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增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鄭慶華:人工智能架起溝通智慧的數字橋梁
當前,在現代信息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挑戰。如何培育與時代需求相符的國之英才?2023年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鄭慶華教授長期專注于計算機系統工程的研究和應用,是國內大數據知識工程和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在他看來,人工智能已成為當今時代最具挑戰性、最具催化、最具賦能特征的前沿新技術,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大學可以通過精準的學前分析和判斷,營造沉浸式的教與學的學習環境,提供個性化服務,建立過程評價、目標達成評價、各種認證和評估等途徑,使人工智能為在線教育創新發展提供可能。
鄭慶華長期從事知識工程研究,是大數據知識工程新領域開拓者之一。經幾十年信息化建設,各領域都積累了海量數據,面臨著從數字化邁向智能化的共性需求。大數據知識工程旨在從跨域、跨界、跨模態的大數據中,挖掘出碎片知識,融合成結構化知識,建立知識可計算、證據可推理、結果可解釋的理論與技術體系。
從大數據知識工程到智慧教育、智慧稅務,鄭慶華的成果始終服務國家所需。他主導研制的我國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天地網遠程教育系統SkyClass移動學習系統,已應用于十余個省、市、自治區的現代遠程教育,在東西部地區、在城鄉之間架起溝通智慧的數字橋梁,應用于“一帶一路”國際工程科技人才培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為“中國方案”。
鄭慶華主持研制的國家稅務大數據計算與服務關鍵技術及系統,解決了國家稅收風險及時精準識別難題。這些研究成果為他贏得了3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等重要榮譽。
基于多年對高等教育的觀察與思考,他先后主持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人工智能2030重大專項等,凝練出“碎片知識融合推理”大數據知識工程核心科學問題。他提出了知識森林原創性概念及模型,發明了知識森林構建方法、證據鏈推理技術,形成了知識森林“是什么、怎么建、如何用”的理論與技術體系。他的研究成果被國際同行命名為“鄭方法”,實現在線教育、金稅工程等重大應用,創造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當前,我國工程科技領域還存在諸多瓶頸難題。鄭慶華認為,高校須應時代之急需、應企業之急用。近年,同濟大學以人工智能全面賦能傳統學科轉型升級。鄭慶華認為,人工智能賦能學科交叉融合不是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深度融合的化學反應。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也給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形式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當前,他正帶領全校師生持續創新探索,為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學科交叉融合、轉型升級和產業發展,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吳金嬌
文:吳金嬌圖:同濟大學編輯:吳金嬌責任編輯:唐聞佳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