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云副總裁胡利明:大模型將激發更多金融行業潛能,落地應用分化態勢已初露端倪
財聯社9月12日訊(記者 沈述紅)近半年內,全球近百家公司和機構相繼發布大語言模型相關產品,國內同樣面臨著“百模大戰”,騰訊、螞蟻等巨頭已紛紛入局。以騰訊混元等為代表的大模型源自實踐、面向千行百業的應用而生。而這,也勢必將推動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更進一步。
在近日舉辦的2023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金融云專場上,騰訊云副總裁胡利明指出,在云計算快速發展的推動下,將云架構作為科技底座加速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金融行業的共識。隨著相關大模型的發布,通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加速在各個場景實現落地,其應用將全面重塑金融服務,幫助金融行業激發更多潛能與價值。
當下,金融機構對于擁抱AI已形成共識,但他們在實操層面卻出現了分化:頭部實力雄厚的金融機構在積極投入資源;少部分腰部機構會選擇與1-2家大型云廠商合作,用少量經典場景和資源做試點;大部分腰部和小型金融機構則處于觀望和跟隨狀態,不急于投入。此外,金融機構智能化在戰略目標,實施路徑,組織架構以及人才的匹配方面也面臨不小的挑戰。
在采訪中,胡利明表示,大模型在金融行業業務場景的應用,很多還處于摸索階段。未來要實現在投研、投顧等方面效率的大幅提升,需要和行業有更深入且更高質量的數據結合,需要更長時間的深度訓練和調優?!皣鴥葘Υ竽P偷膽糜懻摲浅崃?,但我們要一步一步來,不能急于一時。”
激發更多金融行業潛能
智能化正推動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穩步前進。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8年,AIGC的核心市場規模預計將達2767.4億元。在金融領域,隨著技術不斷創新,未來大模型將持續深入到金融風控、零售金融、財富管理、投研、保險理賠等更多的場景,持續推動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騰訊云副總裁徐翊鳴表示,“金融創新的大背景是數字化轉型,云和智能是兩大抓手,而多方協作是解題路徑?!?/p>
在騰訊云副總裁胡利明看來,金融行業數字化呈現兩大發展趨勢:云架構已成為行業共識,新智能正加速落地。
其背后的邏輯在于:在云計算快速發展的推動下,將云架構作為科技底座加速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金融行業的共識。同時,隨著騰訊混元大模型的發布,通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加速在各個場景實現落地,其應用將全面重塑金融服務,幫助金融行業激發更多潛能與價值。
針對這兩大趨勢,騰訊金融云整合各項云計算與金融科技能力,打造了自下而上的數字化轉型全景圖。胡利明介紹,在云架構領域,騰訊云已搭建出一整套國產產品矩陣,成為國產云架構的主力軍。而在新智能領域,騰訊云則圍繞大模型推出了涵蓋算力層、平臺層、模型層和應用層的整體解決方案,為金融機構的智能化應用提供了豐富的產品和工具。
“對于金融機構而言,善用AI大模型,相當于配備了一群不限數量的優秀‘大學畢業生’,可以快速學習各個金融領域的專業知識,并服務行業不同的場景。疊加金融機構在不同應用場景的專業能力,經過不斷訓練,AI大模型甚至可以成為金融業各個領域的‘專家’?!焙髦赋觥?/p>
目前,AI已經應用于投研投顧、風險管理、輿情、客服、營銷、內容生成、內容識別、交易的執行、投教、代碼助手等多個領域?!癆I在客戶服務、金融數據分析(包括決策參考)、交易智能化的執行等方面都能發揮作用,而且未來程度會越來越高,場景會越來越多?!?/p>
分化與挑戰
AIGC的火爆帶來了AI大模型參數量從億級到萬億級的飆升,同時也為金融行業智能化孕育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當下,金融機構對于擁抱AI已形成共識——長期看,金融機構如果不具備基于AI的金融服務能力,經營效率、服務效率和質量會弱于在大模型技術應用走在前列的金融機構,一定會被淘汰。
但在實操層面卻出現了不小的分化。一方面,頭部實力雄厚的金融機構都在積極投入資源,愿意去探索。他們往往會和多家云廠商合作,采購GPU算力資源池、機器學習平臺和調度平臺,同時并行構建開源大模型,并選擇不同的業務場景進行試點。
另一方面,少部分腰部機構則會選擇與1-2家大型云廠商合作,用少量經典場景和資源做試點,找一兩個精準的場景能不能出現效果;大部分腰部和小型金融機構則處于觀望和跟隨狀態,不急于投入。
此外,金融機構智能化在戰略目標,實施路徑,組織架構以及人才的匹配方面也面臨不小的挑戰。
胡利明觀察到,金融機構需要制定明確的戰略目標及實施路徑,讓轉型能夠逐步產生階段性成果,避免持續投入,但短期看不到明顯效果。
不僅如此,金融機構要為轉型匹配適合的內部組織架構及人才?!皵底只?、智能化轉型不是一次性的項目,而是對金融機構的戰略性重塑,從高管到每個員工的經營思路都要與時俱進,否則效果會大打折扣。”
目前,AI人才的缺口也非常大。胡利明介紹,現在頭部金融機構都在招算法博士,盡管他們可以借力云廠商,但最終金融機構還是要具備自主使用和創新的能力,去主導AI大平臺的構建、優化及不斷疊加新的應用場景。
他提醒道,大模型在金融行業業務場景的應用,很多還處于摸索階段。未來要實現在投研、投顧等方面效率的大幅提升,需要和行業有更深入且更高質量的數據結合,需要更長時間的深度訓練和調優。“國內對大模型的應用討論非常熱烈,但我們要一步一步來,不能急于一時。”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