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張振剛:需完善金融數據治理機制提升數字金融監管效能
當前,建設數字中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推動發展數字金融成為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一環。
當數字金融站在時代“鎂光燈”下,我們除了關注“完成時”,更應將目光聚焦在“進行時”和“將來時”。目前,金融數字化轉型的特點和新趨勢是什么?面對哪些新機遇和挑戰,怎樣把握和應對?如何推動數字金融更好地賦能實體經濟,助力數字經濟?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二級教授、廣州數字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張振剛,把脈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
【談成效】
數字化轉型推動了行業生態創新和治理體系創新
廣州日報:近幾年,金融加快數字化轉型,請問您如何評價當前的轉型水平或成效?金融數字化轉型包括哪些方面?
張振剛:一是銀行服務智慧化程度明顯提升。目前各大銀行普遍將人工智能(AI)技術融合到金融服務流程和服務中,整合多模態交互、語音識別、自然語義理解、智能化知識庫等,服務的敏捷性、豐富性和安全性得到顯著提升。廣州銀行2018年成立金融科技部,成功推出“理財業務數字化轉型系統”,有效提升資產智慧化管理能力。
二是金融數字化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國有六大行金融科技投入不斷提高,其中五家已相繼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以廣電運通為代表的廣州數字金融科技領軍企業積極開展數字技術預見與創新研究,不斷推進數幣全鏈條應用,進一步共建數幣消費生態,突出金融頭部企業的領軍作用,取得明顯成效。
三是數據逐漸成為金融業的核心資產。銀行業普遍應用智能化的數據服務云,有效提升服務能力。例如,農業銀行先后發布了“興農鏈客”數據產品,有效支撐供應鏈貸款、城鎮化貸款等七大類鄉村振興金融產品;依托“興農”系列數據產品,為 “富民貸”等線上信貸產品提供授信準入數據服務。
金融數字化轉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加強數字金融體系建設。要從頂層設計到基礎能力建設,深化數字技術金融應用,壯大互助共贏的產業生態。二是發揮數據要素核心功能。充分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動數據的安全和高效治理。三是加強數字化金融監管能力建設,對金融科技創新和金融業實施精準、全面、敏捷的數字化、智能化監管。
廣州日報:目前金融數字化轉型呈現哪些特點和新趨勢?
張振剛:金融數字化轉型推動了行業生態創新。以“金融+場景”豐富銀行的場景生態,在場景中創新產品和服務。網點服務數字化,改變傳統金融交易的單一渠道,建立了全場景、全渠道、全天候、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客戶服務體系。數字人民幣重塑支付市場格局,極大地助力更加公平和高效的經濟形態建設,形成了一批可推廣、可借鑒的應用模式。
金融數字化轉型推動了治理體系創新。一是數字化轉型深入到金融機構業務全流程,重塑金融行業格局。二是推動數據治理體系創新,數字化使得風險形態、路徑和安全邊界發生變化,創新數據安全、隱私保護治理,成為重要的監管命題。三是風險控制向數字化、智能化轉變,風險管理前移,并融入全業務流程,水平不斷提高。
【談挑戰】
加強金融科技共性技術和公共資源的開放合作
廣州日報:在您觀察看來,金融數字化轉型面臨哪些機遇和新風口,該如何把握?同時,又面臨哪些挑戰及痛點?如何應對和解決?
張振剛:金融數字化轉型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我國出臺《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等相關政策,全面部署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新興產業不斷涌現,傳統產業“互聯網+”轉型迅速,為金融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應牢牢抓住金融數字化轉型的機遇,借助政策、市場和技術力量,積極強化金融科技投入和人才隊伍建設,強化金融科技監管創新,提升普惠金融服務體驗,建設數字化金融產業生態。
但是,金融數字化轉型在業務數字化方面,業務與科技的耦合程度有待提高,應當深化數字技術與金融業務的融合,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制機制,完善開放創新、共享共創、合作共贏的產業生態;在組織數字化方面,合作生態建設存在瓶頸,應建立統一標準的行業平臺與組織內部平臺,推動數據互聯互通,增強組織的數字化能力;在產品數字化方面,客戶開發渠道相對單一,數據對營銷的賦能力度有待加強,應以金融科技賦能新的消費增長,促進產品線下與線上的有機融合,重塑價值鏈和商業模式。
廣州日報:調查發現,部分銀行在數字轉型方面仍舍不得投入,您怎么看這種現象?該如何改善?
張振剛:部分銀行存在傳統思維慣性,受組織剛性和思維慣性的影響,部分銀行對新技術和新模式持保守態度。風險和不確定性較高,部分銀行因規模效益有限,導致試錯成本高;同時擔心投入后效果不明確,還可能引發業務中斷或信息安全問題。內部人才培養成本高、周期長,外部市場數字化人才供不應求,導致部分銀行數字化人才匱乏。
改善措施方面,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數字思維。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是自上而下的一把手工程,要科學規劃、整體推進,分步實施,穩中取進,做一項成一項。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安全泛在的金融網絡,為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海量的物聯網數據支撐。建設先進高效的算力基礎設施體系,為金融數字化轉型提供精確、高效的支持。三是加強產業生態建設。發揮大型金融機構的示范效應。加強金融科技共性技術和公共資源的開放合作。健全互惠共享機制,建立平臺共建、技術共研、場景共建、標準共商、技術共用、成果共享的合作機制。
【談創新】
促進數字金融系統與企業生產經營系統的互聯互通
廣州日報:數字金融也在進一步賦能數字經濟發展,在您觀察來看,數字金融對數字經濟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有什么創新亮點舉措值得推廣?
張振剛:一是豐富金融業的業務內容和增強了服務能力,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下的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數字保險、網絡眾籌和互聯網理財等金融服務內容不斷豐富,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大大提高。二是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進而推進了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效率。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背景下,用戶的背景資料、消費偏好、興趣社交等行為都可以運用數字技術加以分析和挖掘,客戶的需求可以被精準的識別和整合,從而更好地為客戶服務。三是降低交易成本和服務門檻,從而降低經濟運行成本。數字金融能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縮短交易鏈路,降低信息不對稱產生的成本,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廣州“數字金融+產業”生態合作平臺項目通過對接國產自主可控的底層聯盟鏈,研發部署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系統,推動數字金融應用場景創新和加速落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來,可以基于“數字金融+產業”打造合作平臺,建設產業生態,在特色領域支付、產業數字金融等領域挖掘“廣州亮點”,充分發揮平臺生態合作優勢。
一方面,在產業數字化轉型場景中,要加強數字技術創新,促進數字金融系統與企業生產經營系統的互聯互通,提高各產業數字化水平。另一方面,著力推進數字金融深度融入各行業的數字化進程,創新應用場景、融通產業鏈條、拓展新興市場,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的蓬勃發展。
【談建議】
完善金融數據治理機制加強建設數字金融公共基礎設施
廣州日報:在數字金融更好地服務數字經濟方面,還存在哪些問題痛點?對此,您有什么建議?
張振剛:問題與痛點方面,一是數據治理機制有待完善。包括數據安全和管理問題,如數據隱私保護有待加強,數據標準建設需要不斷強化;二是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部分數字金融機構因資金和技術的不足難以構建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數字金融平臺的搭建存在建設標準不統一、重復建設等問題;三是數字金融監管體系有待完善。有的數字金融技術的發展速度已超過現有監管機構的適應能力,需要加強監管工作與實務實踐相匹配。
應對措施:一是完善金融數據治理機制。加強立法與制度完善,厘清數據開放、數據共享和數據保護的安全邊界,夯實立法基礎,保障數據實現有效流通和運行安全的統一。二是加強建設數字金融公共基礎設施。通過加強數字技術創新,以及加強相關算力、算法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提升數字金融服務能力。三是提升數字金融監管效能。明確監管目標和責任,創新監管方法和工具,推動監管流程的標準化和線上化、智能化和高效化,以適應快速發展的數字金融產業。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