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快評|大模型的下半場:加快步伐商業變現|封面天天見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在科技圈今年最熱的詞是什么?毋庸置疑,三個字“大模型。”今年三月,橫空出世的ChatGPT徹底引爆了科技圈和創投圈,從年初到現在,不到一年時間,各種大模型先后登場,無論是科技巨頭還是創業小白,“大模型”儼然成為最受熱捧的科技新勢力。
據科技部統計,到今年5月份,中國已發布79個10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如今,根據業內人士估算,目前,國內大模型數量早已逼近200個,甚至有券商報告稱,行業正在步入“萬模大戰”的時代。這顯然遠遠超出了市場的實際需求。
9月,百度、阿里巴巴都、騰訊三大模型開始面向全社會開放服務。這意味著大模型告別內測階段,用戶無需再排隊申請內測資格,可直接通過各個廠家的大模型App使用“寫文案”“做規劃”“生活助手”等AIGC服務。隨后,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推出了最新的文心4.0,重構百度搜索、如流、地圖、網盤、文庫等10余款AI原生應用;2023云棲大會現場,阿里云上新了千億級參數規模的大模型通義千問2.0以及八款行業垂直領域大模型,國內兩大科技巨頭在“大模型”上的比拼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千億級參數規模的大模型通義千問2.0
一方面,是“大模型”市場的熱氣騰騰,另一方面,AI技術的飛速迭代,行業基座的瘋狂進化更是使得大模型創業領域的商業模式進退維谷。一位在近期成立了AIGC基金的投資者表示,大廠的開源免費速度太快,基于此,下半年很多大模型企業勢必面臨融資難的問題。
“大模型的死亡淘汰賽已經開始了。”
眾所周知,要想打造一個技術成熟的大模型,算法、數據、算力缺一不可,這無不需要龐大的人才與資金投入。國盛證券曾估算,GPT-3 訓練一次的成本約為 140 萬美元,對于更大的大型語言模型,訓練成本甚至在 200 萬美元至 1200 萬美元之間。不是所有入局者都能玩得起、玩得轉大模型。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意識到,必須放棄成為下一個ChatGPT的夢想,才能在商業場景中盡早落地。
百度GBI
在此前的演講中李彥宏曾說道:“沒有構建于基礎模型之上的、豐富的AI原生應用生態,大模型一文不值。”相比于技術本身的“卷”,大廠們的著眼點確實更加本質。因此,當我們再重新來看當下的AI創業機會,那些聚焦落地,堅持做應用層的商業項目,才是該行業尤其是中小型創業團隊的最佳機遇。盡管,百度內部已經孵化出了許多優質的AI原生自有應用,更重要的是百度已經開始帶著生態一起做起了原生應用。今年5月,百度舉辦的“文心杯”創業大賽中就涌現出了大量的基于大模型打造的AI原生應用創業項目。
在各種熱熱鬧鬧地開放之后,大廠們面臨的問題只有一個:大模型能不能賺錢養活自己?大模型真正走到了商業化的拐點——用起來,然后生存下來。
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說,還沒有一家開放的大模型對c端用戶收取會員費。一方面是各家大模型都想在開放初期吸引更多的流量,但同時也是初期即付費很難使大多數用戶接受。因為在大多數用戶心中,大模型還在初始階段,真正應用起來其實好像也沒有太多的使用場景。
由此,大模型們都將目光聚焦在了B端。BAT三家企業to B的難度不算大,因為自家的企業就有各種B端的應用可以使用,電商、出行、云端乃至游戲,但僅僅是自己用,還是遠沒有達到對大模型成本的支出,在其他行業乃至基礎設施建設上,大模型還是“飄在空中”,能夠投入到實際應用的非常少。李彥宏、周靖人在不同的公開場合都不約而同地把大模型的“應用”放到的位置。接下來,市場很快會看到,無論是通用層的公司,還是站在通用大模型上進行自我創新的公司,都將在具體的應用上,激烈開卷。
隨著大模型“下半場”的開啟,無論何種身份背景的公司都在用最快的速度調整步伐,在全新的階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未來隨著通用大模型企業們的觸角延伸到各個細分領域,大中小企業們還會有新的一輪淘汰賽。無論是大廠還是創新公司,“東風已至”,各個市場環節圍繞大模型的競爭都將被按下加速鍵,“吹盡黃沙”,最后露出來的是真金還是石頭,還留待市場來檢驗。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