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國際車展如何提振汽車消費?哪些要點值得關注?
財聯社8月30日訊(編輯 李夢琪 郭楠)主打“提振汽車消費”的成都車展為“金九銀十”消費旺季開啟添了一把火。
129個全球知名汽車品牌,近1600臺汽車行業整車,讓人眼花繚亂:新勢力競逐智能化、傳統品牌發力新能源、跨界造車先聲奪人、越野車奪人眼球、豪華品牌油電雙線發展……
這場下半年國內首個A類車展,讓我們從中深刻感受到汽車行業正在發生的變革,新能源汽車已然成為絕對主角。
為什么智能化會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智能汽車發展到哪個階段了?這一波轉型過程中,哪些相關要點值得關注?
作為本次成都車展的官方戰略合作媒體,財聯社同信達證券汽車行業首席分析師陸嘉敏,清華大學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麒牧,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委委員、國際知名科技作家陳根,威爾森資深市場分析師柯景濤一同聊了聊本次車展的亮點,分析這場汽車盛宴展現出來行業發展趨勢:
一
汽車行業下半場
電動化到智能化
財聯社連線:今年上半年,上海車展已經展示出汽車越來越智能終端化的趨勢。汽車變革下半場,智能化、網聯化成為核心。結合本次車展亮相新車和技術情況,如何看待智能汽車發展趨勢?
陸嘉敏:當前智能駕駛的發展正處于L2向L3突破的關鍵時期,22年乘用車L2滲透率已突破三成,23年以來眾多車企也將L3的代表功能高速NOA、城市NOA部署上車。
首先從宏觀政策面看,我們認為智能駕駛相關標準有望逐漸明確,L3作為輔助駕駛轉向自動駕駛的關鍵階段,L3人機共駕權責的劃分仍需要政策明確,參考國際經驗,德、英、日、韓已有較為成熟且統一的法規,中國深圳在22年8月通過了國內首部規定智能汽車準入等級、明確事故劃分的條例。6月工信部副部長提出將支持有條件自動駕駛商業化應用,發布新版智能網聯標準體系指南,政策標準有望逐步明確。我們認為自動駕駛相關法規的持續完善有望賦予L3定義、產品形態、準入門檻、責任劃分、量產落地等明確的政策指引,有助于智能駕駛滲透率和技術水平的持續提高。
其次從智能駕駛技術路線的迭代來看,我們認為以特斯拉、新勢力為代表的L1-L2-L2+式的漸進式迭代路線逐漸成為主流,以谷歌Waymo、通用Cruise為代表的跨越式迭代到L4的路線因運行區域與法規的限制、成本較高逐漸式微。同時高速NOA到城市NOA的迭代路線符合自動駕駛數據積累與算法迭代的規律,根據新勢力23年規劃,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NOA的落地有望實現突破,在非核心城市,我們認為通勤模式抓住了用戶高頻使用的痛點,也有望進一步提升智能駕駛體驗。付費模式方面,訂閱式、標配逐漸興起取代原有一次性買斷式收費,有助于車企進一步提升智駕滲透率與自身智能化形象,滲透率提升也有望進一步促進數據回收實現智駕系統持續迭代。
最后從成本層面看,智能駕駛持續降本,應用車型價格帶逐漸下探有望成為趨勢。硬件端,以激光雷達為代表的傳感器成本有望逐漸下降,據我們測算L2+、L3級別智能駕駛感知硬件成本在25年均有超30%的下降空間。除了硬件端的降本,特斯拉引領的純視覺傳感器與“BEV+Transformer+Occupancy”算法有望實現高精地圖、激光雷達的替代,降本空間較大,當前該算法路線也正成為國內車企與供應商的發力重點。我們認為未來純視覺路線有望成為各個車企自動駕駛高性價比、走量車型的主要選擇,較低的成本有望持續帶動智駕車型價格帶下探;同時激光雷達版本車型也可以作為高端化路線的搭載方案。
陳根:智能化是接下來的汽車產業發展的核心,尤其是隨著芯片算力性能的不斷提升,以及ChatGPT大模型技術的突破,讓我們非常清晰與明確的看到了自動駕駛不僅成為可能,并且路徑更加清晰。
而智能化與網聯化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或者說是前一個階段探索自動駕駛所發展的兩種不同路線。網聯化側重于將車、人、路等要是進行連接之后,對這些要是借助于聯網技術實現智能化的驅動。但是智能化則更側重于就單一的車,也就是將車智能化,這也正是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思路。車不再是車,而是一個安裝了四個輪子的智能機器人。
而從這次的車展情況來看,大部分的汽車企業在自動駕駛的發展路徑上有了更清晰的思路,至少大部分的車企都已經意識到要基于車本身實現智能化。也就是說,要真正實現自動駕駛技術,我們必須要從基于車本身的智能化為核心,借助于各種傳感器、雷達、攝像頭等計算機感知技術,將這些感知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結合。再利用強大的芯片算力,實現具有自我邏輯運算與判斷能力的智能駕駛大腦,從而實現自動駕駛。而網聯化只是智能化之后,一方面借助于人、車、路的融合實現更高效、更安全、更便捷的自動駕駛模式;另外一方面是基于網聯化來實現新商業模式的變現。當不需要我們人類駕駛的時候,我們在乘坐的私密空間中就有了更多的時間釋放,這些時間如果借助于網聯與可交互的屏幕產生互動,就能催生出一個龐大的新商業市場。
柯景濤:在近年中國品牌帶動下,智能座艙、輔助駕駛滲透率都明顯上升,海外主流品牌也在加快腳步,新推出的無論是新能源還是傳統車型,基本都具備L2級或以上輔助駕駛,語音識別、OTA等功能。智能座艙方面已形成大屏化、多屏化趨勢,全場景語音交互及識別率都是當下競爭核心點,下半場的賽道,自動駕駛的表現將成為產品競爭力差異的重要展現,以小鵬、理想為代表的新勢力陸續開放高速NOA及城區NOA。
二
車展現場亮點頻出
汽車品牌發力智能駕駛
財聯社連線:新能源汽車是本次車展的絕對主角,車展組委會專門設置了新能源展館,包括理想、蔚來、小鵬、零跑、嵐圖、高合、極氪、智己、阿維塔、歐拉、極狐、哪吒、AITO、埃安、深藍、昊鉑、遠航等國產品牌都攜新車型參加本次成都國際車展,您比較看好哪些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其產品有哪些亮點?
陸嘉敏:汽車行業競爭大的趨勢已經逐步由電動化轉向智能化下半場競爭,在智能化領域,我們比較看好以蔚來、小鵬、理想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同時華為深度賦能的阿維塔科技、問界等車型的智能化表現也比較優秀。
蔚來主要以高端化為主,自研智能化領域走在前列,蔚來NOP是中國首個量產的領航輔助功能,硬件方面也率先搭載了激光雷達和超1000TOPS的高算力芯片,換電補能領域也處在領先位置。
小鵬城市NGP在北京實現行業首發,新款車型G6起售價20.99萬,進一步降低智駕體驗門檻,有望帶動交付量進一步突破,公司層面與大眾達成長期戰略合作關系,有望在供應鏈成本優化、車型開發等方面實現高質量發展。
理想在新勢力中的交付表現最佳,公司已開始實現連續盈利,城市NOA功能已開始內測,通勤模式在下半年也有望開放。
在電動化領域,比亞迪能力依然領先,新的方程豹品牌與DMO發布又進一步擴充了比亞迪品牌的產品矩陣與技術路線。此外長安、吉利、長城、上汽、廣汽等傳統自主品牌智能化也在逐步發力,他們的子品牌深藍、極氪、歐拉、智己、飛凡、埃安等品牌也有望充分受益。出口也正成為亮點,奇瑞與上汽的出口表現在國內車企中處于領先地位,海外市場也在不斷拓展。
陳根:新能源汽車的出現與普及,對于整個汽車行業而言是一種顛覆性的,主要就是對核心技術的變革,讓過去基于發動機性能為核心的汽車產業,轉變到了以依賴于電機與電池為核心技術的賽道上來。這種賽道的切換,就讓國產汽車,包括一些互聯網品牌的車企,至少在汽車的核心技術方面實現了彎道超車的可能性,并且也確實實現了。
目前市場上的新能源車無非兩類路徑,一類就是傳統汽車企業轉型發展起來的新能源車,這類車企的優勢就在于有汽車安全、設計、制造、營銷等方面的優勢。但在新技術下,弊端也相對比較明顯,就是過去所構建的龐大的研發與生產制造優勢,在更加簡單的,更依賴于智能化的新能源車面前,過去所積累的重資產生產優勢,有很大一部分將會進入加速折舊,將會成為拖累資產負債表的負資產。另外一類就是跨界進入新能源車行業,這類企業的優勢就在于沒有歷史的各種資產包袱,只需要抓住研發、設計,尤其是在智能化方面的投入更為突出。而在生產方面基本上可以采取外包,或者是直接投資符合新能源車生產需求的自動化工廠,特斯拉就是這種生產模式的典型代表。
從這次車展的新能源車來看,也正讓我們看到了這兩類企業的區別。跨界進來的新品牌,尤其是一些互聯網汽車品牌,在汽車的外觀、空間、智能化等方面的設計與實現來看,都更符合年輕人的消費與審美需求。而傳統汽車,由于受到以往汽車設計思路,尤其是一些安全因素方面的影響,在設計與智能化方面相對更保守一些。
不論是跨境車企還是傳統車企,新能源車只是汽車的一種技術切換形式,真正關系未來核心競爭力的,取決于自動駕駛技術的實現。可以說,下一場圍繞智能駕駛為核心的市場競爭才剛剛起步,當前的新能源車只是自動駕駛汽車的一種實現載體。誰能夠率先的掌握自動駕駛技術,不論是硬件的芯片,還是軟件的AI大腦,才是真正決定著汽車未來的生存空間。
財聯社連線:本次成都車展您認為最值得關注的汽車行業發展技術是什么?目前國產汽車發展情況如何?
陸嘉敏:我認為智能化是當前汽車行業發展比較值得關注的技術,智能化中的智能座艙與智能駕駛都屬于駕乘者易于感知與體驗的功能,體驗提升了也有助于滲透率的快速提升,并且通過大量的數據積累與算法升級實現迭代,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具體來看,展望今年下半年以及24年,我認為通勤模式是比較值得關注的智能駕駛技術。它的意義在于:在開通大范圍城市NOA的地圖和數據受限的條件下,普及城市能持續下沉,實現消費者教育;并且進一步充實數據來源,為泛化場景提供幫助。消費者不需要等待高精地圖的更新,也不需要等待廠商對某個城市的開通,只需要通過自己短期的手動訓練,就能在日常通勤的路線上實現智能駕駛。這種到手即開的體驗,會大大提升高階智能駕駛的使用率,也會像滾雪球一樣影響更多人的消費決策。同時,如果越來越多的人使用了通勤模式,相當于廠商多出了海量的道路測試員和數據反饋。如果每個人訓練的路線可以打通,通過云端大模型的分析處理,再下發到其它用戶那里,或者在用戶之間直接分享,那么智能駕駛的規模、用戶普及度、用戶認知都將大大提速。
陳根:這次成都車展最值得關注的技術是三方面:首先是基于電池的儲能,更高的續航能力、更小的占用空間、更長的使用壽命、更低的更換成本,這種電池技術是新能源車的核心;其次是充電技術,一旦新能源車進一步普及之后,對于充電樁的需求就會更龐大,那么快充就會成為一種新常態的需求,這就意味著快充的穩定性以及對電池壽命的影響,這是接下來需要關注的問題;最后就是自動駕駛,目前領跑的是特斯拉,而國內的車企目前相對領先的是互聯網汽車品牌。但目前我們面臨的挑戰也不小,不論是從算法、算力還是數據方面,相比于特斯拉而言,都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也就意味著,國產汽車品牌,誰能率先勝出,誰就能掌握著未來汽車行業的核心話語權。
當然,另外還有一項非常值得關注的發展方向,就是飛行汽車,這項技術將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汽車行業與模式,也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交通與生活方式。
三
智能化提振消費
或將重塑汽車產業競爭新格局
財聯社連線:8月10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最新數據顯示,7月,汽車銷量達238.7萬輛,環比下降9%,同比下降1.4%,這是時隔5個月后再現“雙降”。如何看待本次車展對于汽車消費的提振作用?
陸嘉敏:首先7月的數據出現“雙降”是正常的,同比來看,因為去年6月購置稅減免政策開始實施,7月仍處于政策實施后購買熱情較為高漲的階段,在去年高基數下同比微降屬于正常表現。環比來看,6月是車企半年銷量沖刺的關鍵時期,車企、經銷商促銷力度較大,月銷往往會迎來峰值,7月開始又進入行業傳統淡季,并且進入了國六B促銷的延展實施期,促銷力度也逐漸回落。
本次車展參展車型中新車型過半,自主與新勢力品牌持續發力,合資&豪華品牌電動化加速。新車型包括比亞迪海豹DM-i、宋L、蔚來換代EC6、寶馬i5等,長安、長城、上汽也有車型亮相。2023年是消費提振年,也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70周年,并且車展舉行時間恰逢8月底、9月初,車市也馬上步入金九銀十的傳統旺季,截止今年6月底,成都汽車保有量突破600萬輛,是中國汽車消費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各大自主、新勢力、合資品牌的同臺展出有望重塑各大車企間技術與產品的新競爭格局,我們認為在電動化能力日趨成熟的背景下,智能化體驗提升對消費的提振效果有望更加明顯。
財聯社連線:目前市場上有哪些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相關的板塊和概念,值得持續關注?
胡麒牧:國際車展的意義遠不止是新車展示,無論是對于汽車產業鏈還是對于消費市場都有非常重要意義。從產業鏈角度看,參展商家不僅有整車生產商,還有零部件供應商,經銷商,配套服務提供商,這里匯聚了產業資本,技術研發成果,市場渠道等產業鏈各個環節的豐富優質資源,借助國際車展的平臺進行對接,形成合作,促進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從消費市場角度來看,新產品的展示和體驗以及各種展會期間的促銷活動能夠激發消費者的潛在需求,為汽車市場帶來實實在在的銷量提升。
陳根:基于新能源車的發展趨勢來看,當前最值得關注的產業鏈上下游,比如整車的鍛造技術,比如基于自動駕駛的傳感器、雷達、顯示器、芯片、儲能等核心產業鏈的技術,當然更值得關注的是自動駕駛的訓練,包括為自動駕駛訓練過程提供數據安全、清洗等方面的公司。
陸嘉敏:整車方面建議重點關注智能化領先的新勢力車企以及處于較好新車周期、逐步發力智能化的自主品牌;零部件領域建議重點關注“特斯拉產業鏈”、“國產替代”、“智能化”等方向,具體板塊包括熱管理、汽車線纜線束、線控底盤、輕量化、智能座艙以及智能駕駛軟硬件等。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