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專家學者熱議糧食安全:水產是開發空間廣闊的“超級食物”

專家學者熱議糧食安全:水產是開發空間廣闊的“超級食物”

新火種    2023-11-05

糧食安全是關乎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永恒話題。當前,糧食安全已成為全球面臨的重大問題。

近日,以“創新農業 共享未來”為宗旨,以“糧食安全與未來農業”為主題的2023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在北京平谷開幕。來自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科學家、農業高校校長、企業家與創業者通過多場論壇,共同探討如何應對世界糧食危機。

與會嘉賓認為,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地緣政治沖突、氣候威脅、疫情和經濟增長放緩的局勢使各國發展面臨風險,并導致饑餓人數急劇增長。要消除饑餓,必須依靠農業科技創新、農業制度創新以及國際社會的合作。

北京首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袁浩宗表示,過去100年來的農業生產效率提升有60%來源于種子技術的進步。我們必須探索土地高效集約利用的有效途徑,科學地挖潛力、增效率、減損耗,才能提高農產品的出品率和營養功能。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特別強調了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廣泛應用:“轉基因技術、基因編輯技術、合成生物技術、智能設計技術,為現代種業的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信息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平臺化、體系化建設,規劃最佳的資源投入、最佳的技術配給,在農業上有非常大的應用前景。”他同時還說,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同樣不可或缺。

此外,當前世界上的主要畜產如牛、羊、豬等,都面臨能量轉化效率低等問題,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指出,加強畜牧業的科技創新,提升用糧的效率,首先是提升生產效率。以生豬為例,我國養豬業的PSY(每頭母豬每年所能提供的斷奶仔豬頭數)的平均水平為21頭,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導致企業的生產成本較高。劉永好認為,應加強數字科技應用,政產學研協同,推動數字科技服務于糧食安全。去年新希望開展了7個數字燈塔項目,覆蓋養豬場、飼料廠、乳品廠、冷鏈物流等場景。通過生產全在線、全實時的數字化,提升了生產和管理的效率。近一年來,隨著數字大模型技術較快發展,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農業。他同時表示,解決好糧食問題是一切發展的基礎,不同時期保證糧食安全的內涵外延有所不同,需要市場主體、政策體系和科技體系與時俱進,動態調整。

除了增加產量之外,農業科技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是調整食物結構。

2021年世界糧食獎得主Shakuntala Haraksingh Thilsted向大家介紹了水產食品的重要性,她認為水產是開發空間廣闊的“超級食物”,建議世人將目光投向遼闊的水域:“已知的水產食品就有上千種,富含各種各樣的營養成分,這些食品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有捕撈的、養殖的、咸水的、淡水的……單是品種繁多的藻類就既可以作為健康食品,也可以作為動物飼料和生物能源。”她提到,國際社會需要系統化地研究和推動食物體系的可持續發展與轉型。

科技發展與制度保障是防止饑餓工作的兩翼。越南農業部前部長、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董事長高德發表示,越南能從一個糧食進口國發展成最大的水稻出口國之一,一方面靠的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提供高產的雜交水稻品種,另一方面則是靠農業體制改革。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則指出,應對糧食安全挑戰,需要世界各國集體行動,并通過創新來實現目標。一是要從治理角度出發,國際社會、世界各國都要制定政策措施保障糧食供給;二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構建新型商業模式,保障糧食安全;三要呼吁更多的企業積極推動全球糧食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共同維護世界糧食安全;四要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挑戰;五要明確各方責任,共同承擔共同解決;六要努力開拓糧食供應的新來源。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