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勢不可當,我們最該擔憂的是什么?
人工智能是人類發展新領域。當前,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產生深遠影響,給世界帶來巨大機遇。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也帶來難以預知的各種風險和復雜挑戰。
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人類?應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帶來的風險?12月2日,“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圍繞人工智能與人類未來這一話題舉行研討會。
勢不可當的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人類?
一年前,ChatGPT橫空出世,并以其前所未有的能力在短時間內吸引了數億用戶,人工智能發展勢不可當。
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以“橫空出世”的ChatGPT為例,指出人工智能已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發展勢不可當,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
“不到一個月之前發布的GPT4 turbo和去年的相比,上下文長度從原先的8K擴展到128K,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有這么大的突破,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龔克表示,技術的加速迭代,是擋不住的,因為這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人類總是不斷創造出新的工具提升自身能力。
但在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不少擔心的聲音,恐懼人工智能也許有一天會反噬人類。
“人工智能就像一條河,海納百川,它在流淌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吸收,產生新的創造。”德國榮根財團總裁彼得·榮根認為,人工智能代表了新的科技革命,會對就業、醫療、教育等各個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有不少人擔憂AI可能會帶來大規模失業的影響,但彼得·榮根認為,人類不應過于擔憂人工智能對社會的沖擊,因為人工智能只是一種勞動力,人類依舊會創造財富、獲得財富。
人工智能帶來的問題本質是人的問題
人工智能是一把雙刃劍,它為全球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挑戰。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些挑戰?應該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倫理困境?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聯合國人工智能高層咨詢機構專家組專家曾毅表示,自己并不擔心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而是擔心在人工智能每往前一步的同時,人類便更多地放棄了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比如使用一個腦機接口同時控制十幾臺無人機,這大大超過一個人的認知局限;又如用人工智能控制災難性的武器。“這些都是不負責任的設計,在逃避人類原本應當承擔的責任。”
曾毅強調人工智能穩健發展的重要性,呼吁推進人工智能立法和在聯合國框架內開展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他認為,基于當前人工智能發展的階段,我們應當更負責任地、穩健地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并且適度地使用人工智能,才會使得人工智能的技術可持續。
香港大學中國與世界治理研究中心創始主任李成在談及人工智能應用的現實及風險時表示,國際社會包括一些大國應該攜手應對AI相關非常重要的問題,包括倫理、共同的規范、風險管理、AI驅動的武器機制、基礎設施的建設、國際金融數據的保護及太平洋戰略的影響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民信息計劃”信息倫理工作組成員、浙江大學國際傳播中心執行主任方興東談及了近期的一些思考。他表示,現在AI面臨著治理和挑戰,本質上還是人的問題,而不是技術的問題。他進一步稱,問題不在于我們怎么管好AI,因為這個技術永遠會千變萬化,永遠追不上。問題在于人與人之間應該怎么相處、人類應該怎樣自我管理。
采寫:奧一新聞記者 林思思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