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影響力均創歷屆之最!第六屆頂科論壇在上海臨港落幕
11月8日,群星閃耀的第六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臨港頂科論壇永久會址順利閉幕。盛會雖畢,余音繞梁,一份驚艷的“成績單”新鮮出爐——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位全球科學家,舉行80余場頂級水準學術會議和活動,吸引近10000人次現場觀眾,全球傳播量達10億次。
大會組委會介紹,第六屆頂科論壇在規模和影響力上均創下了歷屆之最,三大標志性分論壇——頂科生命科學大會、智能科學大會和碳大會,在科學界逐步形成了科學專業的美譽;科學T大會、她論壇、莫比烏斯論壇也深受社會公眾喜愛,成為頂科新IP。300余位全球科學家用參會的方式,向世界發出了同一個聲音——心懷激蕩者,必有人共鳴。
定格溫暖瞬間,科學萌新滿場“追星”
本屆頂科論壇還有另一份成績單——
它是“科學T大會”上,20余位科學家和100位Sci-ter合力完成的一幅幅“智慧拼圖”、“科學涂鴉”;
它是青科大會上,120多位“未來青科新勢力”、“潛在科學領袖”們自信的演講和富有感染力的表現;
它是碳大會上,WLA和ONCE簽訂的合作協議。深耕雙碳議題的WLA加入了海洋聯合國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的藍色交響;
它是企業家圓桌會議中,頂尖科學家和頂尖企業家展開的“有用無用”的哲學思辨和跨界碰撞;
它是莫比烏斯論壇上,60位頂尖科學家為了彌合科學和公眾的認知差距,為科學教育展開的剖析和爭辯。就像永無止境的莫比烏斯環一樣,科學教育應該永續進行;
它是頂科協獎頒獎典禮上實至名歸的獲獎者們。他們接過金質獎章和獲獎證書的手,也是過去三十年來引領了凸優化理論、對廣泛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手;也是在人類解析染色體結構的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印記的手……
“年輕科學家不只是科學的未來,他們是‘現在和未來’,是當代科學發展的驅動力。”青年科學家大會開場伊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聯合國咨商開放科學與全球伙伴專委會主席楊衛這樣說。今年頂科論壇努力為全球青年打造學術交流的場所,首次線下舉辦的青年科學家大會是本屆論壇規模最大的單場活動之一,與青少年品牌項目“科學T大會”構成了科學家代際交流的重要場域。
這份成績單上,也定格了很多溫暖瞬間——
她論壇進行到一半,諾獎得主梅-布萊特·莫索爾情不自禁給89歲的匡廷云院士送上了愛心擁抱;
同樣是梅-布萊特·莫索爾,在莫比烏斯論壇進行中分享了自己即將升級當上外婆的期待;
有兩位年輕的大學生志愿者被頂科論壇氛圍感染,化身滿場“追星”的科學萌新;
一起參加過“硬核知識局”科普節目線上錄制的蘇國輝院士和愛德華·莫索爾教授終于在頂科論壇見面,網友來到線下同樣相談甚歡;
某一場前沿講壇間隙,卡爾·巴里·夏普利斯、約翰·哈特維希、斯蒂芬·布赫瓦爾德、余金權、奧馬爾·亞基等眾多頂尖化學家同時出現,這間籍籍無名的會場成了一座化學殿堂……
頂科在上海扎根,在滴水湖畔生長
今年,頂科論壇在臨港永久會址全程舉行尚屬首次,全新便捷的設施、器宇不凡的空間令中外科學家交口稱贊。
而隨著第六屆論壇的閉幕,群賢道別、賓朋離去,此刻的永久會址內,恢弘的頂科會堂和巨幅的科學家照片墻,如同剛剛落幕的巨大舞臺,窗外是一泓波瀾不驚的滴水湖。
穿越到2018年,頂科論壇的誕生地正在滴水湖畔。
滴水湖擁有一個謙遜的名字,但就像一首詩里表達的:水滴和水滴,能匯成江河源頭,能碰出汪洋大海。
頂科論壇在上海科技創新的土壤中深深扎根、在滴水湖的潤養中生長、在國際科學交流合作的時代需求中發展壯大。
正如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在開幕式上致辭所說,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擴大國際創新協同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大勢。上海正在深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圍繞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加快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創新體系,努力打造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頂科大會是寫入上海“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活動之一。
頂科文化逐漸形成: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
今年,頂科生命科學大會、智能科學大會和碳大會成為三大標志性分論壇,在科學界逐步形成了科學專業的美譽;
與往年不同,今年頂科分論壇都緊扣年度主題“科學引領變革,重塑世界韌性”,圍繞變革話題展開。科學家們紛紛從當下問題入手,分享了各自的觀點。
在智能科學大會上,針對GPT等新工具的出現,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國際機器學習研究中心主任鄂維南(E Weinan)表示:“目前,傳統的科學研究已經成為科學進步的主要瓶頸,我們需要更好的范式、更好的工具、更高效的組織。而人工智能尤其深度學習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工具,可以解決我們以前做夢都想不到解決辦法的問題。”
與此同時,頂科科學T大會、她論壇、莫比烏斯論壇也深受社會公眾喜愛,儼然成為頂科新IP。
頂科協獎從一個構想變成了一個現實,已頒出了第二屆,2024年頂科協獎的遴選也已正式開啟……
頂科論壇正逐漸形成自己的“傳統”,形成了一種“科學文化”。正如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詹姆斯·羅斯曼(James ROTHMAN)評論:“我們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正在延續科學家的傳承和譜系。”
持續擴大的科學家朋友圈,使得新面孔、新資源、新思想源源不斷地匯入“頂科之泉”,并激蕩出新交流、新碰撞、新成果。
“科學發展需要更多跨學科合作,而頂科論壇的意義就在于此。”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在致辭中表示:“當前單打獨斗的科研方式,已經不適應大科學時代的科技創新,所以要進行有組織的科研,推動跨學科的交叉研究,激發創新突破。”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也表示,希望大會成為一個集智慧、集人才、集資源的國際平臺,讓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們,在交流碰撞中攜手共進。
六年來,頂科論壇已經邀請了近200位頂尖科學家成為會員,成長為連接世界頂尖科學家的重要紐帶和促進國際科學界高端對話的重要平臺。
數據顯示,六屆論壇參會科學家累計1500余人次,包括諾獎得主250余人次、中國兩院院士150余人次、中外杰出青年科學家730余人次。共舉辦近600場會議及活動,發布近10份科學報告,全球傳播量超過60億。
滴水湖外,太平洋就在咫尺之間。“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是頂科論壇的宗旨,頂科論壇擁有太平洋開放交流的心懷。
第六屆頂科論壇在規模和影響力上均創下了歷屆之最,300余位全球科學家用參會的方式向世界發出了同一個聲音——心懷激蕩者,必有人共鳴。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