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宮斗大戲”反轉不斷!技術派與商業派交鋒最大贏家微軟“靜觀其變”
OpenAI再次全網刷屏,只不過,這次不是因為ChatGPT,而是因為創始人們上演了一出“宮斗大戲”。從11月18日OpenAI宣布罷免Sam Altman的CEO職位,到11月21日被曝出超95%的員工威脅離職,每天都有新的反轉劇情,為今年大模型的熱度又添了一把火。
ChatGPT在全球市場走紅,讓OpenAI坐上了AI大模型這一領域的頭把交椅,跟風者雖然數不勝數,卻只能望其項背。然而,如今這場戲儼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最終結果不僅關系到的CEO的去留問題,更關系到OpenAI未來的命運,是繼續當前的輝煌,還是曇花一現后凋零。
有意思的是,微軟作為最大股東,看似沒有干涉此次事件,其實已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無論最終Sam Altman選擇回歸OpenAI,還是帶領團隊加入微軟,這家互聯網巨頭都能坐收漁利。
“逼宮大戲”愈演愈烈
11月21日,OpenAI聯合創始人Evan Morikawa在社交媒體上稱,目前有734名OpenAI員工簽字威脅離職,除非董事會辭職,并讓Sam Altman重新擔任首席執行官,聯合創始人兼前總裁Greg Brockman重新歸位。
據了解,OpenAI的員工總數為770人 ,這個比例已經超過了95%。在聯合創始人Ilya和董事會成員做出罷免Sam Altman和Greg Brockman決定的時候,一定沒想到這樣的結果,如今處在進退維谷的境地,反倒成了最被動的一方。
Ilya在社交平臺上稱,對參與董事會的行動深感后悔,希望能夠盡全力挽救公司和團隊。
作為全世界成長速度最快的超級獨角獸公司,OpenAI此前的估值已經達到900億美元,在一些私下的交易市場,這個數值甚至已經到了1000億美元,如果因為“內斗”毀于一旦,OpenAI還可能成為全球倒閉最快的超級獨角獸。
據媒體報道,目前一些OpenAI的客戶已經考慮轉投其競爭對手的懷抱,而由于擔憂倒閉風險,OpenAI投資者考慮起訴公司董事會。
這次內斗事件已經持續四天。11月18日,OpenAI突發聲明,宣布CEO Sam Altman將離開公司,總裁Greg Brockman將辭去董事會主席一職。對于Sam Altman被解雇的原因,OpenAI在聲明中表示:“董事會認為Sam Altman在與董事會的溝通中并沒有始終保持坦誠,這妨礙了董事會履行職責的能力。”
但這個決定并不是就此板上釘釘,反倒引起了投資人的反對,他們聯名向董事會施壓,要求撤銷解雇的決定,包括最大股東微軟、風投機構興盛資本等在內的投資人都努力撮合Sam Altman復職一事。
11月20日,Sam Altman出現在OpenAI大樓里,有猜測稱他將回歸OpenAI。但當日下午微軟CEO納德拉在社交平臺X發布的一則消息暫時“扼殺”了這種可能,納德拉宣布Sam Altman、Greg Brockman將加入微軟,領導新的微軟人工智能團隊,微軟將迅速為新團隊提供所需資源。Sam Altman轉發文章并回復稱:任務仍在繼續。
此前曾擔任海外直播平臺Twitch聯合創始人兼CEO的Emmett Shear被邀請出任OpenAI的新一任CEO,他表示將聘請一位獨立調查員深入調查事件的整個過程,并提供相應報告,并根據當前人員變動情況,推動對OpenAI管理層和領導團隊改革。
技術派與商業派的博弈
作為創始人的Sam Altman被“罷免”,不免讓人聯想到曾經的喬布斯,歐美企業中被掃地出門的創始人不在少數。
其實背后的原因并不像OpenAI聲明中所陳述的那么簡單。據媒體報道,Sam Altman在安全上的冒進和過度商業化,引發了董事會其他成員包括Ilya的不滿,董事會還有多名獨立董事。以Ilya為代表的技術派,始終高度關注AI安全,主張盡管成果進展緩慢,但必須確保產品的安全,而Sam Altman是投資人出身,更擅長于為這家耗資巨大的AI公司融資“搞錢”,進行商業化運作,對安全與風險問題不太重視。
導火索或許就是不久前ChatGPT出現的“嚴重停機”問題。11月8日晚間,大量網友報告OpenAI的ChatGPT和API全都無法使用,整個故障的時間大致持續了100分鐘后,OpenAI確認已實施修復措施,服務開始逐漸恢復。
文淵智庫創始人王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其實就是尖端人才之間的權力斗爭,技術領先人物與企業家之間意識形態方面的矛盾,很多企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更何況OpenAI是目前AI大模型領域走在最前列的一家,積聚了全球最頂尖的技術人才。
“這樣的矛盾不是不能解決,OpenAI的特殊性在于其沒有按照商業的邏輯和規律來運行,這家公司最早是一家非盈利組織,接受了很多捐贈,后來為了盈利又架設了一個商業公司,接受其它投資方的投資,并設計了一套非常復雜的股權回報邏輯,還給了外部三個獨立董事很大的權限,一個董事會成員連帶三個外部董事在短時間內就能將CEO和總裁罷免,充分顯示出這家公司治理結構是失敗的。”王超說。
據公開資料,為解決研發可持續性問題,OpenAI于2019年啟動重組,設立有限營利性的子公司OpenAI LP,由非營利性的母公司控股,同時規定OpenAI LP股東能獲得的盈利上限,超出上限的回報都會返給OpenAI,用以支持研究。
盈利問題有待解決
站在企業的角度,無論是技術派還是商業派,各自的出發點都沒有錯。
于商業派,OpenAI今年大火的ChatGPT和芯片一樣是個燒錢的領域。不論前期研發費用和人工費用,訓練一個高質量的ChatGPT模型的費用通常在數萬美元到上千萬美元之間,據國盛證券報告《ChatGPT需要多少算力》估算,GPT-3訓練一次的成本約為140萬美元,對于一些更大的LLM(大型語言模型),訓練成本介于200萬美元至1200萬美元之間。此外,據AI行業數據分析師Tom Goldstein,OpenAI每月還要至少花費300萬美元用于運行成本。
因此,OpenAI的虧損情況日益嚴重。《財富》數據顯示,OpenAI在2022年凈虧損5.445億美元。
為了讓大模型業務的經營更加良性,OpenAI已經面向公眾收費,收費標準為每月20美元;面向開發者,OpenAI 使用了一種獨特的收費方式,每讀取1000 tokens長度內容的價格是0.01美元,每答復1000 tokens長度內容的價格是0.03美元。
由于ChatGPT 推出付費版,據媒體透露,OpenAI年收入已經飆升至13億美元,也就是每月創收超過1億美元。
在王超看來,Open AI的盈利問題并不顯著,這家公司有先進技術的加持,而且是超時代的技術,再加上龐大的用戶體量,盈利還是比較樂觀的。本月的開發者大會上,OpenAI透露,ChatGPT 正式發布至今,周活躍用戶數達1億,200萬開發者正在使用OpenAI的API,世界財富五百強中,92%的企業在使用其產品。
而于技術派,如果ChatGPT接二連三地出現安全問題,導致客戶對OpenAI的信任消失,那么最終的結果也不會是幾個創始人喜聞樂見的。
經過這次事件后,王超指出,如果公司架構崩塌,骨干技術成員離開,技術上無法保持領先,按照如今的經營模式,OpenAI勢必會倒臺。
不過,雖然Ilya對自己的做法表示后悔,但OpenAI董事會其他成員似乎在尋找其它可能性。11月21日,據媒體報道,有知情人士透露,OpenAI董事會近日接洽了其競爭對手、大型語言模型開發商Anthropic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達里奧·阿莫代伊,就兩家合并事宜進行討論,并說服阿莫代伊接替奧特曼擔任CEO,但Anthropic方面已經拒絕。
微軟扮演了什么角色
在此次事件中,最有意思是微軟所扮演的角色。
一方面,微軟是OpenAI最大的股東,持股達49%,已投資OpenAI超過100億美元,并為ChatGPT大模型的開發、訓練提供算力。
另一方面,由于OpenAI的特殊架構設計,微軟沒有任何投票權,甚至在OpenAI公布罷免決定前5-10分鐘才得到消息,且微軟也在投資建設自己的大模型,從某種程度上說,微軟與OpenAI是合作、投資關系,也是競爭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11月9日,也就是ChatGPT出現問題的第二天,微軟宣布不允許員工使用ChatGPT,表示是出于“安全考慮”。
雖然納德拉已經宣布將Sam Altman和Greg Brockman納入麾下,但他后來又在社交平臺上表達了開放性和尊重的態度,無論這兩位選擇加入微軟還是回歸OpenAI,他都堅定支持,表現得滴水不漏。
當然,這兩種選擇對于微軟來說都不虧。要么Sam Altman回歸OpenAI,公司繼續照常運行,要么Sam Altman帶著95%以上的OpenAI員工加入微軟,微軟得到了技術和人才,可以直接再造一個由自己控制的OpenAI。
在王超看來,無論是微軟還是納德拉,在解決這次事件的過程中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微軟在納德拉的帶領下極具慧眼,對技術的把握能力也非常強,從一定程度上說,是微軟孵化出了Open AI,和Open AI也是合作大于競爭的關系,但經過這次事件后,如果Sam Altman和Greg Brockman,包括700多個員工加入微軟,兩家公司將變成赤裸裸的競爭關系,而且可能陷入一些訴訟。
《華夏時報》記者就Sam Altman的去留問題采訪了微軟方面,截至發稿,對方未給出回復。
不過眼下看來,跳槽微軟并非板上釘釘,Sam Altman還轉發了Ilya表達后悔的博文,并附上三顆紅心。或許在經過一系列談判和協商后,Sam Altman仍舊會選擇回歸OpenAI。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