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廣東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特區”核心產業規模計劃突破3000億

廣東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特區”核心產業規模計劃突破3000億

新火種    2023-11-15

  2022年,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1500億元,人工智能相關注冊企業約17萬家,核心企業900多家,居全國首位,其中上市企業85家,營收100億元以上20家。

  11月1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加快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并召開新聞發布會。《實施意見》聚焦廣東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重點提出22條政策舉措,力爭在算力、算法、數據、產業、生態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廣東擁有7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和16家省級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廣州、深圳以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為著力點,積極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廣東有望實現智能算力規模全國第一、全球領先,全省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企業數量超2000家,打造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構建全國智能算力樞紐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特區、場景應用全國示范高地,形成“算力互聯、算法開源、數據融合、應用涌現”的發展格局。

  當談及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就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加強合作時,廣東省科技廳廳長王月琴在發布會上表示,未來將利用港澳人才和資源優勢,發揮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四大合作平臺橋頭堡、試驗田的作用,發揮大灣區政策體制優勢,探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特區”,力爭在灣區內探索建立數據流通規則體系及完善運營機制。

  廣東將打造通用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構建形成以廣州、深圳為主引擎,珠三角地區為核心,粵東西北各地市協同聯動的區域發展格局。高水平建設廣州、深圳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支持河套地區建設人工智能總部基地和專業園區,加快建設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研發型產業園。發揮珠三角地區產業資源集聚優勢,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產業集群。支持粵東西北建設算力基礎設施,為廣東算力服務提供支撐。

  廣州市科技局副局長孫翔表示,廣州近年來聚焦優勢行業,加速產業智能化進程。支持企業為主導,與高校院所組成創新聯合體,共同承擔國家、省、市重點研發項目,圍繞先進制造、車輛交通、健康醫療、城市治理這4條優勢賽道,部署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示范等專項,在人機協同、生物識別、智能視頻分析、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領域掌握多項核心技術。今年以來,廣州緊抓大模型發展機遇,先后在城市交通、自動駕駛、社媒營銷、生命健康等領域發布了9個行業大模型,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的深度應用,形成新質生產力。

  面對通用大模型對智能算力的需求急劇增長這一情況,深圳正增加智能算力供給,不斷強化智能算力“底座”支撐能力。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譚岱稱,5月出臺《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提出強化智能算力集群供給,積極有序集聚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的智能算力資源,打造城市級、大灣區級、企業級智能算力平臺。

  據了解,深圳正起草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將智能算力作為重點發展方向,規劃到2025年人工智能算力規模達全國各城市領先水平。

  譚岱表示,深圳積極構建全棧自主算力供給能力,支持企業開展人工智能芯片研發,并適配多種深度學習框架,打造自主可控的智能算力全棧技術和產品,已能有效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同時,深圳還按照“國內、國際兩條主要算力供給技術路線并重、繼續加大開放”的原則積極推進系列智能算力中心項目建設。

  此外,深圳還將強化算力統籌調度能力,加快城市級算力統籌調度平臺建設,積極落實國家“東數西算”戰略部署,支持企業根據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布局設計,基于自身業務發展需要,前往韶關等地建設智能算力中心,或采購相關智能算力服務,統籌使用全國智能算力資源。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