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OpenAI的雙重悖論

OpenAI的雙重悖論

21世紀經濟報道    2023-11-22

  21世紀產業研究院研究員孔海麗

  作為估值860億美元、絕對明星的獨角獸科技企業,OpenAI開發的GPT-4幾乎無所不能,但現在這家公司卻被自己設計的難題絆住了。

  圍繞其前CEO的去留,從美國時間17號開始,OpenAI無疑貢獻了年度最戲劇化的宮斗劇,刀光劍影、明爭暗斗,忠誠與背叛多次反轉,我們圍觀群眾吃瓜吃得目瞪口呆又津津有味。

  但無論最終Sam Altman留下還是離開,站在財經的角度看,從本質上來講,OpenAI的股權結構和治理制度決定了今天的故事絕非偶然。

  OpenAI是一家頂尖的創新企業,它的股權結構和治理制度也是創新的。這種設計無疑是一種大膽探索,但它早已暗嵌的雙重悖論,正在生長成一個巨大的Sphinx謎團:總有一天會絆住自己。

  第一重悖論:創始人不持股,大股東在董事會沒有席位

  根據公開信息,Altman作為公司創始人、(前)CEO,卻不持有公司股份,這在全球知名公司里是非常罕見的。

  一定程度上這與該公司成立的初衷有關。OpenAI創建之初,是以非營利組織定位的。直到今天,其官網一直聲稱它的目標是“確保人工智能造福全人類”。

  這無疑是一個極其長期主義的目標。

  OpenAI最初的啟動資金,是由企業家們捐贈,包括Altman本人,也包括馬斯克的1億美元。但3年后,馬斯克表現出了強烈的掌控欲,被管理層拒絕后離開了公司,他承諾的后續10億美元捐贈也沒了后文。

  今年以來,我國科技公司的一大熱潮,就是“亮出你的大模型”。而真正的大模型,尤其是通用大模型的研發、訓練,是極其燒錢的。

  金主馬斯克甩手而去后, Altman在2019年的一大任務就是找錢。為此,他在母公司OpenAI Inc.之下,成立了子公司OpenAI global,以尋求融資。當年,微軟給OpenAI global投了10億美元。

  去年11月,ChatGPT橫空出世,震驚四方,公司的估值也迅速飚升。今年初,微軟又給OpenAI global投了100億美元,其時估值達290億美元。

  母公司是非營利組織,子公司卻是按照營利公司來設計和運行的,這就是人們今天稱OpenAI是一家混合體公司的原因。

  雖然微軟的投資換取了OpenAI global高達49%的股份,但是,它在OpenAI董事會沒有席位。這在全球知名公司里也是極其罕見的。

  OpenAI董事會6個席位里,內部成員有3個,分別是董事會主席、CEO和首席科學家;外部獨立董事3個,沒有一個是來自投資者的代表,是名副其實的獨立的董事——這種成員結構,完美呼應了OpenAI作為非營利組織的構想。

  目前的公司治理結構正是Altman自己主導設計的。一方面,董事會擁有任免CEO的權力,但包括Altman在內,董事會成員不持有母公司股份,OpenAI理論上不存在淪為內部人控制的公司的危險;另一方面,投資者是子公司(也是母公司的運營主體)的大股東,卻在公司董事會沒有席位,做到了與經營隔離,僅僅是戰略投資者。

  在ChatGPT的輸出文本中,也強調了OpenAI的股權結構設置,是出于保護初始愿景不受投資者限制的目的。

  這看起來是通往“確保人工智能造福全人類”最好的詮釋。

  但常識告訴我們,從來沒有什么完美,也沒有完美的公司。當OpenAI首席科學家、聯合創始人Ilya Sutskever聯手3名外部董事將公司的董事會主席和CEO都驅逐出去的時候,可能包括被驅逐的人和其他大眾,才發現,這樣的公司架構隱含了多大的不可控。

  雖然“掄錘子的人”Ilya Sutskever后來反悔了,但他劇烈且冒險的行動揭開了OpenAI在公司治理設計方面內嵌的BUG或短板。

  所以問題來了,無論是因為員工集體辭職威脅還是外部投資者壓力,如果(3+1或其他形式主導的)董事會任免CEO的權力遭到挑戰甚至否定,OpenAI是否終將淪為內部人控制的公司?而大股東進入董事會作為制衡力量,是否可行?

  第二重悖論:發展與安全、商業與倫理

  雖然我們從公開信息看到,硅谷一批資深AI科學家總認為Altman不懂人工智能技術,不能算是一位合格的CEO,但僅從過去一年來的表現看,實事求是地說,Altman是一位優秀的甚至卓越的CEO。

  從外部看,是他將人工智能新浪潮抬升到了一場接近全球產業革命的高度;從內部看,是他將公司的估值拉到了令人艷羨的高度,今年之內就翻了3倍,同時還在為員工股份尋求融資;從短期收益看,公司今年將產生十幾億美元的收入,明年則有數十億美元的收入。

  但問題就在這里:他跑得太快了。

  電視劇有句臺詞:凡是錢能辦到的事都是小事。因為做生意,都是基于利益交換。但如果涉及公司戰略方向和價值觀,這樣的分歧和沖突,往往無法妥協。

  正如前文所述,OpenAI有一個崇高目標,幾位創始人和捐贈者是帶著理想主義創立了公司。但早在9年前僅僅29歲就成為硅谷第一梯隊加速器YC 總裁的Sam Altman,不僅僅擁有理想主義。根據媒體披露的最新消息,Altman前段時間正四處游說,希望拿到巨額融資,準備投資一個全新的芯片項目,對抗英偉達,可謂野心勃勃。

  從公司組建起,OpenAI另一個重要的平衡力量,是強調人工智能的安全可控。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是其中的代表。他作為聯合創始人加入OpenAI的主要目的就是,當人工智能發展到通用人工智能(GAI)的節點時,它必須是絕對置于人類的控制之下,而不是相反。他用的詞叫做“超級對齊”。

  OpenAI董事、問答網站Quora的首席執行官Adam D'Angelo說,“如果該組織( OpenAI)成為五大科技公司之一,就不會產生任何結果。”意思是,他們不希望OpenAI成為第五大科技公司,而應牢牢守住“‘確保人工智能造福全人類’宗旨的非營利組織”這一定位。

  客觀地說,去年11月以來,在Altman的帶領下,OpenAI與所有營利性公司一樣,在商業化的路上不停狂奔,像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實現盈利。

  馬斯克此前曾在推文中吐槽,OpenAI初創時是一個開源、非營利性質的公司(這就是為什么我將其命名為“OpenAI”),以作為對抗谷歌的力量,但現在它已經成為一個閉源、微軟有效控制的、利潤最大化的營利性公司。

  11月7日OpenAI開放者全球大會上,Altman的作為徹底激怒了另一股平衡力量。他推出的GPT商店和收入分享計劃,劍指商業盈利。

  OpenAI這次人事地震,基本可以排除利益動機為主的陰謀論。指責Altman溝通“不坦誠”,只是優雅的借口,事實上,雙方在價值理念上的矛盾已不可調和。

  Ilya Sutskever前不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ChatGPT可能已經具備了某種程度的意識和智能”。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警告:人工智能的安全可控和倫理規范,應該上升到更重要的位置。

  好消息是,OpenAI在這一輪的人工智能新潮中,做到了絕對領先,暫時歇一歇也無妨;壞消息是,如果聽任Altman帶領一批全球最優秀的人工智能專家加入微軟,OpenAI就為自己制造了一個最強勁的對手。

  而無論Altman回歸與否,OpenAI都要回答:是先停下來,找到應對已有“意識”的ChatGPT的解決方案,確保它完全置于人類的控制之下,再研發新產品、尋求發展;還是回到原有軌道繼續狂奔,要么成為第五大科技公司,要么徹底失控最終被GAI自己吞噬?

  OpenAI的悖論就是它的十字路口,某種程度上也是所有人工智能企業的十字路口。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