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媽媽一滴血或可識別胎兒先心病風險,上海專家發布研究成果
未來,孕早期的準媽媽滴一滴血,或可以識別胎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
11月2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獲悉,該院與復旦大學多學科團隊合作研究發現,孕早期母親的血漿蛋白標志物可預測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日前,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旗下權威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雜志發表了該研究成果。這一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教授孫錕表示,研究團隊將在更大范圍的人群中驗證該診斷模型的效能,并研發相關的檢測試劑盒。

發表的論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 供圖
血漿蛋白標志物可早期預警
先天性心臟病是全球最常見的出生缺陷類型,由于其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產前盡早發現先心病對于預防疾病進展、規劃產前-產后連續的綜合診療、合理分配醫療資源、降低疾病的病死率至關重要。
孕婦血液中生物標志物的檢測在產前先天性心臟病診斷已受廣泛關注。目前一些研究發現,母親體內環境的變化,以及血液中各種蛋白質濃度或活性的改變,有可能影響到胎兒心臟的發育,而同時胎兒心血管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育缺陷,也可能反映在母體外周血的蛋白質組成中。
因此,研究團隊設想,檢測母親孕早期的血液中蛋白構成的變化,可能有助于建立一種客觀的孕早期診斷方法,結合孕中期的胎兒超聲心動圖,以進一步完善先心病宮內的早期診斷和綜合治療。
基于以上假設,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的合作研究團隊招募了207名孕婦開展病例-對照研究,其中包括104名產下先心病患兒的母親作為病例組,以及103名產下健康嬰兒的母親作為健康對照組。
研究團隊將病例組和對照組兩組人群妊娠早期(10-12周孕齡)采集的血漿樣本,進行了蛋白質組學分析,結果發現病例組及對照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研究團隊使用機器學習方法建立了一個高靈敏度、特異性的蛋白質組合模型作為診斷工具,通過一系列測算研究,表明該蛋白質組有較好的診斷價值。
該研究通過基于質譜的蛋白組學檢測,建立了一種客觀的、可在孕早期使用的蛋白組學診斷工具,將有助于識別子代先心病高風險的孕婦。
將研發檢測試劑盒,期待實現滴血識別的可能
同時,研究者發現在病例組中,上調的蛋白主要參與代謝、固有免疫反應和細胞周期途徑,而下調蛋白主要參與葡萄糖代謝、脂質代謝和血管相互作用等過程。這種現象提示糖脂代謝、固有免疫、細胞周期調控、血管相互作用等,均參與至心臟發育的調控過程。已有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孕母糖尿病或肥胖癥等代謝異常會提高子代先心病的發病風險,此次研究也在蛋白組學結果中反映出相關的差異。
研究團隊指出,雖然目前尚未有足夠的證明,胎兒生長發育和母體體內環境之間的確切關系,但必須引起關注的是,孕期糖尿病及孕婦肥胖癥需要預防和干預。
此外,這項工作為先心病的研究者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蛋白質組學資源,有助于對先心病發病機制的進一步探索,并為潛在的治療策略提供線索。英國布里斯托醫學院Paolo Madeddu教授在文章上線同期發表評論:雖然孕早期母體血液蛋白質組學運用到常規臨床實踐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項研究對闡明母體血液對胎兒心臟發育的新機制具有寶貴價值。
在后續的工作中,研究團隊將在更大范圍的人群中驗證該診斷模型的效能,并研發相關的檢測試劑盒,期待實現滴血識別的可能,以降低單次檢測成本、提高該診斷工具的可及性,有助于在欠發達地區提高先心病篩查的能力。同時,團隊將進一步研究蛋白組模塊與先心表型亞組的匹配現象,對發現的共同蛋白組學特征進行機制研究。
上述研究得到國家自然基金委和科技部項目的資助。復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殷亞楠和譚素北、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曹麗、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王婕、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陳玉玲,以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楊海鷗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趙健元、復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丁琛、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孫錕、趙瑞為共同通訊作者。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