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兩張皮”如何破?專家:強化文化認同
中新網金華10月27日電 (童笑雨)產教融合合而不深,校熱企冷“兩張皮”,這不僅是一所職業院校的困境,而是整個職教界面臨的難題。10月26日,在浙江金華永康舉行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論壇上,專家支招:促進院校和企業的文化認同,探索校企一體化育人模式。
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實訓基地。活動主辦方供圖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對于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人才強國、保障民生、促進就業都具有重要意義。
26日,作為2023職業教育與共同富裕高層對話會分論壇之一,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論壇在永康舉行。永康素有“中國五金工匠之鄉”美譽,職業教育是永康教育的“金名片”。
開幕式上,永康市委常委、副市長俞蘭表示,產教融合,產是龍頭;校企合作,企是方向。永康在產教融合上雖然初有成效,但也面臨“成長的煩惱”。
據悉,由于產教融合涉及多個主體,參與動力強弱各異,“合而不融,融而不深”的現象在職教界長期存在。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原黨委書記、教授王昆欣用校熱企冷“兩張皮”來形容這一現狀。
活動現場。活動主辦方供圖
產教融合得好不好,在于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結合得緊不緊,是否形成良性互動。因此,破解人才供需“兩張皮”,需要雙向發力。
“在這之中,促進院校和企業的文化認同是關鍵。”王昆欣表示,當下的產教融合除了基于共同利益之外,更要基于文化認同。假如職業教育只是給企業輸送人才,那算不上是服務企業,因為對于職業院校而言,培養人才是本份。
如何做到文化認同?
王昆欣表示,要鼓勵文化滲透。職業院校應緊緊圍繞本地區文化特色,積極弘揚民族精神、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工業文明,推進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此外,他提到,還要激發行業企業主動性,自覺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
“職業院校引領行業發展,職業教育的價值才會更大,才不會讓企業覺得可有可無。”王昆欣所提到的這一點,正是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正在做的。據悉,該校是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
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校長胡贊提到,該校已成立智能制造研究所,成為新品研制試驗場。如今,該校師生已獲得貓眼門鈴、多功能節能鍋等200多個專利,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
同時,該校還成立五金制造研究院,打造技術成果孵化地。該校一學院每年為浙江省內外200多家機械制造企業提供生產效率和工藝提升整體解決方案120余套。僅定制刀具刀盤一般可提升生產效率20%至30%,如果再加上全套工裝夾具,一般能提升效率50%以上。
這是怎么做到的?胡贊回答,主要是不與行業“脫軌”。該校已實現教育、人才、產業和創新四鏈融通,與企業深度融合。在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有這樣一句話:白天當老師,晚上是企業技術骨干。如今的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還搭建了“1+1+N”虛實結合數字化學習工廠,實現了生產、研究、教學、實訓、評價和技術服務等功能于一體。
在高峰對話環節上,貴州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黃瑛表示,推進產教融合,要做到“四實”,即政府統籌抓實,政、校、企、行做實,人才培養扎實,以及機制體制的創新和組織保障的夯實。她認為,不管是企業、學校還是行業,都要從原來單一的校企合作變成行業、企業、學校多方協作,只要有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才能夠深度耦合。
此次活動由中華職業教育社、中國新聞社指導,中國新聞報、民建浙江省委會、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主辦,浙江省中華職業教育社協辦,中共永康市委、永康市政府、中華職業教育社職業指導中心、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新聞發展中心、中新社國際傳播集團浙江分公司承辦,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永康五金技師學院支持。(完)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