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科技VS創投資本思維盛宴開啟!精彩亮點搶先看
11月21日,2023年“科技引領·共創未來”科技與資本融合發展會議在安徽省合肥市成功舉辦。會議由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國科控股”)與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建投證券”)共同主辦。
安徽省省長王清憲在致辭中指出,要把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好結合起來,持續深化科技、產業與資本的合作,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安徽愿意成為全國科技、產業與資本開展融合對接的“試驗場”,希望更多的投資家、企業家充分把握安徽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廣闊機遇,在科技成果轉化、新興產業發展、產業創投基金、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形成更多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創新實踐。
圍繞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務科技,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建華在致辭中分享了三方面觀點。他認為,一是要推動現有的科技金融資源協同聯動、優化供給,構建多元化激勵式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國科控股近年來做了一些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的搭建的嘗試,得到了各類機構的大力支持。期待更多的機構能夠共同加盟這個平臺,為科創企業提供更加成熟高效的科技金融服務。
二是要充分發揮創業投資基金在科創投資中的引領作用,推動資本要素向早中期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集聚,要更多聚焦在硬、卡、替領域,加大投資力度和強度,真正提升科技創新的整體效能。
三是希望進一步發揮產業資本協助科技創新的作用。只有著力推動“科技—產業—金融”真正實現良性循環,才能更好地促進科技和資本的高度融合,為“卡脖子”問題的解決提供系統方案,更好更快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
中信建投證券黨委委員、執委會委員鄒迎光在致辭中表示,伴隨著經濟復蘇的進程,新老經濟的動能切換成為重要特征,以科技創新為導向的眾多優秀企業奮發圖強,在自主可控和國際領先的道路上取得長足的進步。這將為中國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實現“資本服務科技、資本賦能科技”既是下一階段我國資本市場運作的核心與重點,也是資本市場從業者的責任和使命。推動科技與資本的融合發展,需要高科技與強資本的雙向奔赴。
智慧碰撞共議“科技-產業-金融”融合新機遇
在大會的主旨演講環節,各專家學者圍繞信息光電子、算力芯片、數字經濟、認知大模型等前沿領域進行了精彩分享。
祝寧華認為,芯片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集成電路,即電芯片,另一類是光芯片,即以光作為載波的技術?,F在任何一個領域都離不開光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解決了高速率信息系統中信號產生、放大、傳輸、處理等問題。經過各方的努力,近十年來,中國光電子技術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對于光電子的應用,中國目前在寬帶通信網絡、衛星組網、智能感知等方面有望實現超越。祝寧華認為,光電子未來發展方向是光電融合集成,突破速率、功耗、智能化瓶頸,光電融合集成的意義在于能夠解決光電子和微電子的發展瓶頸,取長補短,凸顯優勢?!肮怆娂勺屖澜缰咀冃。俾室搽S之提高,光電融合使心的世界變大,也就是功能更強,性能更優!” 祝寧華總結稱。
從投資的角度,祝寧華認為,未來有兩個領域值得關注,一方面是芯片及其封裝技術,芯片和封裝技術能夠解決“卡脖子”問題,批量生產,享受優惠政策,獲取利潤,其面臨的風險是技術進步快,研發周期長,盈利窗口期小,產業鏈長,單一產品難持續發展,同時,中低端產品技術已經突破,中國市場巨大,但產能不足。另一方面是研發平臺和系統集成。由于市場規模小、芯片品種多、批量小,基于研發生產平臺與用戶捆綁研發,能夠實現需求與應用匹配。
毛偉在主題演講中表示,網絡基礎設施作為數字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數字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網絡關鍵基礎資源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網絡根基。域名系統作為互聯網關鍵基礎設施,是互聯網的流量入口和智能導航系統。在外在需求與內在技術升級的驅動下,域名系統當前迎來發展機遇,例如構建數字金融需要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中的深化應用,但這些技術的深化應用是離不開強有力的DNS的支撐。域名系統目前面臨著來自國際因素、網絡攻擊以及意識不足等方面的安全挑戰。
為了應對斷根、斷服、斷供三斷挑戰,以及迎接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升級和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兩大機遇,我們要發展下一代DNS、重塑網絡根基。下一代DNS將從互聯網導航系統發展成為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網絡根基,向下對接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升級,向上更好地支撐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發展。
毛偉坦言,下一代域名系統需要從安全與發展出發筑牢數字經濟重要網絡根基,既要能任職國際互聯網機構,掌握更多話語權,也要能夠引領技術標準,做出中國貢獻。需求牽引技術進步,把中國的網絡問題解決了、把中國客戶的市場需求滿足了,就能夠引領世界,實現全球領先。所以,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做到下一代DNS系統既是自主可控的,也是全球領先的。
唐志敏從算力及其形式、算力芯片的發展等問題入手,全面闡述了算力與芯片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他指出,算力是指利用可接受的資源、在可接受的時間內,完成某種計算任務的能力。發展數字經濟的關鍵是促進數據要素的流通,合法合規前提下的數據要素流通,需要新算力的支持,通過隱私計算、機密計算,實現“可用不可見、可算不可得”。
唐志敏表示,國內算力存在優化不足,軟件并行度不夠,負載分配不均勻,內存帶寬存在瓶頸等各種問題。只有打破硬件和軟件之間的隔閡,在軟件棧各層次進行優化才會更好的解決問題。軟件棧越往上,抽象程度越高,對硬件效率的損失越大?,F代超算系統雖然LINPACK等測試程序的效率很高,但大部分真實應用的效率都較為一般,AI算力系統的效率也不例外。如能通過全棧優化,提高實際應用軟件的運行效率,則利用峰值性能稍低的芯片,也能獲得世界領先的應用性能,還可能大大降低算力中心的能耗。同時,通過利用中國的人口優勢,加強相關的培訓與教育工作,把人力資源的優勢轉變成人才資源的優勢,將算力芯片的優化工作做好才是核心關鍵。
科大訊飛創始人、董事長劉慶峰認為,認知大模型的“智能涌現”帶來了解決人類剛需的全新機遇,星火認知大模型生態蓬勃發展,能夠助力創新創業,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
例如,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客服,解決了傳統智能客服復雜意圖理解能力弱、運營工作量大等問題,結合大模型技術,企業能夠全面提升信貸審批過程中各環節的業務智能化程度,基于大模型打造的行政助手具備多模態交互、情緒質檢、話題分析等場景應用能力。
星火大模型可以實現文本生成、語言理解、知識問答、邏輯推理等功能,星火大模型發布至今,開放平臺新增開發者團隊數超148萬,累計達558萬,星火大模型直接的開發者數量超25萬,其中企業級用戶超15萬,個人開發者超10萬。9月5日,星火大模型對全民進行了開放使用,到現在為止用戶數突破了1200萬,信息、互聯網、科研、教育、市場和新媒體等構成星火大模型的核心使用場景,占比超50%。
劉慶峰介紹,科大訊飛與華為近期聯合發布了“飛星一號”,為首個可支持萬億浮點參數大模型訓練的全國產算力平臺?;凇帮w星一號”,對標GPT-4的更大參數規模的星火大模型已經啟動訓練。未來,國產大模型要在算力安全、內容資源上持續努力,用人工智能解放生產力,釋放想象力的時代很快就會到來。
產業分享共話“算力與應用”前沿新趨勢
在AI飛速發展背后,社會各界對于AI涉及到的“技術和安全”這一問題頗為關注。中國科傳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胡華強,中科星圖副董事長、總經理邵宗有認為,這是人工智能的發展和人類對這種發展掌控力之間的賽跑。技術與安全的平衡需要更加強大的算力和研發的團隊,隨著算力的規范、算力的進一步增強以及算法進一步的精細化,這些問題能夠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同時,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具有較強的泛化能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會隨著算法精度提升增添更多豐富的應用場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具有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對于未來算力的增長空間,中科曙光高級副總裁任京暘認為,總體來看,算力增長空間非常大,目前還看不到“天花板”,因為它是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而發展的。但也要看到,其中還伴隨著結構性問題,算力包括通用算力、智能算力、新興算力等,從近幾年的趨勢來看,傳統算力的提升空間不會太快,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與超算力之間的融合還會有大幅度的成長空間。
寒武紀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劉道福則認為,最近幾年算力必然會迎來迅速增長。2023年增長最快的是大模型訓練,預計明后年會是大模型推理的爆發期。大模型時代大家都統一使用了Transformer的結構,算子種類和數量及變種相比CNN時代大幅減少,國際巨頭的生態積累會相對減弱,所以給其他廠商帶來了新的機遇。長期來看,雖然新興的企業仍面臨生態障礙,但在大模型時代這一問題會慢慢解決。
在應用方面,胡華強從AI應用于出版行業分享了自己的見解。AI大模型與出版業的融合較快,從出版社的角度來講,出版社一直在努力擁抱技術賦能。從圖書生產、期刊生產向數據生產轉變,數據生產的基礎實際是與技術的結合,從而產生不同的應用場景、產品形態。他認為,這種發展是革命性的,對整個出版行業的發展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胡華強指出,整個出版業與AI的結合正處于摸索階段,國內出版社正在努力追趕。
展望2024年AI人工智能行業發展,中科曙光高級副總裁任京暘表示,未來算力越來越便宜、大模型越來越少、應用越來越多。胡華強認為,出版行業過去十年的轉型是內容生產的數據化和平臺化的轉型,在AI時代的背景下,出版行業的智能化應會再上一個臺階。
劉道福表示,展望未來,AI大模型應用大的機會在一些新的需求或者商業生態,而不僅僅是原有應用或需求的+AI。
邵宗有指出,2024年利用大模型泛化的技術一方面降低空天信息能力與老百姓交互的門檻,另一方面把空天信息的數據泛化成知識和決策,將專業數據轉化成通用數據,讓技術走向尋常百姓家,實現雙向奔赴。
龍芯中科董事會秘書、總裁助理李曉鈺認為,未來算力在應用上更重要的是平臺化,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做大模型,如何建設好大模型生態的平臺,擴大生態環境,將這些大模型統一到一個計算平臺上,是未來需要處理的課題。此外,AI的應用需要落地在真正促進社會生產力提升的領域,以實推虛,以虛促實,虛實結合,才能真解決問題、解決真問題。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