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辦公影響生產力?高盛首席經濟學家不同意

不難發現,白領首席執行官對彈性工作制時代哀嘆不已,堅稱在辦公室以外任何地方工作的員工都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這通常會導致財務業績不佳。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的蘇德巍(David Solomon)長期以來一直堅稱,任何表現出靈活性的姿態都是“反常現象”。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的杰米·戴蒙堅持認為,遠程工作者能夠在其他地方工作,而亞馬遜(Amazon)的安迪·賈西告誡那些反對辦公室辦公的員工,如果他們不改弦更張,事情“很可能對你不利”。此外,賈西補充道,幾乎所有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都同意他的觀點。
學術界甚至華爾街的一些頂級經濟學家都表示,實際上,也許這太嚴苛了。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的經濟學家托馬斯·菲利蓬在2022年發表的一篇廣為流傳的論文中指出,可以說,自工業革命以來,現代勞動力一直在緩慢但持續地拖沓不前。這歸結為一個名為“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概念,它描述了一個公司或國家在不增加勞動力或資本的情況下所能夠實現的增長。換句話說,要聰明高效地開展工作,而不是埋頭苦干。
高盛集團的首席經濟學家簡·哈祖斯領導的團隊最近撰寫的一份報告支持了菲利蓬的說法,指出在過去五年里,生產率增長要么停滯,要么有所下降。但這并不是因為遠程工作、高管快速變更或其他任何現代困境。分析師們寫道:“趨勢生產率增長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
由于更新和更先進的技術,生產力并沒有呈指數級增長,而是逐漸趨于平穩。根據高盛集團的說法,慢滴模型而不是指數模型“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過去15年生產率增長相對于長期歷史平均水平表現不佳的原因,但不能完全解釋這一現象。”如果上述表述屬實,將是巨大發現,因為菲利蓬研究了數百年的數據,可以追溯到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后不久的1890年。
綜上所述,老板們是否會改變他們對面對面工作優點的看法呢?
生產率悖論不僅僅是關于在哪里工作或使用什么技術
菲利蓬認為,幾十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全要素生產率會隨著人類創造力的增長呈指數級增長,但與這一沿用了幾十年的假設相反,它實際上是呈線性增長的。他確實研究了可以追溯到數百年前的數據,即英國從1600年到1914年的全要素生產率數據和美國從1890年到現在的全要素生產率數據。如果這一表述屬實,這既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
好消息是,與大多數經濟學家所看到的創新急劇下降的警告不同,全要素生產率的緩慢增長更像是一切照舊。只要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增量保持在高位,高管們就沒有理由為低增長率感到恐慌,也沒有理由把責任歸咎于任何現代趨勢,比如工作靈活性或跳槽。當然,壞消息是,幾百年來,經濟一直在緩慢增長,沒有出現過幾次爆炸性增長。
高盛集團的分析師們傾向于同意這一觀點。他們補充道,除了維持現有水平外,員工們的生產率實際上正在放緩。他們寫道:“全要素生產率的歷史平均增長率并不是對未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正確基準預期——這太過樂觀了。相反,我們應該預期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放緩。”他們說,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過去15年生產率增長表現不佳的原因。
高盛集團統計的生產率下降情況。圖片來源:GOLDMAN SACHS
他們寫道,生成式人工智能實際上可能會推翻菲利蓬的論點,并指出采用人工智能帶來的生產率提高“足以抵消未來10年至20年的潛在增長放緩”。不過,哈祖斯警告稱,這“有可能實現,但為時尚早”。
許多在工作場所施加影響力并投入大量資金支持人工智能的老板當然希望這一表述屬實。如果他們認為員工只是工作干勁不足,那就更希望這一表述屬實了。根據安永-博智隆(EY-Parthenon)的研究和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數據,今年早些時候,美國經歷了自1948年以來首次連續五個季度生產率同比下降。安永-博智隆的首席經濟學家格雷戈里·達科當時告訴《財富》雜志,生產率下降的部分原因是遠程工作,但并非全部原因。他說:“我們從各行各業的客戶那里聽到了類似的故事:新工作環境導致生產率下降。”
但是,人們的工作時間也更長(這意味著勞動力利用率更高),而工作成果卻幾乎沒有增加,這就導致了整體生產率的下降。
達科表示:“當產出增速超過勞動力增速時,那這樣的環境就能夠提高生產率。如果情況正好相反,即產出增長緩慢,但勞動力增長強勁,那這樣的環境就會導致生產率低下。”
如果生成式人工智能確實能提高生成率呢?
高盛集團的哈祖斯指出了菲利蓬論點中的一個缺陷,從而給自己留出了一些回旋余地:全要素生產率沒有呈指數增長,并不意味著它必須呈線性增長。他同意菲利蓬的觀點,即“像電力這樣對經濟產生廣泛影響的變革性新技術”不時出現,并帶來新的生產率快速增長期。
達科提出的另一個導致生產率下降的原因是極高的人員變更率和流失率。由于“大辭職潮”(Great Resignation)和“安靜辭職”的持續影響,許多員工在短期工作后就離開了工作崗位,缺乏忠誠度。達科指出:“因為人們跳槽太頻繁了,所以實際上沒有機會把他們提升到以前員工所能夠達到的工作速度或生產率。”
盡管如此,“遠程工作和彈性工作制的整體理念是讓人們提高生成率。”為此,智庫經濟學人影響力(Economist Impact)最近的一份報告發現,彈性工作制實際上并不是員工注意力不集中的罪魁禍首,實際上是員工缺乏選擇和“蓬勃發展的工作場所的基礎設施薄弱”。
因此,即使混合型工作模式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傾向于辦公室工作的員工也可能獲得更豐厚的回報。“如果就業市場放緩,我們可能就會看到更多的人支持在辦公室工作三天到四天,而不是一兩天。”達科在今年5月表示。
對于那些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自己居家辦公工作效率一樣高(即使沒有更高)的員工來說,這可能是一個不受歡迎的消息。但菲利蓬的研究結果,加上高盛集團的報告,應該會讓人感到寬慰,并對支持辦公室工作的老板提出有力反駁:自從伊萊·惠特尼首次推出軋棉機以來,人類的生產力一直在逐漸下降——即使人工智能發展迅速,為什么這種情況現在會發生改變呢?(財富中文網)
譯者:中慧言-王芳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