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參戰,高科技影響巴以沖突、俄烏沖突走勢
11月24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和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停火協議正式生效,停火為期4天,加沙地帶人們生活暫歸平靜。至24日,本輪巴以沖突致雙方超1.62萬人死亡。在巴以和俄烏戰場,一個共同點越發引人注意: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電子戰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科技影響了戰爭的走勢。有媒體甚至報道稱:“程序定生死”。據環球時報報道,巴以沖突爆發后,以色列的高科技公司加入了戰爭。以色列國防軍緊急征召了36萬名預備役人員,其中約1/3都來自該國的初創企業和科技公司,而且很多民間高科技企業的創始人都是從軍隊退役的。這些公司正在為該國新式武器研發、網絡攻防、人質救援等方面提供支持。這些在人工智能領域投入的效果是顯著的。
據報道,自10月7日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以色列國防軍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打擊了加沙地帶1.1萬多個目標,一天內就發現并摧毀了150個隧道。與過去不同的是,90%的目標是實時生成并被打擊的,報道稱這要歸功于“人工智能和數百名以色列國防軍情報官員的共同努力”。在俄烏戰場,雙方也一直致力于電子戰,一個重要表現是利用無人機互相攻擊,也都在積極研究無人機戰術戰法和研發反無人機的武器。參考消息援引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11月23日報道稱,俄羅斯電子戰系統對抗大量廉價無人機的能力不斷增強,而烏克蘭一直在利用這種無人機執行各種任務,從戰場偵察與通信到針對坦克等目標制造撞擊后的爆炸。在電子戰方面,烏克蘭無論在技術實力還是操作技能上,起點都要低得多,目前它正在努力發展本土電子戰能力,以便與俄羅斯人在這一領域抗衡。今年4月,就有媒體表示:“人工智能將帶來新軍事革命”。
參考消息網援引西班牙每日新聞網站4月10日報道稱,人工智能在未來將改變軍隊和戰爭的性質。人工智能構成了世界大國之間軍備競賽的核心環節。自主無人機、目標識別、預判敵人移動、軍事策略制定、作戰及軍隊后勤模擬……這些是世界主要軍隊已經在戰場上和戰場外賦予人工智能的許多用途中的一部分。由人工智能驅動的自動駕駛、網絡輿情戰、情報收集分析和自主武器系統等顯著增強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也引發了國際社會對新技術應用監管不足導致可怕后果的嚴重擔憂。西班牙每日新聞網站報道稱,專家認為,人工智能在戰場上帶來的主要危險與使用設計不當的算法有關,這些算法可能會導致大量平民傷亡和友軍誤傷事件。(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艷 綜合新華網、參考消息、環球網等報道)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