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宮斗”背后誰最心急?
前陣子OpenAI剛開完開發者大會,CEO Sam Altman還高調宣布了一系列創新,沒想到,自己卻突然被罷免了。
11月17日,OpenAI發布了一篇公告,說公司CEO換人了,Sam Altman不再是CEO也不是董事會成員了,公司首席技術官Mira Murati 將擔任臨時CEO,而且立即生效。這么大的事兒,Altman本人也是事后才知道。
作為董事會主席的Greg Brockman說,他和Altman都感到很震驚。Altman先收到公司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的通知,說他被解雇了。之后Greg本人也被通知,說他不再是董事會主席了,但希望他能繼續在公司干活。
不過,Altman和Greg是好哥們,所以Greg也辭職了,有消息稱兩人已經準備另起爐灶,開始籌備新公司了。
OpenAI公布的理由是Altman對董事會不坦誠,阻礙了董事會履行職責,但是沒有進一步解釋。
這就引來了各種猜測,有人說Altman被金錢迷惑了頭腦,忘記了非盈利使命,有的說忽視了GPT的安全性,過于冒進地推出新功能,而前幾天關閉GPT plus注冊是一個導火索。
這還沒完,《The Verge》《華爾街日報》等眾多媒體報道,說OpenAI的一些投資人正在施加壓力,想讓Altman回來重新當CEO,包括微軟和風險投資公司Thrive Capital等等。而Altman正在考慮回歸,但他告訴投資者,如果他真的回歸,就要建立一個新的董事會和新的治理結構。
上周,我們剛聊了最近火起來的狗血短劇,而OpenAI儼然是在演一出現實版的“權力的游戲”。
幾個董事會成員背著CEO和董事會主席,偷偷決定改朝換代。結果幕后金主投資人出面施壓,想讓CEO王者歸來。但被罷免的CEO說,趕我走的時候很容易,但是要想讓我回去就得把公司改一改。
其實,有關OpenAI的鬧劇,心里最著急的并不是Altman,而是微軟。為什么這么說呢?
要知道,Altman原本就多次提到,公司董事會有權力罷免他,也就是說,他并不是完全沒有心理準備。
Altman與喬布斯、馬斯克都一樣,是特立獨行的人,他為OpenAI打造了一個特立獨行的公司結構。
2015年,OpenAI成立,當時是一個非盈利組織,目標是開發出對全人類有利的通用人工智能AGI。但是,人工智能研發成本巨大,需要吸引大量的外部投資,所以2019年,Altman入主之后就設計了新的結構。
他們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董事會,對非盈利的OpenAI Nonprofit有完整的控制權,推出GPT的只是他下面控制的一家盈利性子公司 OpenAI Global, LLC。
為了保持非盈利性目標,獨立董事不持有OpenAI股權。Altman只是在Y Combinator任職時,主導了一小部分投資,但他個人不直接持有股權。
那么,這個董事會里都有誰呢?
分別是董事會主席Greg、首席科學家Ilya和首席執行官Altman,還有三位不是公司員工的董事,Quora首席執行官Adam DAngelo,蘭德公司的高級管理科學家兼顧問Tasha McCauley,以及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的Helen Toner。他們被稱為OpenAI的“六大金剛”。
而Altman一些激進的做法可能引起了董事會其他成員的不滿,有很多人猜測這是首席科學家Ilya帶領三個非員工董事掀起的“政變”。
不過,除非下一步董事會爆料出一些直接證據,證明Altman存在“重大失誤”,否則這對董事會的形象將會是一個損害。
而且,即使六大金剛重修舊好,這樣的治理結構也決定了,未來不能避免出現類似的事件,因為只要這幾位私下商量商量,就能隨時再度上演宮斗戲。
這恰恰暴露出了OpenAI是一家過于理想主義的公司。而且已經有傳言說投資人和員工們正在琢磨怎么解散董事會了。
然而,無論這件事未來的走向如何,最心急的人都是微軟。為什么這么說呢?
其實,微軟在OpenAI的結構之下一直很被動,他們只是在子公司OpenAI Global中占有少量股份,而且,盈利空間還有上限。這是什么意思呢?
OpenAI官方宣布他們是一家capped-profit company,也就是盈利有上限的公司,無論是投資人還是持有股份的員工,在盈利達到一個限度之后,多出的價值都歸OpenAI Nonprofit所有。
雖然OpenAI并沒有公布微軟可以拿到的利潤上限是多少,但微軟仍然受到這一條款的限制。
更要命的是,OpenAI還有另一個關鍵條款:董事會決定何時實現AGI,也就是通用人工智能。這種人工智能將在最具經濟價值的工作中比人類的能力更強,而AGI將不包括在與微軟簽訂的IP許可和其他商業條款中。
也就是說,微軟只是OpenAI的一位租客,而不是擁有者。而且,一旦OpenAI宣布實現了AGI,和微軟的合作可能就會發生重大調整,新的能力有可能將不再提供給微軟。
要知道,AGI并沒有明確的定義與標準,這樣一來,和OpenAI的合作反倒成了懸在微軟頭上的利劍,OpenAI越進步,微軟越危險。
但是,生成式AI對微軟來說太重要了,不僅大舉投資OpenAI,還在大部分產品中植入了GPT大模型。
我曾提出,微軟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不足時,敢于花大力氣將核心業務與一家外部公司捆綁,這既展現了他們的戰略視野,也展示了他們的勇敢。
但是,他們下的決心還是不足,應該更加破釜沉舟地一舉拿下OpenAI,否則這樣的勇敢也有很大的風險。當然,很有可能他們也努力過,但OpenAI現在的非盈利機構控股的格局阻礙了他們在商業上更緊密的合作。
實際上,OpenAI的開發者日反倒進一步促成了和微軟競爭的可能性,微軟召開的大會可以看作是對此的倉促回應。
總結一下,OpenAI的結構設置使得他們和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也難以緊密合作,技術越進步反倒越有可能合作破裂。對已經全力投入的微軟來說,這可能是未來最嚴重的威脅。
現在看來,OpenAI從上到下都玩起了“權力的游戲”,至少說明他們內部之間存在縫隙和裂痕,這對微軟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而微軟接下來的動作是這場大戲之中最值得關注的看點。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