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奇點時刻,華為“一盤大棋”再落新子,前路挑戰與機遇幾何?
11月27日訊(編輯 唐葉天),2023年十月起,自動駕駛板塊行情自華為問界新M7賣爆而開啟,市場經歷了華為鴻蒙、智能座艙、復合集流體、激光雷達、無人泊車等數個分支概念輪動,至11月27日,四季度東財無人駕駛概念板塊已漲超10%。萬得華為汽車概念指數和成分股成交額也均回到歷史高位。
圖:萬得華為汽車概念指數(8841420)
資料來源:Wind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華為與長安汽車聯手,走出智能駕駛的“一盤大棋”布局的新一步:11月26日(周六)長安汽車與華為均發布公告稱雙方簽署《投資合作備忘錄》。華為將成立一家新公司,將旗下智能汽車的核心技術和方案整合入該子公司,長安汽車及關聯方將投資該公司,比例不超過40%。
此前華為、長安和寧德時代共同投資的HI模式車型阿維塔已經量產交付,而對于華為其它的車企合作方,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表示:“還會與更多戰略伙伴車企一起攜手合作”。華為車BU目前最深度合作伙伴賽力斯表示,已收到共同投資華為智能汽車新公司的邀請。
盡管《投資合作備忘錄》僅為意向性文件,本周一,華為聯手長安汽車的消息仍然強勢發酵,長安汽車競價一字漲停,全天主力資金流入4.5億,智能駕駛板塊整體走強。
在長安汽車的公告中,“甲方(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原則上不從事與目標公司業務范圍內相競爭的業務。”給與華為深度合作的主機廠商吃下“定心丸”。華為仍然不造車,但其新公司所覆蓋的智能駕駛業務為行業帶來更多變局。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表示:“我們一直認為,中國需要打造一個由汽車產業共同參與的電動化智能化開放平臺,一個有‘火車頭’的開放平臺。”
四季度以來智駕汽車相關細分板塊行情,多數與華為相關。華為智選車所展示的科技突破,將新能源汽車的競爭由電動化推向智能化,相關板塊也在汽車智能化時代迎來了估值重塑。
中信證券認為此次合作系國內智能電動車行業里程碑事件,目標公司將以市場化模式運作,享受華為體系能力賦能和資本市場輸血。
智駕奇點時刻:政策催化與技術突破并行智能駕駛演繹至2023年的“奇點時刻”,離不開技術突破和政策催化的相互促進。
2023年,多地政府接連出臺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其中,11月17日交通運輸部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是首次對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擬定的明確指導文件,要求具備量產條件L3、L4 級別智能網聯車在限定區域內開展上路試點;同時規定了如何界定事故責任,以及設置暫停退出機制。華福證券預計,智駕主機廠將踴躍報名上路試點,實質性推動量產車型的技術更新與產品力升級。
浙商證券電子研究團隊認為,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快速提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智能駕駛技術逐漸優化。
目前,4D成像雷達實現技術突破,增加了俯仰角度的信息感知能力,但成本僅為激光雷達十分之一。此外,國內頭部主機廠及智能駕駛供應商已布局BEV+Transformer,數據閉環架構也已基本建立,隨著消費者智駕接受度提升,有望形成銷量-數據-算法升級的螺旋上升趨勢。
數據顯示,2023年開始,L3及以上級別智能駕駛滲透率趨于顯著,NOA由高速向城區邁進,以新勢力為代表的自主車企(理想、小鵬、蔚來、華為)年內均有城市輔助駕駛落地規劃。以11月17日的廣州車展為例,智界S7、問界M9、理想MEGA、小鵬X9等關注度最高的車型均有發力智能駕駛。
在智能駕駛領域,華為、新勢力車企等還有另一個強力競爭者——特斯拉。
特斯拉是智能駕駛領域的先行者,在其推動下,各智能駕駛廠商目前皆以“BEV+Transformer+占用網絡”為最新一代量產系統的核心架構。
11月23日特斯拉中國回應FSD(完全自動駕駛能力)在國內落地情況時表示:“目前確實正在推進中。” FSD是特斯拉Autopilot智駕產品中最高級別的版本,尚未引入中國,但國內消費者可以在購車時進行付費選裝,待FSD引入中國時可以上車。興業證券認為,特斯拉FSD入華預期漸進,鯰魚效應下國內智能駕駛或開啟加速迭代。
中信證券表示,若特斯拉“極致性價比硬件+高毛利FSD軟件”的模式在國內得以規模化落地,可能類似于智能汽車的“ChatGPT時刻”;不論在增量需求還是商業模式層面,對于當下國內車企和供應鏈而言都意味著新的可能性。
智駕硬件春風已至德邦證券表示,自動駕駛向上升級+向下下沉邏輯不斷加強,智駕硬件春風已至。在自動駕駛技術不斷升級的背景下,一方面國內既有的高級別自動駕駛將向更高級別突破,同時部分自動駕駛功能也將加速下沉,逐漸成為智能車的“標配”。攝像頭、激光雷達等感知硬件為自動駕駛的“眼睛”,在“重感知”路線下,傳感器與自動駕駛升級息息相關。
德邦證券梳理智駕硬件新一輪機遇如下:智駕硬件產業機會:(1)激光雷達:長光華芯、炬光科技、永新光學、宇瞳光學;(2)攝像頭:韋爾股份、舜宇光學、聯創電子;(3)智聯硬件:電連技術、裕太微、創耀科技、龍迅股份。
天風證券觀點表示,根據電子行業經驗,新興技術通常遵循S型曲線,即滲透率的提升經歷“慢-快-慢”三個過程。對比智能手機的滲透率提升過程,智能駕駛賽道剛剛進入高速成長期。從輔助駕駛到NOA,智能駕駛已開啟全場景駕駛元年。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