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大腦如何指引我們感知空間位置?深圳先進院和南科大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發表于《神經元》

大腦如何指引我們感知空間位置?深圳先進院和南科大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發表于《神經元》

深圳商報    2023-12-20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大腦的空間感知作用扮演著重要角色。無論是尋找方向、定位目標還是記憶場景,都需要大腦對空間信息的處理和記憶。然而,這個過程是如何在大腦中發生的?

  12月14日晚,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研究員王成團隊和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陳小菁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于《神經元》。深圳先進院腦所助理研究員程寧、研究助理董奇琦、博士后張真(已出站)為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先進院腦所研究員王成、南科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陳小菁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深圳先進院為該成果第一單位。

  近年來,科學家們對自我中心編碼機制進行了一些探索,但對于大腦中自我中心編碼機制如何處理不同場景中不同物體的信息仍然知之甚少。

  一直以來,王成與陳小菁長期從事空間信息處理的神經機制研究,他們在前期工作中發現,海馬體的主要輸入腦區——外側內嗅皮層和內側內嗅皮層,分別采用自我中心和世界中心編碼空間信息,相關成果在2018年發表于《科學》雜志。

  為進一步探索多場景多物體的自我中心編碼機制,2019年,王成在完成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后工作之后,回國來到深圳先進院,組建團隊開展空間感知領域研究。

  “空間感知研究中,跨學科交叉很重要。如今國內在神經科學的交流很活躍,越來越注重多學科合作,這是我回國的重要原因。而深圳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將為空間感知研究帶來更多新的可能性,碰撞出新的火花。”王成說道。

  研究團隊發現,在大腦有著“GPS”導航功能的自我中心神經元,它們不僅在神經元的突觸層次的信息傳遞過程中呈現功能聚類,還能夠在不同的場景中募集獨立的神經元群體,在大腦處理高級空間信息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該研究對理解生物體如何編碼處理空間信息,構建抽象的空間感知有重要啟發,有望為人工智能領域類腦智能算法的設計和研究帶來新思路。

  “這是一個技術上非常優秀的項目,它產生了關于大腦皮層的寶貴數據,由于其在空間認知和記憶中的重要性,該腦區目前引起了相當大的興趣。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科學貢獻。”審稿人對該研究評價道。

(文章來源:深圳商報)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