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廣東探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特區”,人工智能相關數據產品累計交易額近5000萬

廣東探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特區”,人工智能相關數據產品累計交易額近5000萬

新火種    2023-11-18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張雅婷 廣州報道

11月1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加快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并召開新聞發布會。該文件聚焦廣東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重點提出22條政策舉措,力爭在算力、算法、數據、產業、生態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實施意見》強化粵港澳協同發展,探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特區”,進一步助推“數字灣區”建設。為加強高質量數據供給能力,《實施意見》提出著力構建高質量多模態中文數據集,開展公共數據標注攻堅行動,從而促進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創新。

探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特區”

數據是人工智能學習的基礎。此次《實施意見》提出充分利用港澳制度和資源優勢,發揮珠海橫琴,深圳前海、河套,廣州南沙等地區的橋頭堡、試驗田的作用,率先提出探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特區”,力爭在灣區內建立數據流通規則體系、完善運營機制等方面形成工作探索。

廣東省科技廳廳長王月琴在發布會上表示,大灣區協同聯動是廣東發展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礎與優勢,應發揮大灣區在基礎研究、營商環境、國際化科研資源等方面的優勢,集聚全球高端要素資源和國際頂尖人才,著力突破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及成果應用。

今年6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與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簽署的《關于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合作備忘錄》,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安全規則,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要素暢通流動,也是廣東正在加速推進“數字灣區”建設的重要舉措。今年以來,廣東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隨著《粵港共建智慧城市群合作協議》和《粵澳共建智慧城市群合作協議》的簽署,廣東與港澳地區共建智慧城市群,將點在數據資源整合、開放和應用創新等方面發力,促進大灣區數據要素便捷流動。

發布會上,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副局長魏文濤表示,該局計劃建設可信數據空間,探索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特區”,通過利用隱私計算、可信數據鏈等多種安全技術,確保數據跨境流通的效率與安全,從而有序推動跨境數據雙向流通,賦能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發展。

構建高質量多模態中文數據集

為了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數據資源建設,提升數據供給,《實施意見》提出,著力構建高質量多模態中文數據集。匯聚高質量與高可用的中文數據,開展公共數據標注攻堅行動。

今年9月,廣東省公共數據標注訓練試點已在2023數據要素發展大會上正式啟動,將通過建立高質量的公共數據中文語料庫、搭建公共數據標注訓練平臺、探索公共數據標注試點場景等措施,挖掘公共數據在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的價值。

為加快數據資源和數據要素體系建設,著力構建高質量多模態中文數據集,廣東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將聯合各級政府部門、人工智能(大模型)行業龍頭企業,分階段分批匯聚涵蓋文本、圖像、視頻、音頻等多模態數據,通過數據歸集、清洗、分級分類、標注等治理過程,構建高質量中文語料庫,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數據產品交易。據介紹,廣東省人工智能相關數據產品截至目前累計交易額近5000萬。

“我們在清遠設立的百度智能云(清遠)人工智能基礎數據產業基地,目前累計引進孵化數據標注企業5家,穩定在職標注師超200人。”魏文濤說。

同時,廣東將加快典型應用場景建設,推動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在數字政府領域落地見效。鼓勵各級部門、企業單位和研究機構,圍繞政務服務、區域治理、民生實事、鄉村振興等領域應用需求,開展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研究,挖掘公共數據在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的價值。

目前,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已引入6家企業,采用私有化部署的方式,在政務外網開展大模型部署和大模型應用開發。梳理出了“粵經濟”Eco-GPT、通用行政材料輔助撰寫、項目立項智能審批、“投資廣東”產業轉移招商引資、粵視+、粵省心12345熱線等場景應用,其中“粵經濟”Eco-GPT、通用行政材料輔助撰寫等場景已啟動數據訓練。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