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姆龍總經理朱左江:人機協作將是未來社會的主要工作模式|直擊進博會
《科創板日報》11月8日訊(記者 黃心怡) “我們將依然緊跟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步伐,未來歐姆龍將繼續強化本土戰略布局,擴大中國市場朋友圈,促進產業鏈創新深度融合,持續為中國產業升級作出我們的貢獻。” 在進博會期間,歐姆龍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左江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這是歐姆龍連續第六次參展進博會,開設了工業自動化、器件與模塊、健康醫療、第八代FORPHEUS、應用案例六大展區。
“今年進博會上,歐姆龍帶來多個助力中國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解決方案。例如搭載3D仿真技術的機器人高速多點檢查解決方案,它不僅可以實現制造現場的目視檢測自動化,還可以使用3D仿真技術進行設計和啟動,快速應對變種變量的柔性生產,以及后期設備的遠程維護、檢修等,實現了數字化和機器人相融合的革新應用。” 朱左江介紹。
對于公司的業績情況,朱左江表示,在剛剛過去的上半財年,由于大環境的持續低迷,歐姆龍重點的注力市場尤其二次電池、半導體等行業的投資處于停滯,對歐姆龍的銷售帶來了影響。“但是從全球經濟的角度來看,中國是歐姆龍非常重要的產品銷售市場,中國企業既是我們的客戶、競爭者,也是合作伙伴。我們一直以積極正向的心態看待競爭環境,對中國營商環境和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數字化轉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推動數字化轉型,對于構建更加智能化、環保化的工業體系大有裨益。而中國儼然已成為一個由技術驅動的轉型升級市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將促進制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的深刻變革。同時,企業對于高速度、高精度等復雜的制造需求越來越多,更需要數字化技術的創新拉動質量需求。
朱左江認為,要推進制造業的高端化發展,必須借助數字化轉型的現場革新。而歐姆龍以“傳感&控制+思考”的核心技術為驅動,不僅提供產品和自動化解決方案,還利用數字化、AI等技術等提升競爭力,預見客戶需求和社會的變化。
目前,歐姆龍上海工廠導入了移動機器人來協助搬送零部件和成品,制造貨期縮短2小時,中間品置場面積縮減50%。在商品組裝的檢查中,為了改善以往人工操作所導致的效率低下并降低質量風險,歐姆龍運用高性能四軸機器人來搬運和檢查產品,實現了投資回報1~2年內回收。在自動搬送的基礎上,擴展了圖像檢查的無人化等新技術研發,并與歐姆龍的商品技術應用結合,實現了生產能力3倍的提升。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歐姆龍人機協作的智能化單元生產線(CLCS),融合了AI、IoT、自動化搬運、協作機器人等技術,基于大數據分析,實際運用在歐姆龍工廠的近未來生產管理系統。通過5G,實現各種感測數據的超高速反饋;AI實時監控可以將作業人員動線可視化,提示容易出錯的作業點,客觀反映作業熟練度,實現各生產基地的自主改善推進。
“在上海工廠,我們有100多條生產線,生產的產品種類高達23000種,每條生產線機種切換平均20次/天,操作員1~4人,是非常典型的人機協作·少量多種的生產模式。通過導入人機協作的智能化單元生產線,我們實現了制造起因不良為0;而通過對現場數據的可視化和分析,使作業流程改善得以加速,實現了生產效率12%的提升。” 朱左江說。
“我們一直提倡‘機器可以做的事情就讓機器去做,人應該在更具創造性的領域享受樂趣’。機器人作為助手將協助我們完成大量簡單、重復的任務,人只需要完成其中創造性、思維性較強的工作環節,這將大大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甚至改造工作模式。”朱左江提到,“同時,人工智能也將通過催生智能新興產業、帶動衍生業態等方式,創造大量新的就業。我們認為,人機協作將是未來社會的主要工作模式。在未來,我們將致力于實現人與協作機器人的高度融合,以此實現安心安全的生產。”
近幾年,歐姆龍發展的核心依舊是控制技術,AI控制器就是其中的一個經典應用。例如在工業生產的流水線場景中加入Think算法,機器人便可實現柔性仿真的搬送,同時還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朱左江稱。伴隨著行業發展中控制應用的增多,尤其是智能化控制的應用落地,基于Think算法,未來控制器內部軟件的占比,也會越來越大。
智能手機和EV等高科技產品的發展日新月異,工業產品近年來也在高品質化的道路上高歌猛進。作為高品質背后的支撐,外觀檢查的必要性與日俱增。另一方面,熟練檢查員短缺、人件費暴漲則成為了攔在高品質產品制造面前的一大經營課題。
而通過AI技術,在短時間內獲得檢測人員在多年實踐中積累的“檢測技術和知識”,朱左江介紹,AI視覺檢查的優點是“可以理解復雜的特征” 和“可以自動學習判斷標準”,這些優點打破了傳統技術的束縛,為實現自動檢查創造了條件。此外,通過在生產現場的裝置層運用AI/IoT技術,將熟練技工的直覺、經驗等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實現“人與機器共同成長的未來工廠”。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