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川觀新聞首席內容官鐘莉,如何運用AICG助力新聞跑快一分鐘?|融媒新十年
11月20日訊(記者 孫煜)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重要指示的十周年。十年間,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革。在媒體融合即將邁入下一個十年的當下,鯨平臺推出《融媒新十年》系列報道,致力于找尋來自學界、業界的第一手信息,探討有關傳媒業未來的發展機遇。
9月15日,川觀新聞10.0版本上線,聚焦“智能化、視頻化、社交化”三大方向,重構內容體系,開啟沉浸式智能社交傳播新征程。
川觀新聞運用AIGC重塑內容生產流程的具體實踐是怎樣的?國內最大數字記者矩陣的應用場景有哪些?“全媒體技術中心”主要從事怎樣的工作?
本期,|鯨平臺對話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編委、川觀新聞首席內容官鐘莉,探討AIGC時代,媒體和記者如何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以下為對話實錄:
一、用AIGC重塑內容生產流程鯨平臺:川觀新聞提到要用AIGC重塑內容生產流程、提升生產效率。目前的實踐情況是怎樣的?
鐘莉:從集團總編輯李鵬最早提出智媒體建設至今,我們的媒體技術探索一直不停。近年來,川觀新聞在AIGC這一賽道上花費了比較大的力氣,重點關注AI場景的應用、AI對話交互、AI文本生成等領域。
AI文本生成方面,目前AIGC已深度應用于文章摘要和文章標簽的生成。從而實現快速、準確的從大量文本中提取關鍵信息,并生成簡潔、易懂的摘要。
智能交互問答方面,小觀數字人在客戶端的交互服務能力實現了深度進化,躍升為更懂用戶的“小觀智能助手”。
數字記者內容生產方面,推出數字記者矩陣,為40個真人記者制作數字分身并通過AIGC的方式實現常態化的視頻內容生產,結合C視頻內容戰略,充分發揮其多線程播報的優勢。
AIGC的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川觀新聞視覺化產品的生成效率、豐富了新聞報道形式、加速了數字化轉型進程。未來,我們希望構建集多模態理解、內容生成、智能交互于一體的智能化內容創作能力。
鯨平臺:川觀新聞10.0版本上線以來,已經有兩批、40名數字記者上崗,這些數字記者的運用場景是怎樣的?
鐘莉:數字記者在視頻化欄目中有著很多成熟的運用。一方面,這些數字記者是真人記者的數字化分身,想象一種場景,真人記者在前線實地采訪、數字記者在后臺出鏡解讀。幫助記者擺脫時間、地點、人力的限制,從而達到穩定持續的內容輸出。
另一方面,數字記者打破了傳統的視頻生產方式,不再需要布景、妝造、燈光、攝像、剪輯,只需要輸入一段文本或語音,5分鐘即可生成一段3分鐘的視頻播報新聞,相較傳統意義的視頻拍攝,節省了至少1個小時以上的拍攝時間。
從實踐中來看,目前機器合成的語音還是有比較重的機器音,缺少情感,跟真人的音色對比有較大差距,而通用的語音庫與記者真人出境的時候差別又太大,不利于IP打造,因此我們在積極的探索,嘗試對記者的聲音進行采樣,訓練出記者本人有一定情感化的音色,從而進一步提高視頻內容的生產效率。
鯨平臺:去年川觀新聞9.0版本上線的時候,我們推出了“小觀”智能助手,目前應用情況如何?
鐘莉:數字記者小觀是川報首位元宇宙數字記者,已多次參與重大報道策劃,有效地實現了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無縫交互,有效賦能創新表達。此外,小觀有自己的固定欄目“小觀看天”,每天更新一次,實現了常態化的欄目更新,也受到了用戶的喜歡,近幾個月的視頻欄目觀看時長TOP10里面,小觀看天占到2條左右。
鯨平臺:四川日報全媒體的組織架構是怎樣的?
鐘莉:四川日報全媒體現有12個中心,整合時政、經濟、區域、文化等優勢采訪力量和資源的基礎上,分別設立全媒時政新聞中心、全媒經濟新聞中心、全媒區域中心和全媒文體新聞中心;強化黨媒評論理論和川觀智庫,設立全媒評論理論中心(川觀智庫);突出視覺和技術的支撐引領作用,設立全媒視覺中心和全媒技術中心;做強兩大編輯部,即新媒體編輯中心和四川日報出版中心;強化用戶、內容、產品和品牌運營,新設立新媒體運營中心;此外,還有營銷中心和行管中心。
鯨平臺: “新媒體運營中心”主要負責哪方面的工作呢?
鐘莉:新媒體運營中心不承擔內容生產的任務,主要從事新媒體的品牌、用戶、平臺以及產品的運營。例如:“C視頻”整體是一個產品性的、平臺性的產品。運營中心,就要負責我們“C視頻”從最初的戰略推出、品牌的影響力、各個渠道的分發、與粉絲的互動等等。
鯨平臺:“全媒體技術中心”是怎樣的,主要從事怎樣的工作?
鐘莉:我們專門有一個四川日報全媒體技術中心,這個技術中心緊密對接封面科技的開發團隊。另外,全媒體技術中心需要承擔一個“孵化器”的功能,我們正在建設“全媒體技術與傳播認知實驗室”,數字記者的孵化就是在這個實驗室里面。此外,技術中心和各大科研機構、技術公司、高等院校緊密合作,基于媒體的技術運用開展課題研究,加速形成在媒體融合領域有特色的重大原創成果。
三、媒體和記者核心競爭力的構建鯨平臺:人工智能時代,媒體和記者如何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鐘莉:媒體在全面深融、換道賽跑的過程中,只有解決在人機協同中遇到的問題、強化我們的核心競爭力、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求得更好的發展。
對記者來說,人工智能有助于輔助記者進行內容生產、是一種打通傳播渠道的工具,應當學習把技術作為我們采編工作的一種工具型的支撐。
對媒體機構而言,正如集團總編輯李鵬常提到的,對主流媒體而言,有兩個能力是需要鍛造的。首先,是我們的議程設置能力,包括在熱點事件當中發聲定調、在敏感事件當中引導有力、在突發事件當中抵達現場等等的一系列正面敘事的能力。其次,是創新創造能力,特別是科技創新帶來的新質生產力,包括我們智能化、視頻化、智庫化的轉型。人只要在任何環境、任何時代當中,都處于一個中心引領的位置,處于一個驅動引擎的位置,我們就不會被機器所替代。
鯨平臺:您如何看待媒體融合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鐘莉:我覺得對媒體來說,最大的挑戰是“生活場景”的挑戰,你在用戶日常的“生活場景”中,能夠有多大的占有率。或者說,你還能不能出現在用戶的生活場景中。
最大的機遇是技術的演進,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催生我們傳播領域社會形態的變化,傳播結構、傳播模態的變化。在這個變化中,如果擁抱變化,可能會鍛造出我們新的核心競爭力。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