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科技大學周濤:大模型驅動教育變革
封面新聞記者 何方迪當越來越多的崗位被AI替代,當未來大量工作任務發生系統性變革,人工智能正將教育置于新的篇章之中,12月16日,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與成都市教育學會聯合舉辦學術交流活動,此次活動以“智匯引動學校變革,融創引領教育未來”為主題,匯聚全國教育專家、學者及一線教育工作者,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共話優教成都,共襄學術盛舉。
成都教科院建院66周年學術交流暨成都市教育學會2023年學術活動活動分為主會場及分會場,分會場聚焦課堂變革、學校治理、家校協同、鄉村教育等主題,包含課堂展示、課堂沙龍、圓桌論壇、主題演講等環節,通過思想碰撞、智慧共融,在學習中促進,在交流中提升,吸收領會教育創新成果。在主會場環節,電子科技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成都市教育學會學術委員周濤做主題為《大模型:理念、前沿與實踐》的報告,在他的引導下,與會嘉賓走進人工智能的前沿世界,領略媲美人腦智慧的AI 大模型。“ChatGPT、Midjourney、DALL·E3 ......”周濤詳解了當下最熱大模型的應用領域與特色優勢。“(大模型)是‘大數據+大算力+強算法’結合的產物,凝聚了大數據內在精華的‘隱式知識庫’。
”在談到大模型的優勢時,周濤表示,它可以通過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和語言生成能力,幫助作者提升內容質量,同時還可以幫助作者在創作中實現風格融合或定制化,生成不同的風格示例。伴隨著AI大模型替代“打工人”時代的來臨,數智時代下教育的價值亟需重新審視。周濤認為,當下需要的是解決復雜真實問題的跨界型人才,“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未來人才的元技能。”周濤建議教育者注重培養孩子的領導能力、激發創新能力、提升算法思維。“可以學習Python/C等編程語言,幫助孩子掌握用程序實現算法思維的能力。”此外,教師也可以多嘗試使用AI大模型備課,提升工作效率,賦能教育教學。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