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金科陳沫:本輪技術變革對傳統金融更多是賦能,數字化轉型主要是業務模式轉型
12月16日訊(記者 郭子碩)2023第六屆投資年會12月14日-15日在上海舉辦,聚焦“變革·成長”主題。
很多人說2023年是“AI元年”,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進步對各行業的影響在不斷深化。在圓桌論壇環節,太平金科助理總經理陳沫、招商銀行金融科技辦公室主任高旭磊、騰訊云金融云副總經理賈飛、星展銀行環球交易服務部產品負責人江珊等多位嘉賓共同探討了《技術驅動的創新趨勢會如何重塑金融行業》這一熱點話題。
技術革命對金融業而言意味著什么? 太平金科助理總經理陳沫認為,上一輪技術革命,互聯網技術,尤其是異動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確實對傳統金融行業帶來了一些顛覆性的沖擊。但在他看來,本輪技術變革對于傳統金融行業更多還是賦能。以大語言模型來看,有頭部金融機構推出部分大模型的應用場景,但應用多數應用在智能投顧、客戶服務、投資研報生成等,更多是輔助型溝通,或者叫輔助性決策。
陳沫指出,數智化賦能保險業務,目前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數字化的客戶經營。精準化的獲客,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對客戶提供差異化、精準化的服務;第二,數字化的金融風控控制。比如,如何通過金融模型智能手段進行風險防范,建設反欺詐能力;第三,自動化的運營。通過自動化技術應用,通過機器人替代部分人工以增加效率,這也是該時期技術變革重要的應用層面。
對于新技術可能衍生的風險,陳沫認為,數據安全是一大問題。數據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之一,既要把它變成生產的資源,但又要合理、合法、合規運用這數據,是一個新的挑戰,也是一個新的風險。當然現在也有一些新的技術手段規避、防范數據安全的風險,比如說隱私計算之類的。此外,運用大數據進行數據分析,為客戶提供精準服務的同時,機構在訓練和應用大模型的同時,也要防范大數據殺熟等道德風險。
大模型時代已經到來,機構也要積極擁抱變化。陳沫表示:“最近‘消費降級’的概念比較火。消費者希望通過更合適的價格,拿到和以前一樣的服務和產品。從機構角度來看,這種情況需要壓縮中間商的利潤空間,需要減少運營營銷成本,才能將產品以更低價格給到客戶。面對上述環境,以及保險業利差下行的趨勢,如果保險公司不做業務模式變革、組織架構調整,將難以跟上時代的變革。”
在陳沫看來,數字化轉型不是一個信息技術的轉型,而是一個業務模式的轉型。保險業機構要通過一些數字化的手段改變原有的展業模式,從而解決業內相對困難的經營環境,比如說費差、利差的問題。舉個例子,太平養老公司去年已經推出了所謂的BPAC模式,就是把私域流量的客戶通過平臺化的數字標簽體系,轉給我們的代理人。代理人進行下一輪的獲客營銷,通過數字化的手段,他其實推動的不是一個信息技術的革命,而是業務模式的轉型。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