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中國張慶杰:業界對數字經濟的認知開始趨近內核算力等“賣鏟人”迎來歷史機遇
《科創板日報》7月8日訊(記者 郭輝) 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畢馬威與聯想集團聯合發布《普慧算力開啟新計算時代》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未來算力發展趨勢將具備兩大特征: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和通用人工智能的核心動力。因此,算力將在兩個關鍵維度上加速發展:普適(Inclusive)與智慧(Intelligent),即“普慧”。
報告初步測算,預計到2025年,我國算力核心產業規模將不低于4.4萬億元,算力關聯產業規模可達24萬億元,算力有望崛起為國家數字經濟藍圖中繼電子信息制造業和軟件業之后的又一超級賽道。
值得關注的是,以往與數字經濟有關的話題往往以前端應用關注討論較多,對背后支撐應用發展的技術討論較少,但在此次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算力成為十大主題之一。當底層算力從幕后走向臺前,也引發了諸多討論。
畢馬威中國數字化賦能主管合伙人張慶杰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表示,從這一變化來看,能深刻感受到人們對數字經濟的認知從原來的表象越來越接近于內核、越來越向底座去看了。
“這種認知最終造成的后續和整個行業的發展,肯定會有效地去推進上下兼容,更有效地推動整個數字經濟的全方位發展。”
張慶杰表示,首先算力本身就是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底座,它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層驅動力。隨著整個數字經濟的發展,大家已感受到,整個全局性、地方性的發展,都需要一個基礎設施去支撐。
其次,算力本身是通用人工智能的核心驅動力。“ChatGPT、大模型的火爆,讓大家逐漸研究研發、技術底座,包括商業變現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開始感受到,算力成了一道瓶頸。由此繼續展開探討就會發現,算力確實值得去深入研究,由此本次大會把它列為了一個重要主題。”
前述報告指出,當前,算力正由終端計算等需求驅動的“被動式”發展,轉向促進AI大模型訓練、實現通用人工智能、超越經典計算等代表的“主動式”發展。新硬件、新架構競相涌現,現有芯片、操作系統、應用軟件等都可能被推翻重來,新計算時代呼之欲出。
據了解,深度學習出現之前,用于AI訓練的算力增長大約每20個月翻一番,基本符合摩爾定律;之后,用于AI訓練的算力大約每6個月翻一番;2012年后,全球頭部AI模型訓練算力需求,更是加速到每3-4個月翻一番,即平均每年算力增長幅度達到驚人的10倍。
目前大模型發展如火如荼,訓練算力需求有望擴張到原來的10到100倍,算力需求的指數級增長曲線將更加陡峭。
放眼全球,算力已成為各國科技戰略布局重點。當前,美、中、歐、日基本穩居全球算力產業規模前四,美、中兩國處在領先地位且中國算力規模增速明顯領跑。各國算力投資或補貼計劃均超千億。
結合《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數據分析,當前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為50.2萬億元,其中,10萬億元以上的賽道只有電子信息制造業和軟件業。也就是說,算力關聯產業有望崛起為數字經濟藍圖中規模突破十萬億元的又一超級賽道。
報告認為,新計算時代,大國和大企業主導的算力競爭將愈演愈烈,硬核的技術實力、雄厚的資金儲備、高水平的人才隊伍等都是參與競爭的“加分項”。展望未來,“普慧”算力能夠強有力地推動跨層級、跨地域、跨部門數據匯聚融合、共享交換和開發應用,充分盤活數據資產,將中國的“人口紅利”轉變為“數據紅利”。在全球算力供給告急的背景下,“普慧”算力正在迎來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機遇。
AI火爆,算力等“賣鏟人”作為對核心競賽選手提供必要硬件的一方,在目前的形勢下,有望迎來歷史性發展機會。
張慶杰表示,在整個人工智能的發展過程當中,除了算力服務商,還有很多相關生態的合作伙伴都要參與其中,包括算法、產品、應用端數據的研究等,這些需要大家的合力才能創造出人工智能全方位的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想跟算力的服務商提出,這的確是一個機遇,但機遇本身打鐵還要自身硬。它一定要立足于整個算力各方面的發展,真正有創新、有相應的產品力,才能抓住這個機遇、獲得相應的發展。”
報告指出,制造業將成為“普慧”算力最大的潛在市場;汽車有望成為下一代移動智能計算終端,軟件定義汽車的發展趨勢要求算力實現智能升級;金融行業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質,“場景+金融”要求接入廣泛且靈活的安全算力;至于醫療和教育的算力需求,當前還在醞釀階段,當“普慧”算力降本后有望迎來爆發。
張慶杰認為,在算力供給側,創新、協作與專業人才,是行業長期發展的核心保障。首先,在算力的賽道上,無論是底座設施端的應用打造上還是提供的服務上,所有的能力到底倒是一個什么樣的級別,是這一機遇能產生多大價值的核心所在。
其次,在整個商業運作的模式上,到底是真正的孤芳自賞、以我為主,還是更廣域的心態,與生態合作伙伴去做協同,這其實也是不一樣的模式。
最后,整個大模型的確拉動了算力市場的蓬勃發展,但現在業界中專業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的專業人才極其缺乏,所以如何才能真正怎么有效培養、挽留高水平人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