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強問鼎AI之巔第四屆全國人工智能大賽決賽在深圳舉行
12月12日,備受矚目的第四屆全國人工智能大賽在深圳圓滿落幕。經過數月的激烈角逐,三支優秀的團隊在“AI+無線通信”“AI+視覺特征編碼”和“AI+視頻質量評價”三大賽道中脫穎而出,斬獲冠軍,問鼎大獎。
本屆大賽創紀錄的吸引了海內外9個國家7000多支隊伍參賽,這是在歷屆大賽中參賽隊伍最多的一次。中國工程院高文院士、于全院士也出席了在深圳鵬城實驗室舉行的頒獎典禮,與人工智能領域頭部企業領袖、學者專家共同見證這場AI巔峰之戰。
高文院士與冠軍團隊合影
近年來,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科技浪潮乘風漸起,從“技術研發”到“成果轉化”再到“賦能應用”,眾多行業因為AI的嵌入而煥發新的光彩。以賽事為牽引,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現人才,挖掘創新是全國人工智能大賽一直以來肩負的使命。在前三屆的基礎上,第四屆大賽立足于國際視野,設置 “AI+視覺特征編碼”“AI+無線通信”和“AI+視頻質量評價”三大賽道,分別面向人工智能、通信、智能視覺、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應用等領域技術人才與創新團隊發布具有挑戰性的賽題。
其中“AI+視頻質量評價”賽道是本屆新設的全球首個面向廣色域、高幀率、高比特數4K超高清視頻壓縮質量評價的人工智能賽道,比賽要求采用更高格式視頻序列和更專業的主觀標簽數據集,挖掘準確性高、魯棒性強的AI評價算法,提高視頻傳輸分發質量,保障視聽媒體用戶體驗。
于全院士與冠軍團隊合影
面對挑戰性賽題,各參賽團隊通過創新思維模式和強大的技術實力,展示了他們在相應AI賽道領域的深入融合和創新應用能力,決賽作品展示了應用落地的無限可能,這為AI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拓寬途徑,并推動其潛力發掘,預示著更廣泛的行業應用可能性。
在“AI+視覺特征編碼賽道”,選手們提出了融合傳統信號處理與深度學習的編碼新方法,探索了面向機器視覺的 AI+數據壓縮新技術。在AI+無線通信賽道,選手們提出了多種融合多領域知識(深度神經網絡、計算機視覺、圖形學、無線通信等)的AI輔助低復雜度高效收發機的新穎架構,為6G通信的物理層創新設計了嶄新的方案。在AI+視頻質量評價賽道,選手們首次面對大規模海量的4K超高清無壓縮格式的數據處理,克服了種種困難,并嘗試提出了多種創新設計方案。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表示:“作為科技領軍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鏈接平臺,大賽在促進產學研融合、推動多項成果落地等方面成效顯著。希望全國人工智能大賽充分發揮大賽以賽引才,以賽促研,以賽促產的作用,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實現更大的應用突破和持續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生態的良性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