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S新隱私風波,律師:平臺使用用戶文檔需考慮場景和脫敏
金山旗下的WPS又出隱私風波。
11月16日,金山辦公宣布旗下具備大語言模型能力的人工智能辦公應用WPS AI開啟公測,據官方介紹,WPS具有文字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智能翻譯、智能搜索、文檔智能分析等功能。
然而,就在公測前一天,WPS更新了隱私政策,正是這一隱私政策引發眾議。這版隱私政策提到,“為提升您使用我們提供的包括但不限于在線文檔美化、在線PPT美化、在線表格美化的AI功能的準確性,我們將對您主動上傳的文檔材料,在采取脫敏處理后作為AI訓練的基礎材料使用,同時請您放心,我們將采取嚴格的安全措施和技術手段對該資料進行去標識化處理,以降低其他組織或個人通過去標識化處理后的個人信息識別到您的風險、保護您的個人信息”。
對此,11月18日23:30,WPS在官方微博回應,除了向用戶致歉之外,也承諾此后文檔不會被用于AI訓練目的。新版隱私政策寫道,“當您使用我們目前所提供的在線預覽、編輯、多人在線協同編輯、文檔分享、文檔實時保存至云端等需要在云端實現的功能及后續推出依托于云的服務時,需要您在聯網狀態下、登錄賬號后將相關文檔材料主動上傳(包括您手動上傳及/或主動開啟的自動上傳)至云端,我們將基于為您提供前述云服務,所必要收集您上傳至云端文檔及文檔信息(包括文檔類型、大小、頁數、修改時間、文檔權限、存放位置)。請您放心,您使用在線服務過程中主動上傳至云端的文檔內容數據,我們僅以為您提供相關服務之目進行處理,不會用于任何與該服務無關的場景、目的。”
對此,中國互聯網協會法工委副秘書長胡鋼認為,WPS無權使用用戶文檔內容進行訓練。他指出,用戶上傳文檔的主要目的是在線存儲及管理文檔。文檔可能涉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隱私權及個人信息權利等人格權利,也可能涉及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等知識產權等,也涉及相應的數據權利等。未經用戶明確授權或同意,相關經營者不得使用文檔,無論是否“脫敏”或“去標識化”。
而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王琮瑋認為,用戶使用WPS的目的并非為了幫助平臺進行訓練。而應當脫敏的信息也需要進一步界定,除了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等,日記、個人記錄也屬于個人信息的一部分。
“現在很多法律AI產品也有這樣的問題,它們通過人工智能解答法律問題,但是與此同時,也把用戶的數據都收集起來了,然后建模,再形成海量的答案。關于這個問題我們也在探討。”王琮瑋指出,目前AI產品數據的收集權限仍是業內在討論的問題。她認為,在平臺方收集用戶數據時,應單獨征得用戶的知情同意,而非僅僅在用戶協議或隱私中提及。
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聯合創始人麻策同樣向南都記者指出,平臺方是否有權使用用戶數據進行訓練,需要基于用戶數據的類型及場景來判斷。
他認為,當用戶數據涉及知識產權且屬于公開發表場景時,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尊重知識產權,但從實踐來看,基于AI本身創新及戰略發展福祉考慮,全球諸多國家均要求版權須讓步于人工智能,以便于人工智能能夠利用文本和數據挖掘 (TDM)發展創新,屬于知識產權的合理利用。
此外,當用戶數據涉及個人信息數據且公開時,原則上利用該類數據進行訓練應當首先被視為合理處理,且不得將訓練結果關聯至特定用戶,且當個人提出拒絕時仍可拒絕處理。當用戶數據本身為非公開數據時,除非取得用戶的明確授權,否則平臺不得用于AI預訓練數據,否則極易可能侵犯用戶的自主選擇及知情權利,并可能侵害用戶的隱私權利。
而針對WPS 回應,有用戶表示不信任與擔憂,指出由于大模型的特性,即使平臺使用了用戶數據,可能用戶也無從得知。對此,麻策認為這種擔憂并無道理。大部分用戶確實無法感知大模型預訓練數據是否包括自身數據,但也同樣無證據證明這類數據的處理本身已經對用戶產生直接明顯的權益侵擾,比如生成內容中對特定用戶進行詆毀或歧視。
“大數據時代,用戶的數據權益本身不是絕對保護的權益,需要和社會、經濟、技術及企業發展權益之間找到平衡點。”他表示。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