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學習偶像”做回了普通人

“學習偶像”做回了普通人

新火種    2023-11-30

劉佳寧在當“網紅”。

她是在網上專門曬自己學習進度和成績的博主,平時背單詞、寫課堂報告、寫論文,期末曬班級排名、獎學金,定位顯示在一所國內重點大學。面容清秀的她,偶爾也曬露臉的照片,說自己在哪兒旅游——劉佳寧有幾萬粉絲,評論里女孩居多,夸她好美,說她好棒。

今年初,就像兌現一個許諾,劉佳寧陸續曬出了四所大學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然后,她說,已經重新開始規律學習,規律閱讀。

劉佳寧曬錄取通知書。本文圖片均為 受訪者 供圖

她的社交媒體賬號陪伴了我好一陣子。四年前,我高三,很焦慮,在網上關注了很多位身份為高中生或大學本科生的“學習博主”。當時,剛上大學的劉佳寧在網上談論自己三年后該如何保研——像同齡女孩追星似的,我迷戀上她,天天追看。

在屏幕的兩端,我們都繼續著攀登。今年,我鼓足了勇氣去聯系曾經的學習“偶像”們,才發現她們正面對更廣闊的社會,也會流露出不安——學習成績是流動的,這些年,有的人能維持“學霸”人設,有的人不能。而無論如何,即便一切的考試和申請都如人所愿,人生仍有難以展示的時刻。

打卡式學習

劉佳寧的打卡記錄:

2月26日,任務完成率91.5%。

3月6日,7點半起床,列好7個待辦事項。

3月7日,學習時間超過9小時45分鐘,“是很棒的一天”。

3月10日,學了9小時18分鐘,但還要“繼續沖沖沖”。

3月15日,學了8.5小時。

3月21日,起晚了,還是學了9個小時。

……

學習筆記、種樹記錄(注:指一款名為forest的自控向軟件),配上簡短的文案,一個簡易的自我監督體系就搭建完成了。偶爾,高數傷腦子、論文看傻眼,“太難了”,一個大哭的表情緊隨其后。但大部分打卡記錄里,她表示自己充實、開心,“超級爆炸旋轉螺旋升天式”的開心。

劉佳寧的打卡記錄。

她這么對我描述“打卡”的開始——上高中時,她感覺難以向父母傾訴壓力,在百度貼吧“學霸吧”開了一個帖,“記錄高二到高三的學習旅程”。

從年級第一掉到第十四,“蠻難過”;某天沒能均衡安排各科學習時間,“很難受”;想到身邊許多優秀的人,“特焦慮”;玩兒一會呢,又“會自責”。在貼吧里,一些她未曾期待過的反饋毫無來由卻自然而然地來了,“加油、你很棒、相信你自己”。

劉佳寧高考發揮得很好,進了一所名校的新聞學院。她當時把自己的高考成績掛在了貼吧的帖子里。

劉佳寧把高考成績發在貼吧里。

進入大學不久,她注冊了微博。學院里有一類人,很快做起了自媒體——她在朋友圈里不斷刷到;老師們則在課堂上強調,“現在是全媒體時代”。

大一下學期有幾門專業選修課,要求運營自媒體賬號,提交一篇心得。她按照老師說的,模仿知名博主的風格,幾乎每天更新,和貼吧一樣事無巨細,連皺巴巴的草稿紙也不放過——上面潦草地涂滿英語單詞。

隨著重心漸漸移轉到微博,不多時,貼吧完全停更了。

這些課曾一度獲得她的重視,盡管現在已經記不清課名。當時,掛念著可能出現的點贊、評論,她反復打開微博。一天下來,往往耗費兩三個小時。

她經歷過一次出乎意料的“爆火”,“數據非常好”,但她自認為內容、濾鏡都一般,思來想去,只能歸因于附帶的大學地理位置。后來,她自己分析,覺得大部分粉絲是看中了她的名校標簽。有一次,關系不錯的輔導員說曾經刷到過她的微博,稱呼她“小網紅”。還有一次,她在一個活動中遇到同個學院的學妹,對方稱高三就已是她的粉絲,她只覺得“好夸張,嚇暈倒了”。

她自認“賣點”在于名校博主。為了數據,她有意識地給每一條動態帶上定位:**大學第三教學樓、文科樓……

專業課已經結束,大部分同學棄用賬號。劉佳寧保留了微博,有時又擔心自我暴露太多,“有危機感”。

主頁上,容易找到她的生日、院校等。很多粉絲私信她,瑣碎地傾訴關于高考的困惑,甚至有人問,“抑郁了怎么辦”,“要不要復讀”。

她戰戰兢兢地駕馭自己的影響力,發一些心里話,會設置“僅粉絲可見”,依然很難安心。一段時間后,又更改為“私密”。對上萬觀眾公開的內容,“盡量精簡”,“不能隨便”,以免造成負面效果。

大二、大三事情特別多,劉佳寧把自己的心情都發到微博小號上,偶爾切換。大號更新頻率降低,“有圖才發”,約兩周一次。

她解釋:粉絲們期待學習博主更新各種學習的照片,最好是湊到九張圖發“九宮格”。湊不到九張圖,她會自責、焦慮。但想湊齊,又要求她學到一半停下來“記錄一下”。

眼下,她習慣先忙完手頭的任務,有余力再打開微博回應粉絲;情緒不再隨數據漲落而起伏,她強調自己“已經習慣了”。

時間安排精確到分鐘

我本該在這天下午三點見到劉佳寧。這一天,她在學院的教學樓學到兩點五十九分下樓,得知我會遲到十分鐘,她上樓,重新打開電腦,修改畢業論文,但沒改幾個字又匆匆忙忙跑下來找我。

在幾萬粉絲的微博大號上,她提到最多的是“忙”:早睡早起,每天學8小時;月末,發現有三天忘記背單詞,立刻“強迫癥發作”;她私下向人講述的生活也是這樣——學校老師有時候推薦書,只有她真的找來看,被夸“乖孩子”。期末學到凌晨是常事。

打卡漏了三天,立刻強迫癥發作。

有時候情緒低落,連忙提醒自己,少抱怨,多做事。她在微博大號上給自己打氣:“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即便拿到了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大四也不清閑。這天下午,我們沿著校園小徑閑逛,手機屏幕卻不時亮起:實習公司的老板找她干活。她一邊走,一邊焦灼地打字,好一會兒才消停。結果,我們走錯了方向。

她告訴我,一直以來都這么忙:小學的周末,被“安排好了”興趣班:至少得學一門樂器,再加上素描,為了比賽拿獎,寫到小學升初中的簡歷上,“有用”。她說自己 “被父母安排慣了”。

現在實習,當然是為了就業,盡管一切還為時尚早。但她說不出為什么非得找一個好工作,也尚未明確具體的求職方向。實際上,她說,“工作都一個樣”。

不過,每一次實習面試,面試官都對劉佳寧做博主這段經歷特別感興趣,無論她想去的是互聯網公司、廣告公司、日用品企業。面試官們刨根問底,讓她復盤運營思路。她逐漸意識到,保有“博主”身份,在現階段“比較重要”。聊到后來,她向我坦承,持續運營微博,最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寫進簡歷”。

劉佳寧成績不錯。我們自然而然地開始交流,如何拿到高分——一些課讓她壓力很大,交了幾次作業,覺得“拿高分不容易”,期中選擇退掉。

有的課程,平時表現比較重要。她坐在第一排,和老師高頻互動。疫情期間,有時候上網課,大家在聊天框發言,打字慢一點,“平時分就飛走了”。

她偶爾會“覺得很累”。在教室通宵學習,壓力很大,她到門口默默啜泣,一會兒就止住,“不想讓朋友知道”。決定出國留學后,她一邊備考雅思和GRE(美國留學研究生入學考試),一邊兼顧學業和實習。

劉佳寧對我說,不時會放松一下——“我又不是演員!”

她喜歡音樂節,但只在節假日去看,因為沒空。

劉佳寧帶我去看校園音樂節。

晚間七點整,她精確地領著我回到教學樓,向我告別,“得學習了”。

展臺落灰了

我高三的時候,放學回家的十五分鐘車程是唯一的放松時刻。那時候刷著微博,我為劉佳寧逃離了刷題的新鮮生活感到艷羨不已。

她在置頂微博中放上了百度貼吧ID,我登入她的貼吧主頁,看她高三時候的學習規劃和成績變化。我又羨慕她有決心和干勁,最終夢想成真。

我有一段時間四處參加考試,也想讀研,并不順利;這時,我又想到劉佳寧,我想,她或許可以牽引我走出當下的焦慮感。

見面之后,她卻向我坦承她的煩惱。談到未來,她的答案并不具體;我幾不甘心,又給微博上關注的其他學習博主們發送私信,說想聊一聊。

近一周后,其中一位學習博主周曉旭聯系上我。她向我回顧大學生活,忙得“很難有固定的時間分配”。她從前常用微博發帖,“執行力比較強”,產出算很多的,一周三四條“九宮格”。有了話題的靈感,怕白天沒時間,經常熬夜做。她做過目標規劃經驗分享、優質人文社科公開課測評,獲得幾百次轉發收藏。

后來,周曉旭的熱情減退,“精力不太跟得上了”。粉絲們會向她“提需求”,比如,在評論區留下上百字,抒發學習英語的困惑,她難以回應。一些老粉因此漸漸流失,她也無暇在意,發布的內容慢慢從學習過渡到生活閑情。

早前,學習博主們運營微博,猶如精心裝飾一個云端的漂亮展臺。現在,展臺上落滿灰塵,成為備選與調劑。

這種反差,讓我想起自己高三時追看的另一位學習博主:同樣在準備高考,這個姑娘堅持做手帳,記下每天的時間安排,偶爾貼幾張可愛的貼紙,抄下激勵自己的話。

她曬出的成績穩定在班級前幾名。我視她為“云自習”伙伴。臨近高考,她說,“要閉關了”,一段時間沒有更新。

高考成績公布的幾個月后,她突然出現,告訴粉絲們高考“沒能達到預期”,但會繼續努力。

后來的某一天,她注銷了賬號,就此消失在互聯網的浪潮當中。

“某種程度上拯救了我”

也有人顯得務實許多。李青青高中開始做學習博主,“一心撲在運營上”。

到現在,主頁掛上幾個醒目的橙色標記,不斷滾動著——“熱門校園博主”“數據飆升”,橙色的數字緊隨其后,“579.7萬”,她的視頻總共被播放這么多次。每天,盡管不一定有更新,涌入她主頁的仍超過一萬人。

李青青微博主頁的數據。

她不是特別典型的學習型博主,更愛發點日常,更新頻繁,有很多漂亮的校園圖。

李青青告訴我,她遭到過這樣的批評,“成績不好,整這些干什么”,甚至有網友找出她發在微博的高招錄取信息,說,“還以為是什么學霸”,只是雙非院校。

她說自己委屈:“我從來沒有說過自己是學霸呀。”

她有二十多萬粉絲。微博之外,她也做抖音、小紅書,“比較拼”。她 “想利用賬號掙點錢”。 具體來說,粉絲越多、微博動態越“爆”,能掙越多錢——廣告商找上門,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李青青家庭條件一般,一個月只能拿到兩百多元零用錢。剛做博主時,她看分析賬號運營的文章,模仿、學習。一開始,只是羨慕別人有很多粉絲,“經常有人互動”。后來,逐漸對“用號掙點錢”動心。

為了掙錢,在經營自媒體號之外,李青青還輾轉做過許多生意,沒少折騰。她嘗試做過DIY筆記本封皮,擔心賠本,沒再繼續。大二,她喜歡穿短裙,練習花樣設計,和廠家對接,想自己開店;還看網紅直播,琢磨人家是怎么賣東西的。

做自媒體,對她來說是一項特殊的生意:“說得夸張一點,微博從某種程度上拯救了我。”

還是高中生時,青青比較自卑,為很多事感到焦慮:容貌、身材、學習成績……家境也不好。

她剛開始拍視頻發微博,“害怕露臉”,擔心大家扒到她的個人信息。粉絲破萬后,她自覺“配不上”這份喜歡,常擔驚受怕。受到的善意多了,現在她也好多了。

她也焦慮。學習博主之間總是互相關注,李青青觀察別的“爆款”,發現人家拍照“都用iPhone”,自己的手機卻是“很便宜的款式”。她想,一定也要換個iPhone。

更重要的是,不能不更新。“必須堅持”,否則,“可能就歸零了”。

我向她請教,怎么克服焦慮?電話那頭的青青笑了兩聲,說:“等我有個爆款,我就不焦慮了”。

終點是迷宮

今年夏天,劉佳寧和李青青,從各自的學校畢業了。劉佳寧讀研,李青青直接工作。

劉佳寧在網上曬自己進入了QS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學,拿到學生卡后,立刻“直奔圖書館”,然后參加各種講座,“充實自己”,也一如既往地試圖搶占前排聽講。

她換了一個城市生活,但微博格式變化不大,還在為作業焦慮。區別在于,現在校園周邊就是大海,她“天天往海邊跑”,遠遠看著垂釣者的背影,羨慕他們的“幸福生活”。

劉佳寧的新學校坐落在海邊。

我們又談了一次話。劉佳寧說,她申請的是一年制的碩士生項目,所以,剛入學就要加入秋招大軍,為登上又一個“岸”而煩惱。

李青青去年一整年一直在實習,然而,“還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方向”。

李青青想過靠自媒體生活。畢業的時候,假如小紅書、抖音各有20萬粉絲,“就不找工作了”,一個月能掙兩三萬。

但她也害怕,并不是每一條動態都能“爆”,“沒有爆款的時候,就挨餓嗎?”她不敢冒險。

她不打算參加校招。當時離畢業還有一段時間,青青說,目前有做自媒體的收入,“夠花”,想先繼續實習,找找合適的崗位,再參加社招。

李青青說,和大多數學生比,自己走的路“有點怪”。

她在微博上羅列大學期間的“勇敢事跡”:高考后,矯牙的想法遭到父母否定。她瞞著所有人,自己跑了好幾家診所。拔掉四顆牙后,半夜止不住血,她輪換著咬住棉花球。

大三開始,她不再向家里要生活費,“不想欠任何人”。最窮的時候,身上只有不到300塊錢。工作日,做著一天通勤需要四小時的實習,周末則做家教和其他兼職。

她累得先是發燒,又發蕁麻疹,“情緒崩潰、不穩定”。但是,“第一次月入過萬”。收入的一部分被用來到處旅游“看世界”。

她嘗試了所有想做的事。去了娛樂公司、做過家教、試了直播帶貨、也運營小紅書。

畢業時,有一件事讓李青青很高興,雖然成績一般,但她被學院采訪,登上公眾號頭條。

現在,雖然她還被認證為“校園博主”,但已離開校園。她成了一個時不時發一些旅游照的漂亮女孩。不過,與網上許多美麗的面目相比,李青青還是樸實而接地氣,最近,她開始曬疾駛而出的輕軌,也感慨道:“想找到喜歡的工作好難啊!”

李青青在微博上感慨。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