質管控障礙,把460mm窄帶寬幅銅帶工藝升級為了650mm寬幅銅帶工藝,快速占領了新能源電池組件和光伏背板產業。
▲實地了解瑞金市銅基新材料生產狀況
▲瑞金市金拉銅箔工廠生產狀況在江西省崇義縣,贛州智研院挖掘竹木產業價值提升方式,開發“好竹易”共享智造技術,將竹子的竹節、竹筒、竹絲、竹片等部分分段重塑,實現了“毛竹纖維”低端產品變“竹重組板”高端產品的四倍價值提升;并圍繞制造資源的在線發布、訂單匹配、智能報價、金融服務、信用評價等,建設崇義竹木產業電商平臺,連接各個企業供應鏈的“信息孤島”,保證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高效通暢,以線上銷售方式拉動竹木產品售量,極大地促進竹木企業內部供應鏈的高效運轉,以及迅速擴大崇義竹木產品市場占有率,成為了“竹代木”的全國示范。
▲深入崇義縣竹生產加工企業車間進行智能化技術指導
▲崇義縣“好竹易”共享智造工廠實景圖
▲崇義縣竹木新材產業大腦圖
起承轉合,工業智算技術起關鍵作用贛州智研院推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成果,離不開自身深入人工智能數字賦能產業技術的持續研發。名譽院長王奇鋒介紹到“贛州智研院按市委市政府的輕資產、平臺型、準研究的新型研發機構定位,在產業、企業和科技創新三者中,起到了起承轉合的關鍵作用,既找到了新興技術的應用場景,又滿足了市場端的企業需求,讓研發人員做的有勁,成就感滿滿,這一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人才來到贛州智研院”。贛州智研院堅信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未來能夠實現生產數據中邏輯關系和知識的實時提取,形成傳統產業決策和行動“智慧大腦”,實現從解決可見問題到避免不可見問題的轉變和制造工藝知識的傳承,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為此,贛州智研院技術團隊冥思苦想、潛心專研,開發出“面向產業集群的共享制造關鍵技術及應用”,并獲評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前瞻未來,數字產業化賽道初見雛形。贛州智研院持續向前看,著眼于未來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發展,不斷為贛州乃至江西的未來現代化未來產業體系鋪路架橋。在數字新基建上,贛州智研院建設了贛州市產業大腦調度中心,部署了邊緣算力終端,逐漸形成了16P用于人工智能訓推的邊緣算力,為加速AI訓推提供算力服務,有效支撐高質量的大模型技術創新;部署”企業層-園區層-縣級層-市級層”工業數據網絡專線四級數字大腦,匯集全球產業集群數據145個、園區數據79896條、專精特新企業數據98959個、產業鏈數據457735個等重要信息,提供交易撮合、產業分析等情報服務。
▲贛州市產業大腦調度中心
▲贛州市產業智算中心在技術研發上,圍繞產業鏈生態發展的需要,不斷外引智力,找尋院士專家指導人工智能產業落地發展方向,在模型部署、邊緣計算、物聯網、XR、智能制造、數字孿生等“類人機器人和AI大模型”技術方向布局,申請、引進18項專利;與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與研究生人才培養基地,促進產研融合發展,培育高端復合型人才,解決工業互聯網平臺負擔“重”,數據價值“低”,應用部署“難”的共性技術問題。
▲“類人機器人和AI大模型”技術方向布局圖
▲面向產業集群的共享智造重點實驗室
在人才培養上,贛州智研院在獨立建設含有實訓產線、實訓教室、實訓操作臺、人才路演大廳的4000平米實訓基地基礎上,廣泛與北京交通大學、贛南科技學院、江西理工大學、贛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開展培訓合作,引入華為公司,聯合贛南科技學院共建電子信息現代產業學院,促進產教融合發展,并開發貼合實際應用的數字課程,每年開展千人次以上數字人才培訓,謀劃搭建起國家級職業培訓、評價、鑒定完整體系,打造未來產業發展急需的系統培養機制,正在謀劃“陽明數字學院”。“固本新興”將產業發展從傳統產業繼往開來,延續至未來產業,是對發展思路的一次思想洗禮,是對新質生產力的一次方向指引,是對共同富裕的一次道路詮釋,在江西這片紅色上,“固本新興”方興未艾。贛州智研院也必將以“固本新興”思路,從新基建、技術、人才等方面不斷鋪墊數字產業化發展底色,遠瞰數智未來,為贛州乃至江西開辟未來數字產業新賽道。
▲贛州智研院院士專家成果轉化平臺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