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阿里云管理層大“變陣”全面推進吳泳銘“AI驅動、公共云優先”新戰略

阿里云管理層大“變陣”全面推進吳泳銘“AI驅動、公共云優先”新戰略

科創板日報    2023-12-17

《科創板日報》12月14日訊(記者 黃心怡)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確認,阿里云首席商業官蔡英華已于從阿里云離職。此前9月,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曾發生工商變更,蔡英華卸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新增鄭俊芳為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兼總經理。

彼時,阿里云回應稱:這是常見的公司工商注冊信息變更,不代表公司管理層的變動。

但之后的11月,阿里云進行了一系列組織架構調整:包括成立公共云業務事業部,由劉偉光負責,向阿里云CEO吳泳銘匯報;成立基礎設施事業部,由蔣江偉負責,向阿里云CTO周靖人匯報;成立混合云業務事業部。在此次調整中,蔡英華未被提及。

同時,阿里巴巴集團層面成立了基礎設施委員會。由吳泳銘統籌管理負責,成員除了周靖人、蔣江偉,還有阿里巴巴CTO吳澤明,以及去年從阿里云智能集團總裁一職卸任、擔任達摩院院長的張建鋒。這一委員會,將重點協調全集團底層技術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未來阿里巴巴集團各業務與阿里云之間,在底層技術基礎設施方面仍將密切聯動。

另一值得關注的點是,在三季度的財報電話會上,吳泳銘提出“AI驅動、公共云優先”戰略,將對阿里云所有產品和業務模式作取舍, 減少項目制銷售訂單,加大公共云核心產品投入。“堅持公共云優先,能夠讓我們在未來收獲規模效應和技術紅利。” 吳泳銘提到。

而此次離職的蔡英華是華為高管出身,曾任華為EBG中國區總裁,力推華為中國政企業務轉型,主導搭建了分銷渠道及合作伙伴生態。因此,蔡英華于2022年3月來到阿里云時,被認為是幫助阿里云搞定政企大客戶的關鍵人物。

如今,隨著阿里云戰略向公共云偏移,蔡英華的此番離職看似突然,卻在情理之中。

多年來,阿里云在中國公共云市場一直位列市場份額第一。但近兩年的份額占比在縮小。IDC的報告顯示,2022下半年,阿里云在IaaS領域的市場份額由2021年下半年的37.8%下降至32.6%。2023年上半年,阿里云的IaaS市場份額再度下降至29.9%。

相比面向政企大客戶的私有云,公共云為標準化產品,易于交付、利潤率更高。對于阿里云而言,在當前維護國內市場份額的穩定,有助于夯實未來發展的基本盤。

今年以來,阿里云持續開展了較大的業務調整。2023年3月,阿里巴巴發起成立以來力度最大的組織調整,將集團拆分為“1+6+N”架構。其中,阿里云成為了首批將獨立拆分上市的業務。原阿里云CEO張建鋒卸任,由張勇擔任阿里集團董事長,同時兼任阿里云CEO。

9月,吳泳銘接任集團CEO,并兼任阿里云董事長與CEO,而張勇卸任。11月,阿里巴巴宣布不再推進云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

在人員和業務架構調整的同時,阿里云還因為服務故障登上了熱搜。11月12日晚間,阿里云突發故障,影響波及幾乎阿里系所有的APP應用。在三個多小時的時間里,許多人使用淘寶、支付寶、餓了么、閑魚、釘釘等軟件都出現了問題。

12月1日,阿里云舉行了通義千問發布會,并宣布阿里云通義千問720億參數模型Qwen-72B開源。同時,通義千問還開源了18億參數模型Qwen-1.8B和音頻大模型Qwen-Audio。此前,蔡崇信在云棲大會上表態,阿里云要做AI時代最開放的一朵云,將押注大模型生態建設。

總體而言,穩居多年國內公有云龍頭地位的阿里云,如今面臨傳統優勢領域的市場份額下滑,以及大模型新賽道的開啟,這促使AI和公共云,成為未來幾年阿里云的主戰場。而保證基礎設施的可靠和穩定性,則是阿里云業務企穩發展的第一要義。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