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數字銀行對話:互補與借鑒借數字化工具之力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
10月31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大灣區專場上,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21世紀經濟報道、眾安銀行聯合舉辦的“灣區數字銀行對話”正式舉行。本次活動以“一小時生活圈與數字銀行新治理”為主題。
本次活動旨在促成香港數字銀行和內地數字銀行之間展開對話,邀請了4家在香港持虛擬銀行牌照的機構:匯立銀行(WeLab Bank)、平安壹賬通銀行(PAOB)、理慧銀行(Livi Bank)、眾安銀行(ZA Bank),以及2家扎根深圳、全球領先的機構:微眾銀行、平安銀行,出席活動。
作為數字金融領域的頭部玩家,上述6家機構代表分別就三個議題:金融服務實體、大灣區兩地數字金融的融合與借鑒、GPT大模型技術帶來的挑戰,發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見。本篇為第二個和第三個議題,大灣區銀行如何借由數字化之力促融合,以及技術發展將給數字銀行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當高鐵駛入香港西九龍的那一刻,不少內地來的人手機上都會接到一條來自服務商提示漫游收費的短信。在通信上,不用換號,已經可以實現數據漫游。
但這個理念,放在金融業里,尚未得以實現。作為需要屬地監管、持牌經營的金融業來說,目前在大灣區兩地都實現持牌的機構并不多。
微眾銀行科技創新產品部負責人姚輝亞表示,隨著大灣區互聯互通的不斷深化,消費者對于跨境金融體驗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因此,深港兩地銀行間協同互補,打造類似“金融漫游”的潛力巨大。而實現良好體驗的背后,離不開各類API開放接口相互嵌入和跨境數據流動的支持,這可能將成為兩地機構今后探索落地的一個方向。
在深港銀行相互合作上,平安壹賬通銀行副行政總裁肖靜表示,近期香港政府施政報告中也提出,明年上半年將與深圳當局共同設立深港金融合作委員會,促進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金融科技和綠色金融合作,以及金融人才交流。這都預示著未來跨境金融南下和北上的頻率會越來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兩地市場在監管制度,客戶習慣和文化上有不同,是在推進過程中深入考量的。肖靜舉例稱,在抵押貸款方面,深圳已經全面實現線上化辦理,而香港是以律師樓為中心的人工模式,仍在技術上有向深圳借鑒的空間。
但挑戰往往與機遇相伴,未來用更具創新的技術推動交易成本的減少,將有助于為兩地經濟注入新動力。
“灣區技術+香港金融”=更大的協同效應
跨入香港,不僅是語言上要進行粵語的轉換,思維上同樣也需要。
“打開市場的關鍵,在于要用客戶熟悉的語言和方式與他們進行交流”匯立銀行替任行政總裁及合規總監鮑明莉說。而過去香港金融業服務范圍是全世界,尤其是在資產管理方面,香港是東南亞市場里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但接下來,若是香港要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單憑自己之力是不夠的。為此,鮑明莉認為,香港服務國際客戶的經驗積累,疊加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技術支撐,將能在互補中將雙方優勢放大,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輻射更寬廣的客群和更多的國家。
理慧銀行科技總監林冠宇亦提到,香港在與國際監管部門對接所產生的經驗是寶貴的。若是香港能將如何聯通國際市場的經驗,結合中國在技術基礎設施上的建設能力,將有助于實現更深更廣的市場開拓目標。
“比方說,借用FinTech、AI等技術力量開拓東南亞財富管理市場,將是一個灣區技術與香港經驗合并產生更大協同效應的一個方向。”鮑明莉說。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工具使用上,還涉及前期成本投入過大的問題。而鮑明莉認為,在成本效用的考量上,也將是促使內地和香港聯合開發的重要因素之一。
技術工具有望顛覆傳統銀行服務模式
在技術賦能方面,不少創新工具的出現,也在助推灣區金融更近一步融合。
目前在兩地數據互聯互通上,除各類傳統模式外,亦有新的模式不斷涌現。姚輝亞舉例稱,利用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微眾銀行聯合多家機構為粵澳兩地打造了一套數據流通的關鍵基礎設施,通過“傳、驗分離”實現數據的合規跨境流轉。得益于數字化工具的應用,未來兩地居民可通過線上化的數據攜帶及驗證方式,在5分鐘以內完成申請流程。這是數字化創新工具改變服務流程的典型案例。
近期,伴隨GPT的火熱,數字人可進一步提升銀行服務水平的話題,又重新引發業界關注。
眾安銀行基礎技術負責人李龍表示,GPT的到來,為數字人賦予了一種新的可能,未來有望徹底顛覆傳統銀行的服務模式。對此,姚輝亞也在演講中提出一個新概念,數字銀行正在從數字原生走向AI原生。
目前AI已經在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生活。例如,現代人已經可以通過呼叫語音助手的方式,完成睡前關燈的動作。因此,不少嘉賓都預測稱,文字性和打電話的客服服務模式,將在未來替換成人類與數字人語音對話的方式。而AI工具的到來,也將讓內地金融機構未來在拓展香港700萬人口規模成為可能。
平安銀行金融科技部基礎中臺中心總經理劉錦淼則認為,AI技術的出現讓技術訓練成本進一步降低。原本需要專業IT人才花費很長時間寫代碼的工作,現在被AI進一步壓縮至十幾分鐘,并且只需“喂”給AI提示詞就可以生成專業的代碼。
而智能化成本的持續走低,也將有助于大模型顛覆更多的業務場景。但模型的爆炸性生產,也將催生出技術設施的搭建工作。姚輝亞表示,越來越廣泛的模型應用,不僅需要強勁靈活的工程化平臺支撐,還需要搭建科學的風險治理模式確保其可持續性,這也是微眾銀行內部正在關注探討的問題。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