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環科技回復15.21億元再融資問詢:大模型項目暫無訂單IPO募資項目進度不足四成
《科創板日報》11月17日訊(記者 吳旭光)星環科技定增計劃有了新進展。
日前,星環科技披露關于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申請文件的審核問詢函的回復,以及更新后的《發行人及保薦機構關于審核問詢函的回復》。
往前追溯,今年8月23日,上交所披露關于星環科技定增預案的審核問詢函,涉及的問題包括本次募投項目必要性 、前次募投項目投入進度低的原因等。
大模型應用落地存不確定性
今年6月,星環科技拋出了15.21億元定增計劃。根據定增預案,星環科技本次募集資金凈額分別投向數據分析大模型建設項目3.5億元、智能量化投研一體化平臺建設項目2.6億元、數據要素安全與流通平臺建設項目2.2億元、AI知識助理建設項目1.9億元、研發及運營中心建設項目5億元。
今年8月,證監會對相關定增計劃的申請文件反饋了五條意見。日前,星環科技公告更新了關于15.21億元定增計劃申請文件反饋意見的回復。
近年來,人工智能蓬勃發展,大模型成為熱門話題。在公司此次定增項目中,星環科技擬使用3.5億元投向數據分析大模型建設項目,開發建設聚焦于大數據分析垂直領域的大模型,一度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
根據上交所問詢函:結合募投項目預計形成成果的時間、市場規模和競爭情況、潛在客戶及訂單情況等,分析公司本次募投項目擴大業務規模的必要性及后續商業化落地安排。
星環科技在公告回復中表示,公司本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均有較好的市場前景,通過投資項目的實施,可培育挖掘新的營業收入增長點,增強公司的盈利能力。
不過,在回復關于數據分析大模型建設項目的潛在客戶及訂單情況時,星環科技表示,目前暫無在手訂單和意向訂單,銷售意向正在逐步洽談之中。
星環科技進一步解釋,由于目前行業尚處于商業化初期,下游客戶的消費習慣與產品接受度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因此本項目的預期效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尤其在AI熱潮下,越來越多的公司擬從不同角度切入大模型領域,其中,包括華為、百度、京東等科技頭部公司相繼推出各自的大模型服務。
隨著市場競爭加劇、核心技術的快速迭代,募投項目實施后或有效益不及預期、募投項目研發失敗或研發成果無法轉化等風險。
有券商機構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從產業應用落地角度看,相關產業進展沒有想象中快速,最早可能也要兩年時間,才能使AI技術下沉到更多的應用場景中。
星環科技坦言,公司本次發行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均需4-5年建設期,若募投項目建設期延長,或宏觀經濟環境低迷、行業擴張不及預期等情況發生,可能導致募投項目實施效果不達預期。
首發募投項目進度未達預期
星環科技2022年10月于科創板上市,發行價為47.34元/股,共募集資金14.30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募資凈額為13.48億元,這與公司原計劃上市擬募資的19.61億元,存在6.13億元的融資差額。當時,星環科技表示,如果本次發行實際募集資金不足,公司將通過自籌資金解決上述項目資金缺口。
時隔近一年,截至2023年9月末,公司首發募投項目各項目的資金使用進度為37.35%。交易所要求公司說明:前次募投項目投入進度較低的原因及合理性。
星環科技表示,首發募投項目進度投入低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公司上市前自有資金較為緊張,在募集資金到賬前,公司適當控制了項目投資節奏;二是前次募集投項目中分布式關系型數據庫建設項目,建設期為5年,實施周期長,目前該項目建設進度36.18%,導致整體項目建設較慢;三是,由于公司首發實際募資低于預期,資金運轉慢,導致各項目設備采購進度低于預期。
公司上市募投項目實際實現效益是否達預期,也受到監管關注。
據星環科技在回復問詢時表示,2022年公司各前募項目的實際實現效益,均已達到前期預計值。但截至2023年 6月,公司實際實現募投效益較低的原因是,公司前募項目均為既有產品的升級研發項目,處于市場推廣初期;公司訂單執行周期長;2022年下半年疫情等外部環境因素變化,公司產品銷售拓展受到沖擊等,使得實際實現效益較低。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