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對話清華大學沈陽,“用AI做AI無記者新聞”距離我們遙遠嗎?|融媒新十年

對話清華大學沈陽,“用AI做AI無記者新聞”距離我們遙遠嗎?|融媒新十年

新火種    2023-11-02

11月1日訊(記者 孫煜)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重要指示的十周年。十年間,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革。在媒體融合即將邁入下一個十年的當下,鯨平臺推出《融媒新十年》系列報道,致力于找尋來自學界、業界的第一手信息,探討有關傳媒業未來的發展機遇。

什么是無記者新聞?什么是對話新聞?什么是互聯網的“20、30”規律?超級新聞客戶端是否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本期,|鯨平臺記者對話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沈陽教授,探討AIGC在傳媒業中的使用現狀和未來趨勢。沈陽教授同時擔任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元宇宙文化實驗室主任、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職務,也是浙江“傳播大腦”戰略顧問團成員,長期從事元宇宙、AIGC、網絡輿論、新媒體方面的研究。

以下為對話實錄:

一、AIGC時代,未來會出現的新聞形態

鯨平臺:您在近期公布的《新媒體發展研究》中提到了AIGC在新聞中的應用趨勢,包括對話式新聞、無記者新聞辟謠類新聞……可否詳細和我們講講您的研究發現?

(1)對話式新聞

沈陽:談到AIGC未來在新聞媒體中的應用趨勢,第一個比較明確的是對話式新聞。對話是人類比較早期就存在的文化傳承形態,孔子和他的學生對話形成了《論語》、蘇格拉底也采用對話形式進行學術思想的交流和傳播。在我看來,AI復興了對話的這種公共傳播形式。

從這個角度,未來我們有一部分新聞的獲取,將是通過對話的形式。我們每個人都會擁有一個人工智能助理,這個智能助理清楚整個網絡當中發生的事情,這個時候你不需要自己搜集整理信息了。你可以問他:

對話式的新聞,我認為在未來會有一定的市場。

image

沈陽使用AI繪制 圖源:受訪者供圖(2)無記者、無編輯新聞

沈陽:第二類是無記者、無編輯新聞。我們今天在各種新聞客戶端里面看到的新聞內容,都是由人事先寫好的。未來,在類似今日頭條這樣的新聞平臺里面,你刷到一條新聞的時候,下面的相關新聞可能是自動化生成的,并不是由人寫作。

比如你看到篇有關個人工智能話題的報道,可能對某個詞語不懂。AI會自動猜測你對這個問題不太了解,自動將相關解釋內容放在下面,或者相關領域的新聞就自動聚合在下面,這叫做擴展線索式的新聞。

與無編輯新聞相比,無記者新聞會距離我們更加遙遠,因為新聞需要大量的第一手信息,如果沒有來自記者的一手信息,報道中會存在很多錯誤。但是,“無記者新聞”可能會在國外提前出現,國內暫時不會這么快。

(3)辟謠類的、真相類的新聞

沈陽:現在的AI有AI幻覺,容易出錯,針對AI的錯誤,未來應該會有一些矯正性的新聞。

二、AICG在國內媒體的應用情況、未來趨勢

鯨平臺:據您了解,國內媒體目前在AIGC方面的應用情況是怎樣的?

沈陽:國內目前主要是在新聞自動化方面在做一些工作,智能化、輔助化,用AI來提高生產效率。新華社國際部和我們有過兩次合作,嘗試用人工智能自動寫作新聞,包括文本、圖片和視頻。嘗試后,我們發現用AI100%寫作新聞是一種嘗試,不能大規模推廣,但是把AI作為記者的助手,目前已經逐步開始應用了。

用大模型的技術來做新聞,思維上和之前的數據新聞有些不一樣。大模型是概率模型,外接搜索引擎、知識圖譜、知識庫……把新聞重新聚合起來。目前來說,有一些大模型正在做嘗試,對現有新聞進行一次升級。

大模型和數據新聞的最大區別是,大模型是基于大數據進行了預訓練,有大規模參數、偶爾還會出現幻覺。數據新聞是不會出現幻覺的。

鯨平臺:如何理解您提到的“用AI來做AI無記者新聞”?

沈陽:現階段來說能做到的事情,就是用一個AI來輔助獲取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綜合整理,然后按照新聞的要求進行對外發布。

這其中碰到的問題是,AI會容易出現幻覺,我們很難保證AI匯總成的新聞在原始語料中沒有錯誤、在對原始語料進行匯總后是否又會存在新的錯誤?所以,在國內來說,短期內不可能出現無記者、無編輯新聞,一定會有人工記者、人工編輯的參與。但在國際的輿論場上,一定會出現嘗鮮者。

當然從更遠的未來來看,虛擬人在社交媒體中能不能擔任記者的角色?人形機器人能不能在真實世界里面擔當記者的角色。我認為這是有可能的。

大概會分兩個步驟。第一步是,由AI對網絡當中發布的信息進行綜合;第二步是,由AI機器人去獲得第一手資料。

鯨平臺:AI是否會替代人?

沈陽:AI的出現不是為了替代人,而是在我們碳基文明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硅基文明的元素。

從新聞傳播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的傳播模式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未來,隨著人們使用AI的增加,有可能會出現“所有人對AI的傳播”、“AI對所有人的傳播”。到這個時候,AI的新聞價值觀就變的非常重要了,否則出現了偏見、歧視、幻覺,這都會對新聞傳播,特別是真相的傳播會帶來極大的偏差。

鯨平臺:我們注意到近年來很多新聞APP都進行了整合,包括潮新聞、北京日報的超級客戶端……您如何看到超級客戶端的出現?這是否是未來傳媒發展的一個趨勢?

沈陽:APP的發展在我看來基本達到頂峰了,主要的原因是,人們有一種認知固化的現象。互聯網里面有一個“20、30”規律,我們每天使用的APP一般不超過20個,每周使用的APP一般不超過30個。這意味著,人們在使用APP的時候,有一種越用越少的習慣,直到不能再減少為止。

我最近又減少了一個APP,我不想在我的手機首頁上放那么多APP,所以對于不是超級APP的客戶端來說,日子是比較難過的。

三、國內媒體在國際傳播中,有怎樣的進步空間?

鯨平臺:針對中國媒體做好國際傳播這個話題您有怎樣的研究發現?在您看來,未來有怎樣的進步空間?

沈陽:中國媒體要做好國際傳播,要做的事情還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把外宣當內宣。其次,我們需要加強受眾分析。

此外,國內媒體需要快速運用一些最新的技術,這樣才能做到“以快制慢”,我們的效率和速度都會提高。

一定要在國際傳播的實踐中,和中國的優勢性文化元素、社會元素進行充分結合,這樣才能在全球范圍內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風采。當然,在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加強。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