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全國現當代文學青年學者匯聚上海大學,深度討論人文學術

全國現當代文學青年學者匯聚上海大學,深度討論人文學術

新火種    2023-11-06

21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中國與世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文學術研究特別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一批青年學者開始成為研究的主力軍并彰顯出新的問題意識與研究視野,成為改變現有學科格局的重要力量。

然而,學人間的深度碰撞、對話卻有待進一步展開;集中圍繞學科當下普遍面臨的困境與可能的生長點進行同輩間短兵相接的交流亦不可或缺。基于此,10月28日-29日,由上海大學文學院、上海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主辦的“代際對話與學科新變”青年學術研究工作坊在上海大學寶山校區召開。28日上午的開幕式上,上海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陸甦穎致辭,上海大學中文系主任張永祿主持,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蔡翔、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吳曉東、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羅崗、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倪偉、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孫曉忠分別做主題演講。

“文學可能是小道,但文學研究要變小道為大道”

在以“二十世紀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為題的發言中,蔡翔認為中國現當代文學近十幾年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科基礎的建設,尤其是史料學方面。二是方法論上呈現一種多樣化趨勢,包括社會史視野、思想史方法等。當然任何方法都有自己的邊界,這就更凸顯出堅持多樣化方法,百花齊放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總而言之,這是一種“學科化”進展。

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蔡翔

“但是‘學科化’并不是目的而只是途徑,因此有必要提出什么是‘現當代文學’學科的精神。”在蔡翔看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基礎是二十世紀所提供的學科精神。學科精神概括來說有三個要點:一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破除迷信,以創新推動學科發展。二是如何在思想的漩渦中把握問題的能力。三、追求真理。蔡翔表示,文學可能只是小道,但文學研究要將小道變成大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繼承一代代人對真理的追求,但這也意味著放棄一些東西。對如今的研究者來說就意味著既要為了活下去做出一些妥協,但同時不放棄如何活得有意義,而這是追求真理相關。這就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反學科的學科化的根本特質。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吳曉東

吳曉東則圍繞“對近些年若干研究范式的反思”展開基調引言。21世紀以來,諸多新興研究范式的涌現,標志著現當代文學學科正在經歷、并逐步完成研究范式的更新和轉型。吳曉東以“文明史范式”、“社會史視野”和“作為跨學科視野的風景研究范式”為例,在勾勒進路、闡發潛能的同時,著力開掘其內含的反思性的精神向度。在他看來,三種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一方面共享了跨界、整合、進而建構新的總體性視野的理論期許;另一方面,作為闡釋性范疇的“文明”,形式與政治的辯證法,風景背后的主體、歷史和情感結構,又無不包含著難以輕易化約的復雜度與進程性,事關對當下中國的現實判斷和遠景想象。而上述研究范式最終啟發我們思考的,是文學研究如何在跨越邊界和守護邊界之間、在“總體”和“細部”的往復運動中,持續尋找和釋放其學科動能與歷史可能。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羅崗

羅崗以“近二十年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反思”為題,分析認為近二十年來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在思想上超越了“革命”和“現代化”的二元對立,同時擺脫了80年代以來“再解讀”思路的限制,對“一體化”“反現代的現代性”“危機/反危機”等當代文學研究的議題有更加深入地解釋。羅老師通過“重返‘八十年代’”“當代文學的‘斷裂’與‘延續’”“‘歷史化’的洞見與不見”等幾個重要問題展開,同時關注近些年出現的文化研究和媒介考古等新的方法論,呈現了當代文學學科發展的整體態勢,以及當代文學研究對“人民文藝”的豐富性的挖掘。最后,羅崗提醒,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者需要反思當代文學的邊界在何處,以及現有學院體制與學術生產中無法回避的弊病。

文學研究者不應該淪為“二流歷史學家”“二流社會學家”

倪偉在《文學研究的小大之辯:社會史視野與細讀》中,在反思近年學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重申了“細讀”的重要意義。近年來社會史視野的引入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提供了諸多啟示,諸如問題關切的當下性、方法上對研究對象的動態和辯證的把握,以及強烈的人文關懷等。但文學研究終究不能成為歷史學研究的注腳,忽略對文學的分析對文學研究來說是致命的錯誤。因此,倪偉老師重提“細讀”的概念,今天的“細讀”也應該關注非經典的、通俗的作品,發展出新的手段,以發現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看不到的東西,不僅讀入作品,讀入主題、修辭、敘事方式,也讀入文類,讀入特定的文本系統,包括政策文件、檔案、調查報告等。此外,還應反思“癥候式閱讀”的問題,文學研究可以是批判性的,但不應忽略正面的評判和建構。細讀要吸收批判性閱讀的成果,也要認識到批判的限度,認識到文學所承擔的審美教育的正面作用,文學要幫助人們培養敏銳豐盈的審美感受力。細讀是文學研究的立身之本,占據核心位置,這并不是要回到所謂的純粹審美,而是要用文學獨有的方式,貢獻出其它學科無法替代的知識和思想,“文學研究者不應該淪為‘二流歷史學家’‘二流社會學家’。”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倪偉

孫曉忠著眼于“文質構造”,對近年的現當代文學研究做出了反思。“文質”之辯是中國文學古老的話題,在不同時代不同語境下,對文、質的解釋都不同。在孫曉忠看來,文與質并非慣常所理解的形式與內容,二者其實都是對文學形式層面的規定。尤其在轉型時代,文與質的討論往往會十分激烈。文與質、史與野的區別,也涉及我們對文學和歷史學研究之區別的認識,一旦文史研究得出相同的結論,文學研究就失去了它的意義。當下新的文學研究,應當打破既有的結構,提供一個“增量”。當代文學研究過分關注“溢出政治的剩余”,這一研究模式很容易將文學放在歷史和政治的對立位置。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孫曉忠

“代際對話與學科新變”青年學術研究工作坊共設置了“現代的音色”“重讀的發明”“工業的目光”“‘詩’學的紛爭”“媒介的邊界”等七大議題,在兩天時間里,來自全國各高校的青年學者根據個體已有研究領域的困惑、問題,提出了諸多針對具體研究議題的思路,集中展現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青年力量,為打開新的研究空間提供了可能路徑。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