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人臉識別,要高效更要放心

人臉識別,要高效更要放心

新火種    2023-09-20

市民在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古徐廣場的大屏幕前刷臉注冊用戶,查看個人運動步數、成績、排名等。 陳 玉攝(人民視覺)

人臉識別技術發展迅速,在金融支付、安檢安防、政務服務、教育醫療等諸多場景都有用武之地。然而,“刷臉”在帶來生活便利與高效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安全風險。兼顧安全與利用,人臉識別技術才能走得更遠。

“刷臉”給生活提速

選好商品,在柜臺前選擇刷臉支付,通過人臉識別后就可以完成付款。當下,刷臉支付在線上線下場景中得以廣泛應用,便利了群眾的日常生活。“刷臉支付方便快捷,手機沒電也能使用。”正在商場結賬的張沖說。

除了消費領域的便利支付,身份認證是人臉識別技術的另一應用場景。在全國機場和火車站的部分通道,乘客將身份證放在感應區,面部正視攝像頭,每人只需幾秒鐘就可完成相關信息核驗,快速進站。李夢經常去全國各地出差,她說,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讓高鐵告別了紙質車票,“刷臉進站縮短了候車時間,憑身份證刷臉即可進站,提高了效率。”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德良說,人臉識別技術的本質是存儲人類面部信息,從而進行精準有效的身份驗證,新技術的使用能提高整個社會運行效率。

風險不容忽視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運用,與人臉識別相關的糾紛也日益增多,人臉識別的安全風險不容忽視。近日,廣州的楊女士在某健身房辦理會員卡后發現,該店要求會員必須使用人臉識別才可以進入。楊女士要求健身房提供除人臉識別以外的其他認證方式,并向當地消費者委員會進行投訴。據悉,隨著“無感式”人臉識別技術的不斷成熟,一些商家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擅自采集消費者人臉信息用于營銷分析,帶來了個人信息泄露的新風險。

除隱私權、名譽權被侵害外,因人臉信息等身份信息泄露導致“被貸款”“被詐騙”等問題也時有發生。近日,包頭市公安局電信網絡犯罪偵查局發布一起使用智能AI換臉技術進行電信詐騙的案件,警銀聯動成功緊急止付涉嫌電信詐騙資金330多萬元。據了解,詐騙者通過智能AI換臉技術,佯裝成受騙者好友贏得受騙者信任,企圖騙取巨額財產。

業內人士認為,人臉信息泄漏的隱患主要在存儲環節。目前人臉數據一般存儲于人臉識別應用的運營方或技術提供方的數據庫中。無論是在本地服務器還是在云端,一些企業缺乏有效的安防措施,一旦服務器遭到入侵,人臉數據就面臨著泄露風險。

對濫用行為說“不”

在推進數字經濟發展進程中用好管好數據,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好公民的“臉面”,至關重要。與其它個人信息相比,人臉信息更特殊。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薛軍說,人臉信息作為生物識別信息,一般來說伴隨著人的一生,是不可更改的。這與手機號碼之類的個人信息不一樣,后者發生泄露還可以換一個,但人臉信息發生泄露,不太可能去“換臉”。

近年來,涉及人臉信息保護的法律陸續出臺,對濫用“人臉”的行為說“不”。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和網絡安全法等法律通過對個人信息或數據保護的規定,對人臉信息保護起到了規范作用。

專家認為,目前部分APP廠商大肆收集利用人臉信息明顯違反現有的法律規定,但囿于個人維權困難等原因,相關監管部門還是要加大執法力度,做好人臉識別在多應用場景中的事中監管,盡早及時發現違法行為并依法處置。內蒙古大學法學院講師李東方說:“總體上,在法律規范制定的過程中,既要促進人臉識別技術在應用場景中讓用戶受益,保障技術不斷創新進步,也要將人臉信息的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將技術可能造成的潛在風險降到最低。”

(責編:胡永秋、袁勃)關注公眾號: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