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工業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
今年9月召開的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提出,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這為我國在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在建設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與行動指南。
新型工業化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的內在要求,是工業現代化發展的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發展迅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短短幾十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但是,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日益成為大國競爭和博弈的焦點,我國正處于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的重要關口期。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的全新局面,我國經濟數字化轉型加速升級,數字技術、制造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加速演進,我國新型工業化建設既面臨歷史性機遇,又面臨未知性挑戰。
新的發展階段,我們要進一步把握新時代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順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等外部環境的深刻變革,不斷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增強發展動能,以新型工業化引領帶動經濟、科技、社會、文化全方位變革升級,迎接新時代新征程提出的重大考驗。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基礎,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與關鍵任務。因此,必須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繼續發展實體經濟,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著力提升產業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積極完善工業創新服務與服務體系,科學使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制造業強國與數字中國為目標,全面落實制造業中長期戰略與“十四五”發展規劃,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基礎。具體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是推動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結構的優化與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對產業體系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首先亟需發展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保持制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始終處于基本穩定水平;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先進制造業,加速推動新興產業與制造業各環節各領域裝配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技術、人工智能,進而增長我國工業國際競爭力。其次,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全面增強底層技術、核心技術、基礎設備在內的產業基礎能力,鞏固我國新能源汽車、光伏、移動通訊在內的產業鏈與供應鏈優勢,進而打造新興中國制造名片。再次,加快我國數字化布局與基礎設施建設智能化改造,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智慧農業、智享服務業,進而為我國新型工業化賦能蓄力。最后,完善新型工業化全方位保障體系,加快建設先進國防科技工業、尖端醫療科技,實施重大技術設備重點攻堅攻關戰略,全方位鞏固我國工業化發展戰略保障能力。
二是加快產業體系創新化。高水平的科技創新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力,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的根本保證。因此,加快新型工業化首先需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完善企業產業創新體系,鼓勵各方面創新要素、創新動能向企業匯聚,全方位激發企業產業創新活力。其次,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對于關鍵領域重大科技創新的保障作用,構建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與關鍵領域戰略保障體系,持續完善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體制機制,有效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產業鏈與創新鏈良性互動、雙向發展的新格局。最后,加強重點產業專利布局與監管,加大知識產權的運用、保護力度;完善科技人才待遇、環境、生活保障機制,推動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打造一批適合我國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產業領軍人才與創新團隊。
三是進一步鞏固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生深度調整,因此亟需加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首先,要堅持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有效推進重點產業鏈供應鏈“補鏈穩鏈強鏈”,發揮“鏈主”帶頭作用,實現上中下游企業協同發展,促進全產業鏈共同發展。其次,調整優化產業鏈布局,注重圍繞優勢產業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利用國內國際資源提升戰略性礦產資源供給保障能力,運用科技創新攻破產業鏈供應鏈薄弱環節,保障極端情況下國內經濟循環暢通。最后,一方面,要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管理體系,保障產業發展安全環境,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積極穩妥地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開展重點領域、重點產業競爭力調查,定期進行安全性、可控性評估,另一方面,要實現產業安全政策對制造業發展規劃、重大科技立項、核心企業轉型的有效適配,進而保障我國產業鏈與供應鏈始終處于安全水平。
四是堅持推進新型工業化國內國際雙向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是服務新發展格局中重要一環。因此,一方面,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發揮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支撐作用,強化國內制造業要素資源的自由流動,并且推動國內產業區域協調發展,實現跨區域的產業協同,提高優勢產業在國內的覆蓋面,進而提升我國特色優勢產業的整體實力與質量效益。另一方面,開放既是中國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動力,又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必由之路,要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在相關規則、規制、標準方面進行合理調整,全面改造營商環境,更大力度吸引外資外企投向先進制造業與優勢產業,鼓勵有實力的國際企業深度參與全球分工與合作,加快建設新型工業合作伙伴關系,并加強“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市場、政策、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持續提高我國新型工業國際化水平。
(作者系重慶社會科學院改革雜志社執行總編輯、教授)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