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AI之巔」,第四屆全國人工智能大賽決賽在深舉行
近年來,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科技浪潮乘風漸起,從“技術研發”到“成果轉化”再到“賦能應用”,眾多行業因為AI的嵌入而煥發新的光彩。
以賽事為牽引,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現人才,挖掘創新是全國人工智能大賽一直以來的使命肩負。2023年12月12日,第四屆全國人工智能大賽決賽頒獎典禮在深圳鵬城實驗室圓滿落幕。
本屆大賽自開賽以來一直備受業內關注,經過數月的激烈角逐,三支成績優異的團隊分別在“AI+無線通信”、“AI+視覺特征編碼”和“AI+視頻質量評價”三大賽道,斬獲冠軍,問鼎大獎。
中國工程院高文院士、于全院士,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一級調研員于英普;工行深圳分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協辦單位代表出席頒獎典禮。人工智能領域頭部企業領袖、學者專家以及數十家媒體悉數到場,共同見證這場AI巔峰之戰。
第四屆全國人工智能大賽決賽合影
賽道創新,算力加持
在前三屆的基礎上,第四屆大賽立足于國際視野,設置“AI+視覺特征編碼”、“AI+無線通信”和“AI+視頻質量評價”三大賽道,分別面向人工智能、通信、智能視覺、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應用等領域技術人才與創新團隊發布具有挑戰性的賽題。
其中“AI+視頻質量評價”賽道是本屆新設的全球首個面向廣色域、高幀率、高比特數4K超高清視頻壓縮質量評價的人工智能賽道,比賽要求采用更高格式視頻序列和更專業的主觀標簽數據集,挖掘準確性高、魯棒性強的AI評價算法,提供視頻傳輸分發質量,保障視聽媒體用戶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賽通過啟智社區AI協作平臺接入中國算力網成都智能算中心、中原智算中心和“鵬城云腦II”節點,為比賽提供環境支持。決賽階段,為保障比賽的有效開展,“鵬城云腦II”全程為選手提供充沛的NPU算力資源和競賽環境。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表示:“作為科技領軍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鏈接平臺,大賽在促進產學研融合、推動多項成果落地等方面成效顯著。希望全國人工智能大賽充分發揮大賽以賽引才,以賽促研,以賽促產的作用,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實現更大的應用突破和持續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生態的良性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強問鼎,潛力無限
大賽競賽委員會、評審委員會主席于全院士對本屆大賽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本屆大賽創記錄的吸引了海內外9個國家七千多支隊伍參賽,這是在歷屆大賽中參賽隊伍最多的一次,他對參賽隊伍的參與和努力進取表達了肯定。
本屆大賽緊緊圍繞重大科研需求,在賽題難度設置上層層遞進,優中選優,讓賽題有特色、有難度、有水平。同時,通過大賽的牽引,也為國產平臺提供了更多應用場景和解決方案,極大的推動了國產AI平臺的生態建設,從而促進全國各地人工智能的基礎發展。相信大賽未來將在前人探索,后人創新的前行之路上,不斷匯聚人工智能行業的未來之光,照亮發展之途。
為了加快特征編碼關鍵技術演進,“AI+視覺特征編碼賽道”,面向視覺大數據應用,針對碼率約束下的機器視覺任務,探索視覺信息壓縮技術與智能處理分析技術的融合。
區別于傳統路線,本賽道綜合考慮了視覺信息編碼效率和機器視覺任務性能,結合傳統信號處理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提升精度,優化效率,改善泛化性。
在本屆參賽的作品中,呈現出幾大亮點,首先是選手們提出了融合傳統信號處理與深度學習的編碼新方法,探索了面向機器視覺的 AI+數據壓縮新技術;此外,從選手們客觀得分上呈現了個案優勢突出、整體態勢均衡,為特征編碼賽道的后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最后,通過高質量算法的開發與高壓工況下大強度的訓練推理測試,為云腦II及算力網等自主計算平臺的生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高文院士與冠軍團隊合影
近年來,人工智能在無線通信領域展現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采用AI算法來降低通信空口開銷已經逐漸成為學界和業界的共識。在無反饋通信中,AI技術可以幫助通信系統在大量數據中發現輔助信息與物理信道之間隱藏的規律,從而實現無反饋的通信。
然而,如何最優地利用輔助信息助力通信是目前的技術熱點與難點。在AI+無線通信賽道,選手們提出了多種融合多領域知識(深度神經網絡、計算機視覺、圖形學、無線通信等)的AI輔助低復雜度高效收發機的新穎架構,為6G通信的物理層創新設計了嶄新的方案。
于全院士與冠軍團隊合影
超高清視頻是傳媒領域繼數字化、高清化之后的新一輪重大技術革新,它為用戶呈現更加真實生動的視頻畫面。目前主流視頻編碼技術在大幅壓縮視頻數據的同時,會難以避免的引入模糊、蚊噪、偽輪廓等損傷。
因此,有效預測和評價超高清視頻經壓縮編碼后的感知質量,在保障超高清視頻業態服務質量、提升視頻平臺用戶黏性和經濟效益等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AI+視頻質量評價賽道,選手們首次面對大規模海量的4K超高清無壓縮格式的數據處理,克服了種種困難,并嘗試提出了多種創新設計方案,例如,聯合主觀標簽與客觀標簽,探索了預訓練+精調的視頻質量評價范式;結合Vision Transformer和Swin Transformer深度模型結構的創新性方案;將無監督學習用于質量評價模塊等,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為視頻質量評價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于全院士與冠軍團隊合影
面對挑戰性賽題,各參賽團隊通過創新思維模式和強大的技術實力,展示了他們在相應AI賽道領域的深入融合和創新應用能力,決賽作品展示了應用落地的無限可能,這為AI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拓寬途徑,并推動其潛力發掘,預示著更廣泛的行業應用可能性。
以賽為媒,釋放源力
全國人工智能大賽已成功舉辦四屆,四屆大賽累計吸引海內外20余個國家的2萬多支隊伍參賽,收獲了數萬份飽含智慧與創意的人工智能問題解決算法與方案。
作為科技領軍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鏈接平臺,大賽在促進產學研融合、推動多項成果落地等方面成效顯著。不僅構建了五個可供實驗室科研使用的百萬級數據集,更加促進了AI無線通信、AI視頻視覺處理、數字視網膜、ReID等領域的研究,這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行業賦能與革新帶來了強勁源動力。
圍繞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通過大賽的牽引,營造人工智能創新創造氛圍,以高規格、高質量、高難度的理念加速培養人工智能領域的高精尖人才,為大灣區、鵬城實驗室和相關單位引進人工智能領域的高層次專業人才,豐富和發展相關賽道領域的大規模數據集,牽引這些領域的算法能力、學術能力、科研能力的大幅提升,推進學術界和產業界更好地利用鵬城云腦,促進產業、學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融合發展,更高效率地對這些領域進行產業賦能。
作為創新之城,深圳充分發揮了創新和產業優勢,不斷出臺產業和人才引進政策,加速打造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努力創建全球人工智能先鋒城市,全國人工智能大賽作為深圳的國家化品牌賽事,在引進全國優秀的人工智能人才、團隊、項目落地,促進深圳人工智能技術及產業發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要驅動力量,是全球科技競爭的焦點。
AI賦能“千行百業”已經成為“智”勝之道,第四屆全國人工智能大賽,突出展現了我國在人工智能垂直領域的科研實力、創新能力以及人才培養,加速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在相關產業和社會中的賦能應用。
未來,全國人工智能大賽將繼續以挖掘創新力量為基石,為AI行業人才和創新團隊提供更多展示才華和實力的廣闊平臺。愿身為燈塔,照亮行業前行之路。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