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上海國際藝術節|女高音芮內·弗萊明:好聲音未來在中國

上海國際藝術節|女高音芮內·弗萊明:好聲音未來在中國

新火種    2023-11-27

抒情女高音芮內·弗萊明(右)

看過《三塊廣告牌》的人對芮內·弗萊明一定不陌生,在電影開場的一曲《夏日最后的玫瑰》里,她的嗓音有過燦若繁星的亮聲。

弗萊明被公認為當今最頂尖的抒情女高音,曾四度捧獲格萊美獎。她是女高音中的頭牌,名副其實的Diva,也可以說,她是當今樂壇最忙碌的女歌唱家。

10月25日晚,弗萊明將牽手上海交響樂團帶來一場獨唱音樂會,既有她最擅長的舒伯特藝術歌曲、意大利經典歌劇的詠嘆調,也有堪稱驚喜的《隨想曲》(終場),這部歌劇是理查·施特勞斯的封筆之作,女主角的高難唱段讓不少歌唱家望而卻步,卻成了弗萊明的招牌之作。

早在12年前,弗萊明就和上交在上海舉辦過獨唱音樂會,現場樂迷聽罷后評論道,“這是迄今為止我所聽到過的最棒的現場獨唱音樂會,只有聽過后,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圓潤,什么是從容,什么是委婉,什么是聲線的華貴!”

12年后,一頭金發、一身紅格裙的弗萊明亮相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與上海觀眾面對面交流。你很難想象她已經60歲,以至于不少觀眾嘖嘖稱奇,“真看不出來,狀態實在太好了!”

弗萊明亮相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與上海觀眾面對面交流。

學聲樂要有“阿Q精神”

弗萊明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父母都是音樂老師。最初的她是一個害羞的姑娘,歌唱之路一開始也不是一帆風順,在看了很多前輩的視頻,借鑒和模仿他們后,她才慢慢克服恐懼,成為舞臺上大放光彩的歌唱家。

“想做一個成功的歌唱家,天賦是遠遠不夠的,這只是一個開始。”

在弗萊明看來,成功的歌唱家首先要有極具辨識度的漂亮音色,其次,必須具備多種技能,包括語言、表演、臺風,掌握幾門語言比如意大利、德語、法語尤為重要,為了強化學習德語,她就去德國進修過很長一段時間。有了這些敲門磚,才可以開始考慮打造職業化的歌唱之路。

要多久才能看出一個年輕人是不是有戲?

“這取決于他/她的年紀和聲音類型,如果聲音厚重,可能要發展到35歲,如果聲音輕盈,比較年輕就能判斷出來。他/她的音域如果很寬、聲樂技巧非常扎實,就能唱很久,我很幸運,到現在還能唱。”

15年前,在出版商的勸說下,弗萊明出了一本《內心的聲音》,將她研習出的聲樂技巧、積攢出的舞臺經驗傾囊相授,希望這本“聲音的自傳”能讓每位讀者都更加珍視和欣賞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聲音樂器。

這本書是為了年輕歌者及其父母而寫的,很多父母看了后,才明白這個進階的過程那么艱難、那么有挑戰性,像是吃了定心丸。

“要成為歌唱家,除了要有堅韌的意志,還要有抗挫折的能力,因為你一路上會遇到很多挫折。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有‘阿Q精神’,不能走進死胡同,但需要堅持到底。你可能一開始拿不到第一名,但在第二名的時候,要相信自己將來總有一天能沖到第一名的位置。”弗萊明說。

弗萊明在選擇歌劇角色時一直很謹慎。她塑造過多個經典形象,德沃夏克《水仙女》中的魯薩卡,馬斯涅筆下的曼儂、泰伊斯,理查·施特勞斯《玫瑰騎士》中的元帥夫人,都是她的演出首選。她的聲音和她的形象很像,高貴,優雅,但又不與人有太多距離,聽上去還是很親切。

弗萊明喜歡跨界。在《三塊廣告牌》里,她用美聲風格唱了一曲《夏日最后的玫瑰》,在《水形物語》里,她又用爵士風格唱了一曲《你永遠不會知道》,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弗萊明卻讓人念念不忘。

《水形物語》是怎么請動她的呢?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早上11點在紐約最大的電影院里包場,捧著爆米花陪她看了一場,當時電影還沒完成制作,不能外露,但為了弗萊明,導演提前把電影放給了她看。

弗萊明還跨界過百老匯音樂劇。2018年,她參演了經典音樂劇《天上人間》(又譯《旋轉木馬》)的復排版,劇中的內蒂·福勒以往就是由歌劇演員演,對弗萊明來說簡直信手拈來,挑戰在于,百老匯音樂劇通常一個星期要演8場,這對不用麥克風只用真嗓的歌劇演員來說太要命了,弗萊明于是和出品方商量,一個星期演6場。

在為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與芝加哥歌劇院擔任顧問的同時,弗萊明找到了新的人生激情——研究音樂與神經科學的交集,分享音樂對人類健康與福祉所產生的強大效應,“音樂對人類大腦的作用大于其他一切事物。”她很肯定地說。

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有一個巨大曲庫,藏滿了各種各樣的音樂,弗萊明對學習新音樂充滿熱情,有時,她還會向兩個同樣熟悉音樂的女兒(24歲、27歲)討要建議。

最近,她正在參與一部現代歌劇的制作,劇中涉及美國非常關注的一些議題,比如槍支控制、全球氣候變暖、人的孤獨感,“孤獨感在美國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弗萊明說。

很看好年輕的中國歌手們

歌唱之余,弗萊明這些年在講座和教學上也投入不少精力,在北京與上海的音樂學院都開過大師課,中國低男中音沈洋、花腔女高音劉戀等都曾得到她的培養和推薦,走向世界舞臺。

她至今還記得初見沈洋時的場景。那是十多年前上海音樂學院的一堂大師課,她聽到了少年沈洋的演唱,“我驚嘆于他的藝術造詣和語言能力,更不用說他對歷史傳奇歌手的了解以及在藝術歌曲上的學識修養。后來,我在大都會歌劇院演唱亨德爾的《羅德琳達》時與他同臺演出,他飾演一個主要角色,真是太令人高興了。”

2017年6月,弗萊明在亞洲有幾場個人音樂會。原本,她在上海并無音樂會安排,但也許是對這座曾經幾度到訪的城市有一份惦念,早在三個月前,她就主動提出要到上海音樂學院走一走,為年輕的學子們上一堂課。

最終,她在本已緊湊的計劃中擠出了一天日程。

大師班不對外售票,但上海的聲樂圈子早已聞風而動,不僅140個座位滿額,連過道里也站滿了旁聽者。“感覺歌唱界的人都來了。”有觀眾這樣評價現場。

那一天,一襲白裙的弗萊明看起來精神奕奕,4位上音本科生、研究生在她的指點下,演唱了8首歌劇詠嘆調與藝術歌曲。

每位學生的上課時間只有15分鐘,但弗萊明仍在極其有限的時間里,針對每一位學生演唱中的一些細節給予耐心指導,原本一小時的大師課最終延長了半小時。

豐富的舞臺經驗,讓弗萊明尤為注重對學生演唱“表現力”的啟發,她的一些教學手法也讓現場觀眾頗受啟迪。譬如,在她看來,只有合理地運用氣息才能更好地塑造出《采珠人》詠嘆調樂句中的美感,演唱時應避免不必要的換氣。又如,演唱《費德里奧》中的詠嘆調時,應運用靈巧、流動又清晰的聲音,避免以過重的方式演繹。

對于語言,她同樣以自己的經歷給了學生們中肯的建議。

不管是歌劇還是藝術歌曲,“非母語”作品對歌者來說都是個大難題。弗萊明建議,歌者在練習階段可以先試著以母語唱幾遍,在對作品的內容、情緒有了更多了解后,再回到原作的語言,同時演唱中必須注重吐字的清晰、利落。

長年與舞臺為伴,弗萊明講起課來既生動,又高效。為幫助學生調整氣息和聲音,她不時拿出吸管、鉛筆等小道具,時而讓學生以吸管吸氣,時而又讓學生咬住鉛筆演唱,在極短時間內讓他們的演唱得到一定改善。

這堂大師課還讓人感覺到了弗萊明被稱為女神的秘密:親和力滿分,關愛所有身邊的人,為藝術不斷鉆研保持熱情。

在與芝加哥歌劇院萊恩歌劇中心、卡內基音樂廳、茱莉亞學院、大都會歌劇院合作的過程中,弗萊明說,她有幸目睹了年輕的中國歌手們在世界頂尖舞臺上嶄露頭角。

“讓人驚訝的‘好聲音’未來在中國,我毫不懷疑這一點,我很看好古典聲樂在中國的發展,我也很看好年輕的中國歌手們。”弗萊明說。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