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200余名人工智能領域專家獻策四川AI核心產業“瞄準”千億級

200余名人工智能領域專家獻策四川AI核心產業“瞄準”千億級

金融投資報    2023-11-24

  11月23日,由四川省科學技術廳、成都市科學技術局、成都高新區管委會指導,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成都高新區科技創新局、成都高新區數字經濟局主辦的“薈聚人才·智領川蜀”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高峰論壇在成都高新區菁蓉匯舉行。

  本次論壇圍繞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引領產業發展新機遇,人工智能院士專家、高校專家,領軍企業專家,科研院所專家,投資機構專家等200余名人工智能領域代表參會,共謀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發展。

中國算力指數增速全球“領跑”

  在高校專家主旨分享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歐洲科學院院士、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申恒濤,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院長文繼榮等分別作了《鵬城腦海大模型底座》《大模型技術的前沿探索與產業化創新》《對大模型的一些思考》等主旨演講,圍繞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應用落地、人才隊伍建設等建言獻策,探討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發展新路徑。

  高文在演講中表示,算力是整個時代發展中非常重要的支撐要素,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互聯網的發展,都離不開算力。從整個經濟的發展來看,算力和GDP正相關。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算力發展的速度也在攀升,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算力指數在所有國家中增長最快,平均年增長率在13%左右。

  高文認為,面向不同需求,國內相關領域在牽引性任務、系統架構、國產化程度等方面不斷創新突破,從芯片、網絡、基礎軟件到應用,逐步解決智算平臺“卡脖子”問題。

  據介紹,高文所在的鵬城實驗室正在牽頭做的“中國算力網”正在落實三項工作。一是建立超級算力節點,“超級算力”的概念大概是中國所需要的算力的1/6。二是建立比現在市場上連接速度更快的網絡連接。三是做好算力調度,建立云原生網絡的調度系統。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院長、高瓴人工智能學院執行院長文繼榮對國產大模型持有相似看法。他認為,國內很多大模型其實都有GPT3的影子,但隨著OpenAI在GPT4上一改開源策略,一些國產大模型就此失去了可供復制的追趕路徑。當前AI大模型的發展正從以不同模態數據為基礎過渡到同知識、可解釋性、學習理論等方面相結合,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開花的新格局。

  文繼榮表示,“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一條可行路徑已經清晰。新的超級智能已經出現,新的科技革命近在眼前;新的超級工具已經出現,新的研究范式已擺在眼前。我們要擁抱大模型,擁抱大變革。”

培育四川本地人工智能龍頭

  那么,四川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未來該怎么走?

  日前,四川省科學技術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經濟和信息化廳聯合印發了《四川省“十四五”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下稱《規劃》)。《規劃》表示,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建成5個左右人工智能特色產業集聚區,建成國家級創新平臺2個以上,培育30家左右人工智能創新標桿企業,打造國內領先的典型應用場景5個以上,形成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5000億元以上。

  而目前,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愿景是,到2025年,四川省AI核心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

  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申恒濤表示,成都具備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優勢,包括人才優勢、算力資源優勢、數據特色優勢等。對于四川省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他建議可以基于三個重點發展。第一是基于多模態產業通用大模型打造行業AI應用,第二是培育本地人工智能龍頭企業,第三是營造人工智能優質發展生態。

  “培育本地人工智能龍頭企業相當重要,政府應該明確重點培育人工智能企業清單,并加大對本地AI企業的服務、宣傳和支持。大模型真正體現其價值的一定是在某些行業產業上面,一定要落地,要對某個產業行業進行賦能,才能體現大模型的價值。”申恒濤說道。

成都智算中心預計投資超百億

  在企業專家主旨分享環節,四川九洲投資控股集團信創實驗室主任李松柏,華為昇騰計算業務生態創新中心總經理周黎分別做了《人工智能在行業應用中的探索》《共建智能新生態共創數智大未來》主旨演講,通過企業視角帶大家直觀感受了解人工智能在行業中的應用。

  李松柏介紹,九洲集團以成都為科技創新基地和數字經濟產業基地,在軟件與智能應用走出了一條科技創新之路。目前九洲能提供云計算系統和軟件核心技術一體化研發,以及行業領先的應用軟件產品和數字集成服務。從核心基礎能力來看,公司具備基于百億級數據的秒級實時處理能力,打造柔性中臺技術和人工智能算法引擎。

  李松柏提到,在數字新基建領域,九洲集團能夠提供數據中心、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運維。

  據周黎介紹,成都智算中心由智算云騰(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市智算云端大數據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同建設,預計投資總規模約109億元。

  周黎表示,作為西南地區首個獲批建設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成都智算中心將通過“一中心,三平臺”承接國家重要需求、促進本土科研創新和戰略落地,“三平臺”分別是城市智腦平臺、人工智能算力平臺、科研創新平臺。截至目前,成都智算中心為150+家企業、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提供服務,孵化解決方案200多個,涉及交通、能源、智能制造、金融、醫療、互聯網等行業。

  在隨后的圓桌對話環節,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呂建成、四川長虹集團AI首席科學家展華益、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CEO沈復民、創新工場執行董事申文超、天津美術學院副教授蔣旎、成都高新愿景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亮等產學研資專家代表圍繞“人工智能科技創新應用與發展”的主題展開研討,深度溝通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人才培養等方面內容。

記者專訪

申恒濤:加速推動人工智能場景落地

  在演講結束后,申恒濤接受了金融投資報記者的專訪。申恒濤表示,相較于美國,我國在基礎研究方面還在追趕,更多是在應用端產生價值。在應用端,因為國內場景非常多,希望通過應用端的價值實現彎道超車,進一步推進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成都高新區擁有足夠多的人工智能的科研人才,如果說能把這些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他們的科研成果落地,對于高新區的整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影響是巨大的、價值也是巨大的。”申恒濤說道。

  當談到如何加速成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時,他表示,政府應該加大資金扶持,特別是對于一些創新創業的企業,投資方面要加大支持。此外,還需加速人工智能產業應用場景落地。

  申恒濤認為,無論是大模型研究還是AI技術研究,到了需要落地的時候,高校和企業的合作密不可分。企業知道高校的需求,也知道如何使用高校的技術來滿足企業需求。例如,四川省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目前正和天津美院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包括了人文藝術等,這種聯合體正好體現了人工智能未來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政府應在資金端、市場端、場景端給科研工作人員提供這樣的機會,讓他們展示科研技術真正的價值。企業的技術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再將一部分經濟效應反哺到學校當中去,而這中間可能需要一些政府的助力,政府為企業提供更多應用場景,這是一種三方的互利。”申恒濤說。

(文章來源:金融投資報)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