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Q3凈利潤大漲23%,李彥宏的AI解題思路似乎押對了

Q3凈利潤大漲23%,李彥宏的AI解題思路似乎押對了

新火種    2023-11-24

Q3凈利潤大漲23%,李彥宏的 AI 解題思路似乎押對了

作者:郭思

編輯:陳彩嫻

11月21日晚,百度發布2023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百度三季度營收達344.47億元,歸屬于百度的凈利潤(non-GAAP)達73億元,同比增長23%,。

總體來看,百度營收和利潤雙雙實現增長,超市場預期。消息一出,22號一早百度股價開盤大漲5個點。

Q3凈利潤大漲23%,李彥宏的 AI 解題思路似乎押對了

作為十余年前就已經押注AI的互聯網企業,自今年5月份推出文心大模型3.5后,部署大模型的百度在AI的助力之下,整個業務結構都在發生改變。

具體而言,此次財報顯示,大模型為云業務帶來競爭優勢,百度智能云連續三季度持續盈利;隨著企業需求旺盛,百度云有望在未來2-3年成為云的game changer,改變云市場的格局。

除此之外,百度一系列原生應用也實現了亮眼的成績,重構后的AI原生應用在用戶量上實現顯著增長:在百度App,有64萬創作者使用AI輔助創作工具生產了1400萬條內容,獲得300億播放;百度網盤“云一朵”上線后,成為全球首個“個人云智能助理”,用戶量已達2000萬;百度文庫AI新功能累計使用用戶超3000萬。

2023年下半年,中國大模型市場變化不斷,基座模型爆發,但AI原生應用遲遲未見蹤影,行業迫切需要一場新的升級與革命,市場即將迎來大洗牌。

在這其中,百度也比外界所知的,更早開始直面大模型時代的行業難題。因此無論是AI原生應用的開發,還是底座大模型的研發,百度都早有布局。

Q3財報告捷,預示著百度攜手AI,未來還會有不少增長點。

如何成為AI開發者的默認選項?

財報顯示,本季度內百度核心收入266億元,歸屬于百度核心的凈利潤(non-GAAP)達70億元,同比增長21%;百度核心在線營銷收入增長至197億元。同時,蘿卜快跑累計服務量增至410萬單。據悉,二季度小度出貨量蟬聯中國智能屏和智能音箱第一。

此番成績也收獲了一致認可,知名金融機構Goldman認為:三個因素支持百度股價:(1)生成式AI與百度現有云業務結合,并升級了搜索廣告業務,未來2-3年有機會重塑市場份額分配;(2)生成式AI增強云業務的穩健發展,受益于MaaS的增量收入(2025年預計達到50億人民幣),預計2023-2025年的收入復合年增長率為23%;(3) 放開后廣告收入健康復蘇,在生成式AI協同作用下,百度流量進一步實現商業化變現。

值得一提的是,在Goldman的表述中,生成式AI與百度現有云業務結合多次被提及。結合百度財報可以看出,百度智能云在本季度百度商收增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就是說以往因云獲利的百度并沒有受制于云計算時代舊思維定式的束縛,反而是將云與AI結合,讓人看到了未來新的增長空間。

百度智能云業務出現了結構性變化:

面向AI原生應用開發, 百度智能云的“千帆AI原生應用開發工作臺”,提供一系列大模型開發和應用的整套工具鏈,此外百度還發布了發布AI原生應用商店,以及大模型全鏈路生態支持體系,賦能伙伴商業增長,共建、共享繁榮的大模型產業。

百度智能云千帆上現在除了接入了文心大模型4.0,還支持45個國內外主流大模型。百度智能云千帆也已經服務超過2萬家客戶,平臺月活企業數近萬家,覆蓋近500個場景。

例如,好未來基于百度智能云完成了大模型的訓練開發,顯著提升大模型效果;面壁科技在百度智能云上完成多個大模型的訓練和優化,保障了模型訓練的連續性,取得了良好的模型收斂效果。

同時,為了助力合作伙伴,百度智能云推出了國內首個大模型全鏈路生態支持體系,貼身圍繞生態伙伴、創始企業,用上大模型、用好大模型的需求,為處于不同成長階段的創新企業和開發者提供定向專屬支持。截止目前,已有金蝶、軟通動力、致遠互聯等超過500家的產業生態伙伴,和百度智能云一起在超過500個真實的產業場景里面進行研發測試。

除了基本盤業務強勁增長之外,百度正在用文心大模型和文心一言構建AI原生應用,徹底重構產品線,帶來全新增長動力。百度的一系列AI原生應用有文心一言、新搜索、新文庫等等。

在每個細分領域中,百度都有來自全球的競爭者,文心一言對標ChatGPT、智譜GLM等,新搜索則對標微軟Copilot。

在此前《財富》發布的首屆全球『財富人工智能創新者50強』榜單(Fortune 50 AI Innovators)之中,百度是唯一一家入選該榜單的中國企業。同樣入選該榜單的還有微軟、谷歌、OpenAI、Anthropic、谷歌DeepMind、Meta和英偉達等企業。

客觀而言,目前百度在多方面已經做到了國內企業頭部,依托百度獨到的戰略眼光,可以推測未來百度多項原生應用綜合起來的營收都將成為國內的天花板。

百度發家于搜索,對于搜索也十分看重。百度財報指出,搜索作為大模型重構的重要場景,目前每天已經有超過3億次的搜索需求,被生成式搜索滿足。

通過大語言模型與搜索的結合,這些需求可以被更加極致地滿足。在用戶精準問答需求上,搜索在首位能給出滿意答案的比例已經提升了近1倍。

新搜索體現了百度在大模型時代全新商業化路徑,“極致滿足”提高用戶滿意度和粘性,“推薦激發”激發新需求,“多輪互動”是商業變現方式,新搜索帶來收入增量。

百度智能云與一系列原生應用給百度帶來了強勁的發展動力,而另一方面,百度營銷旗下的輕舸、“擎舵”、品牌BOT等也在AI加持之下,則為百度在廣告方面帶來了巨大收益。

百度電話會議中,李彥宏表示,采用AI新功能的廣告商在第三季度平均實現了高個位數的轉化率增長。以IT專業教育公司達內教育為例,在使用新功能后,轉化率提升23.3%,ROI提升22.7%。

以“擎舵”為例,百度Q3財報顯示,擎舵AIGC營銷創意平臺2分鐘即可生成100條文案,5分鐘即可制作1支數字人口播視頻。某酒類客戶,此前因無專業團隊進行投放視頻生產,總投放視頻數量不足10條,平均月更新不到1條視頻。投放數字人后,優化師用不足1小時時間就制作了6條數字人視頻,目前每周定期更新5條視頻,轉化成本也大幅下降,平均消費對比投放前提升12%

所有這一切都體現了百度十分明顯的意圖:在這場角逐中,百度想讓AI開發者無論在選擇基礎模型還是應用工具鏈都把百度勾選為默認選項。

共同的恐懼,不同的走向

2023年下半年,大模型競爭已經逐漸白熱化,到達了路徑分流的階段。行業形成普遍共識:現如今的基礎大模型太多了,但真正產生生產力變革的爆款應用遲遲沒有出現。

在如今的大模型競爭中,最被人看好的除了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創業公司,更有已有多年產業基礎的互聯網大廠、如百度、阿里、華為等等。他們的共同特征是,都曾在上波互聯網浪潮之中借助商業模式的創新獲得了巨大紅利,也不約而同地抓住了此前的云計算風口。

如今面臨大模型帶來的新機遇,他們是被譽為最有希望的一批企業,只不過對于從天而降的大模型,他們發現無法用以往已獲得驗證的思維方式進行解題:

大模型的思路與云計算的思路不一樣,大模型的思路與互聯網的思路也不一樣。

首先是大模型思路與以往云計算思路之間的差異:

云計算比較容易理解,其實就把整個基礎設施給虛擬化,放到云上,然后用 API 去調度。這樣好處是對于客戶來說理解門檻低,易使用。而云計算成功的關鍵要素則是“算”,用通信網絡將大量零散算力資源進行打包、匯聚,再提供高可靠、高性能、低成本的數據處理和信息轉換服務。

對于AI的押注,一開始大家都在以云計算的思路籌謀算力的布局,而回過頭來,我們發現AI并不是光有算力就可以進行的游戲。算力只是其中的一環,可能會影響全局,但全局卻不能只有它。

這也折射去了第二個關鍵性問題,AI需要注重全局,與互聯網時代的打法其實也有差異。

拿典型的生產汽車舉例,互聯網其實不生產汽車本身,它只負責通過對資源再分配,優化行業生態鏈的生產關系。當一部汽車生產出來之后,互聯決定的是將汽車擺到哪個4S店里更合適,商場里放哪個品牌的汽車更能促進銷量,通過這些來優化供需關系,降低行業總成本,讓行業各參與方共同獲利。

但AI是生產力。利用AI技術造出了汽車專用、卡車專用、拖拉機專用等各式各樣的發動機。不同的發動機代表著不同的事業部門,也意味著需要不同的核心算法。此外,一個完整的AI閉環還需要的是把汽車造出來并賣出去,如果對實際需求預判不準,造出來的車能跑 100 公里,但實際應用需要500公里,這輛車就將報廢。

所以當大模型爆火,各家持續用互聯網的思路形式答題,只一味地炒概念,追逐同質化的技術,卻忽視產品應用與工程化能力。

此種情形之下,千篇一律的聊天demo,瘋狂生長的基礎模型也就不足為奇。

剛剛召開的西麗湖論壇上,李彥宏就指出,2023 年 6 月,中國的大模型數量是 79 個,而 2023 年 10 月就增長到了238 個,相當于中國的大模型數量在 4 個月內增長了 3 倍。

與井噴之勢的大模型相對立的是寥寥無幾的原生應用以及遲遲沒有商收落地的集體問題。

而隨著OpenAI持續的進化和升級,其它大模型所發展的方向和生存,不再是以模型基礎能力為主要考量,將會向更多復雜的因素延展。

在百度看來,AI原生應用便是最有可能的選項。

何為AI原生應用,李彥宏表示,如今的IT技術棧分成四層,底層是芯片層,在此之上是框架層,如百度的PaddlePaddle飛槳、Meta的PyTorch、谷歌的TensorFlow都是在這一層;

再上面一層是模型層,ChatGPT、文心大模型等都屬于模型層;最上面是應用層,以后AI時代的原生應用,都會基于大模型來進行開發。

百度深知,在第一代iPhone問世后,首先摔死的是那些看好移動互聯網的未來,卻用PC時代思路做業務的人,大模型時代也是如此,用戶不會為AI買單,而是為價值買單。在AI與價值之間,藏著的解題思路,在百度的財報表現中我們早已窺見一二。

放眼整個行業,具有先發優勢的互聯網大廠在大模型之上的打法各有不同。阿里現在結合云、電商場景,已經推出基于大模型的一些新服務或功能。電商的以文搜圖找產品、精準推薦、數字人直播、店鋪廣告物料生成和產品內容生成等流程上都有大模型和生成式 AI的影子。

字節旗下的火山沒有發布自己的通用大模型或者行業大模型,而是聚合了一批第三方生產商開發的大模型底座。向大模型生產商提供構建、訓練大模型基座所必須的算力和工具體系,并將這些生產商的大模型聚集到自己的 MaaS 平臺,供應給企業使用。

在他們之中,百度似乎是一個集大成者,他是十余年前最早布局AI的國內企業之一,所以無論是云與AI的結合還是對于MASS模式的深入布局,他早有考量;另一方面,他也是時時反省的思考者,早在2020年便提出云計算應該要考慮AI的影響;同樣,他也是如今最早的呼吁注重AI原生應用的清醒者。

早在上半年的中關村論壇之上,李彥宏就曾指出大模型將改變世界,百度要首先把全部產品用大模型重做一遍。

由此,我們也的確看到了百度正在步步為營,一方面押注自己,推出文心大模型,將既有產品線用 AI重構;

另一方面也將雞蛋均勻分布到「籃子」里。基于百度智能云的千帆大模型平臺,百度試圖搭建 AI 時代的 App Store,擴大命中「殺手級應用」的概率。

然而多方面押注和專攻一方所需要的資源與財力畢竟不是一個量級。此外,ALL IN 哲學曾為孫正義帶來過阿里巴巴、雅虎等頂級投資神話,卻也有愿景基金和軟銀集團的財務狀況的不斷惡化。

百度能否完美命中殺手級應用,還需要交給時間來驗證。

但從思想上,百度或許早已想好了接招。

早在多年前,李彥宏就已決定了ALL IN AI,于百度而言,再多的聲音似乎都無法阻擋對于AI的追求,從前是,現在是,往后也將如此。

(本文作者長期關注大模型領域行業趨勢與動態,歡迎添加作者微信lionceau2046,互通有無。)

Q3凈利潤大漲23%,李彥宏的 AI 解題思路似乎押對了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