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發布11條舉措推動AI大模型發展,高度關注算力和數據語料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諸未靜 上海報道
今年以來,多地搶抓大模型發展高地,出臺政策競跑未來賽道。上海也積極出招,爭取將魔都打造成“模”都。
11月7日,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上海市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以下簡稱《措施》)。《措施》圍繞四個方面發布11條舉措,針對算力、數據、芯片等焦點問題給出舉措。
多位受訪專家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分析,《措施》的頒布是對《上海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條例》的進一步落實,將推動上海大模型算力、應用和生態建設的全面發展,加快上海乃至全國大模型產業的發展。
高度關注算力和數據語料領域
當前,以AIGC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為各行各業都帶來了更多的想象空間。伴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井噴式的發展,讓作為底層支撐的智能算力資源變得極為緊缺。
在大模型算力方面,《措施》針對供需兩側均提供了政策紅利。《措施》指出,將對2024年底前在滬完成智能算力部署并納入統籌、接受調度的算力建設主體給予適當額度的部署獎勵;其次,對于進行大模型研發的主體將按照算力集群規模和成果水平給予最高10%的租用補貼。
此外,《措施》將支持本市智能芯片企業開展規模化應用和驗證,并在滬建設智能芯片和軟硬件適配測評中心,降低企業適配成本。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向21記者分析,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最大的短板就是芯片,比如GPU。而GPU受制于軟硬件兩個方面:硬件方面主要受制于芯片制造等產業環節,比如先進芯片制造工藝,制造設備等等,這方面需要加大創新要素供給,比如人才、資金等方式來加快研發。而另一方面,GPU也受制于軟件,比如類似國外CUDA這樣的算力部署平臺,這方面同樣需要加大創新力度,扶持創新企業在軟件方面有所突破。
總部位于上海的A股文化傳媒巨頭世紀華通就在今年三季報中指出,世紀華通從三年前就開始布局算力業務,先后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布局了新一代大型數據中心。截至目前,其深度參與的騰訊長三角人工智能先進計算中心項目,累計已交付數千個機柜并逐步投入運營,未來全部建成并投產后將成為長三角最大、全國前三、亞洲領先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和全國最大的GPU計算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特別關注《措施》中提到的“語料數據資源共建共享”,因為這是大模型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如果能做成很便利的共享機制,就很厲害啊。”上海一家互聯網公司的中層林勇(化名)向21記者分析,《措施》特別提到,依托上海數據交易所建立語料數據交易板塊,如此可以實現語料數據的高效流通和優化配置,提高語料數據的利用效率和價值,促進大模型的創新和應用。
林勇認為,平臺的建設可以讓多元主體之間進行語料數據的交易和合作,同時保障語料數據的知識產權和安全。這樣的共享機制,也可以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到語料數據的貢獻和建設中來,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我希望看到更多的類似的共享機制,讓大模型的發展更加快速和健康。”他說。
加速大模型的落地應用
“目前上海在發展大模型方面已經具備一定的優勢。”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分析,首先,上海擁有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和優秀的科研機構,為大模型的研發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其次,上海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為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機遇。
21世紀經濟報道梳理發現,近年來,上海一直積極探索人工智能發展樣本,包括國內首個地方人工智能五年規劃、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22條”、國內首部人工智能省級地方性法規等。2019年起,上海發布了3批共計58個AI重大應用場景。
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今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提到一組數據,大會共對接210家上下游企業,達成110億意向采購協議,推動32個重大產業項目簽約,項目投資總額288億。
將人工智能定為三大先導產業之一的上海,正為全國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探索實際經驗。最新數據顯示,上海人工智能規上企業數已從2018年的183家增至2022年的348家,產值實現倍增,從1340億元躍向3821億元。
21記者注意到,本次《措施》是由“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委網信辦、市財政局聯合制定”,共同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發展。郭濤分析,預計市經濟信息化委將發揮行業主管部門的作用,負責統籌協調相關工作,推動大模型商業化落地應用;市發展改革委將制定相關政策和規劃,促進產業發展;市科委將加強科技創新支持,推動技術進步;市委網信辦則將提供網絡安全與信息管理,推動建立或完善相關行業標準;市財政局將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大模型應用落地方面,《措施》指出,將重點支持在智能制造、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智能化教育教學、科技金融、設計創意、自動駕駛、機器人、數字政府等領域構建示范應用場景。
“最值得關注的是‘營造一流創新環境’,因為創新是需要市場激勵的。”盤和林分析,如何讓市場激勵對創新產生作用,以市場激勵聚攏人才,激發創業創新熱情?這都要依靠一流創新環境的建立,方便創新人才的流入。
所以《措施》提到,優先推薦大模型創新重點人才納入國家和本市相關高層次人才計劃,重點支持大模型相關緊缺技能人才落戶。組織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聯合培養跨學科大模型人才。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