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巴以沖突:程序或定生死,以軍用人工智能參戰

巴以沖突:程序或定生死,以軍用人工智能參戰

新火種    2023-11-22

據新華網消息,在持續發酵的新一輪巴以沖突中,以色列軍方對人工智能的使用,充分展現了高科技對現代戰爭的巨大影響。由人工智能驅動的自動駕駛、網絡輿情戰、情報收集分析和自主武器系統等顯著增強了以色列軍隊的作戰能力,同時也引發國際社會對新技術應用監管不足導致可怕后果的嚴重擔憂。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15日,巴以沖突持續,加沙地帶遭以軍空襲,冒出滾滾濃煙。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15日,巴以沖突持續,加沙地帶遭以軍空襲,冒出滾滾濃煙。

生活在監控系統下的巴勒斯坦人

自10月7日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以色列國防軍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打擊了加沙地帶1.1萬多個目標,一天內就發現并摧毀了150個隧道。與過去不同的是,90%的目標是實時生成并被打擊的,這要歸功于“人工智能和數百名以色列國防軍情報官員的共同努力”。他們正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識別和打擊哈馬斯目標,并在10月下旬以色列地面行動開始后確定了大約1200個哈馬斯的新目標。

以色列三大情報機構之一的摩薩德,它可以直接向以色列總理辦公室匯報。

多年來,以色列政府一直對生活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數百萬巴勒斯坦人進行持續監控。通過復雜的高科技基礎設施,以色列收集并分析來自無人機、閉路電視錄像、衛星圖像、電子信號、網絡通信等數據,并輸入到其人工智能模型中,進行算法訓練。以色列在過去幾年中通過使用一種名為“藍狼”的面部識別技術加強了對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的監視。以軍建立了“巴勒斯坦人臉譜”,即巴勒斯坦人信息數據庫,鼓勵士兵為數據庫拍攝巴勒斯坦人照片以充實數據庫。

當地時間2023年10月15日,約旦河西岸和以色列之間的隔離墻,靠近拉馬拉的居民樓。

當地時間2023年10月15日,拉馬拉,約旦河西岸和以色列之間的隔離墻。

生活在監控系統下的巴勒斯坦人

此外,以色列廣泛使用軍用無人機和氣球從空中監視巴勒斯坦人,收集相關數據??梢哉f,巴勒斯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何時上班到消耗多少食物,都變成了數據,被輸送到以色列數據中心。國際特赦組織今年5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以國防軍越來越多地利用先進的面部識別技術來追蹤約旦河西岸希伯倫地區和東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的行動。

“紅狼”的監控系統被部署在城市各個地方

“紅狼”的監控系統來指導士兵放行、問訊或逮捕

在長達82頁的報告中,國際特赦組織說,2022年以來,一款被稱為“紅狼”的監控系統被部署在各個檢查站用以掃描巴勒斯坦人的面部。該軟件會使用綠色、黃色和紅色的顏色編碼系統來指導士兵放行、問訊或逮捕。 “紅狼”與“藍狼”數據庫相連,用以追蹤每一個巴勒斯坦人。此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版本“白狼”,用以監控在猶太人定居點工作的巴勒斯坦工人。

人工智能在巴以沖突中的作用

2021年5月,人工智能曾在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沖突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以軍在那次沖突中使用大量人工智能制導無人機和超級計算來梳理數據并識別加沙地帶的新目標,甚至將其稱為 “第一次人工智能戰爭”。

以色列國防軍設置了專門從事代碼解密和信號情報工作的單位

以國防軍一個專門從事代碼解密和信號情報工作的單位創建了多種算法,綜合衛星成像、監控攝像和人力情報等多種數據來確定目標,然后將其傳回指揮部,供指揮部進行決策。自那以來,人工智能開始在以色列軍事領域全面應用。以國防軍的目標是將人工智能系統地納入整個軍隊,而不僅僅是應用一些使用人工智能的系統。

在本輪巴以沖突發生前幾個月,以國防軍已經開始“利用人工智能來選擇空襲目標并組織戰時后勤”。國防軍采用人工智能推薦系統來選擇空中轟炸目標,并使用另一種模型來快速組織隨后的打擊。以國防軍將第二個系統稱為“fire factory”,它使用軍方批準打擊目標的有關數據計算彈藥裝載量,對數千個目標進行優先級排序并將其分配給飛機和無人機,并提出時間表。

以國防軍已經開始“利用人工智能來選擇空襲目標并組織戰時后勤”

在“第一次人工智能戰爭”中,以軍使用大量小型無人機來定位、識別和攻擊哈馬斯武裝人員,這被認為是無人機群首次用于戰斗。無人機群是一個使用人工智能自行飛行的單一網絡實體,可以覆蓋大片區域并持續執行任務,只需要一個操作員就能將其引導至目標。無人機群的獨特之處在于其自主性,在某些情況下,所有飛機都平等工作,而在其他情況下,某些無人機具有更強的計算機處理能力,充當其余飛機的指揮官。在另外一項人工智能應用中,以軍方在加沙地帶南部部署了四軸飛行器無人機,每個設備都監視著一塊特定的土地。當檢測到火箭或迫擊炮發射時,地面部隊就會對來源處發動攻擊。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13日,以色列斯代羅特,一架以色列無人機飛越加沙地帶北部。

這些人工智能技術都在本輪巴以沖突中再次得到運用。在本輪巴以沖突的持續地面攻勢中,以軍正在使用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工具“快速準確地生成可靠的目標”。其他新工具也首次被使用,以便能夠立即向加沙地帶的地面部隊提供有關打擊目標的最新信息。以軍5日發表聲明說,自在加沙地帶開展地面進攻以來,以軍已襲擊了2500多個屬于巴勒斯坦武裝組織的目標。

“巴拉克”坦克

另外,以色列國防部在今年9月推出了名為“巴拉克”的新版梅卡瓦4主戰坦克,它配備人工智能、傳感器、雷達和小型攝像機平臺,其系統通過360度周邊觀測技術揭示敵方位置并為戰場上的作戰部隊提供目標。早在2017年, “巴拉克”已經被設計為一款“智能坦克”,擁有數十個傳感器來識別敵人并攻擊。

人工智能技術的局限性在沖突中凸顯

以色列在軍事方面大量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但這些技術在10月7日哈馬斯發動襲擊時也暴露了其局限性,凸顯過度依賴高科技并不可靠。

當地時間2021年12月7日,以色列經過3年多施工,巴勒斯坦加沙地帶的“智能”隔離墻修建完成。

以色列在加沙邊境建立了一道“智能”隔離墻,全長60余公里,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沿隔離墻安裝有數百個攝像頭、雷達系統和傳感設備。隔離墻還延伸至海上,配備有偵測海上越境人員的系統和可遠程控制的武器系統。該隔離墻耗時多年,于2021年12月修建完成,使用超過14萬噸鋼鐵。時任以國防部長甘茨當時表示,沿加沙地帶的隔離墻是一個“創新型的高科技項目”,能夠為以色列南部居民提供安全感,有助于該地區的發展和繁榮。

當地時間2021年12月7日,以色列埃雷茲,以色列國防部長甘茨和其他官員視察了加沙地帶邊境“智能”隔離墻。

然而,哈馬斯的突襲讓“智能”隔離墻看上去似乎不堪一擊。從已有信息看,有些哈馬斯武裝人員在以軍戒備較少的地點直接使用推土機推平了“智能”隔離墻,有些哈馬斯武裝人員使用船只和滑翔傘進入以色列,部分“智能”隔離墻的觀測塔和通信基礎設施被炸。以國防軍后來稱,“智能”隔離墻有29個點被破壞。以色列著名的“鐵穹”系統一度被全世界譽為神話。的確,它在攔截較少火箭彈來襲的情況下運行良好。不過,當哈馬斯武裝人員在幾分鐘內發射數千枚火箭彈時,它的局限性暴露無遺。

當地時間2023年10月20日,以色列南部阿什凱隆,“鐵穹”反導彈系統攔截從加沙地帶發射的火箭彈。

同時,對高科技的濫用也引發國際社會擔憂。有觀點認為,以色列軍事領域人工智能應用的不斷升級,展現了其向更完全自主武器發展的趨勢。而將瞄準系統交給人工智能存在固有風險,所謂半自主人工智能系統可能會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按照程序自主決策。到那時,計算程序將決定巴勒斯坦人的生死。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